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

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由小山美秀子創辦的私立美術館,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設計並建造。

美秀美術館藏有世界各國各地的珍稀文物及藝術品約2000件,分別藏於北館和南館,南館專門展示埃及、西亞、中亞、希臘、羅馬、南亞和中國的古代文物;北館主要以日本文物為中心;有時也舉辦企劃與特別展覽。

作為美術館,無論建築多麼美輪美奐,其核心功能還在於展示藏品,傳承文化知識,表現藝術美學,陶冶品格性情……

一、館藏精品 美奐美輪

1、北館的藏品

一個弓箭匣——“紫檀螺鈿寶相華鳳凰文平胡菉”。富麗堂皇、華美豐贍。雖然是日本本土所產文物,但螺鈿工藝卻是唐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一幅團扇畫面《風柳蟬蝶圖》,日本學界認為是南宋初年馬和之所作。中國學者卻認為畫法畫技與馬和之完全不同,當是南宋晚期或元代作品,假託名家以抬高身價。館藏此類宋元古畫還有多幅,即使算不上傳世珍品,市場價值也已經是高不可攀了。

陶瓷器中有頂級寶物“曜變天目茶盞”(油滴天目茶盞)。由於明朝廢止茶道,喝茶用具失去實用價值,而當時日本幕府重金收購中國器物,於是大量瓷器被賣到日本。

這一隻“曜變天目茶盞”就是江戶時期的大名前田家藏品。茶盞漆黑的釉面上一點一滴的斑駁星斑七彩放光閃爍不定,而且隨著光線的變化和視線的轉移變換顏色光芒。簡直神乎其技,令人歎為觀止。

2、南館的文物

一件四節傘梃“圓筒形車馬金具”,雕刻著人物和飛禽走獸,華麗而精美。可媲美1956年河北定縣出土的“西漢錯金銀鑲松石狩獵紋銅傘梃”(不得出境的極品國寶)。

一尊公元2—3世紀巴基斯坦的犍陀羅石雕佛像。容貌祥和雕刻精湛。

一個公元前一世紀中亞地區的酒杯。造型是一隻山貓咬住了一隻雞的胸口,酒杯的出口就開在雞胸處;如果杯中是紅酒,傾倒之際,鮮紅的液體流出,就像是從雞胸傷口流出的血。設計之巧妙、製作之精美,堪稱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

一條壯觀的地毯高約六米,上面的圖案有中國的龍鳳,伊斯蘭的天使,古代波斯的獅子狩獵……融多國文化於一圖,堪稱中西文明交匯、多元文化共存的文物範品。

一套石床屏風(一排12塊)。畫面上的人物多為來自中亞地區的粟特商人,大約是來中國內地經商或居留的粟特商人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墓葬用品。藝術風格相似的石屏風石棺橔,在中國北方多有發現,典型者如山西省博物館所藏隋代虞弘墓石棺。

二、蟬冠菩薩像

美秀美術館最令人尊敬感佩的是,嚴格遵守一條職業道德的底線:如館藏文物被證明是非法走私之物,那麼不管當初花了多少錢購入,都要無償歸還。這是世界上很多知名博物館都無法做到的。其中與中國相關的即“蟬冠菩薩像”的故事。

1、顛沛流離 流落海外十四載

終歸故土 功德圓滿傳佳話

蟬冠菩薩像出土于山東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1976年3月,博興縣陳戶鎮張官村一位村民挖土墊房基時,無意間從一個土坑挖出一堆石質佛像,雖然都殘破不堪,但擺放卻很整齊。可惜,當博興縣文物部門聞訊前來勘察時,現場已被破壞,大部分石像被附近村民當作石料運走,蟬冠菩薩像發現時就已斷為三截,頭背後的圓形光環被割下來作了桌面。

經當地文物部門的不懈努力,幾年間找到幾百件殘塊,經粘接修復,合計收回佛像、佛像座等殘缺個體73件,現藏於山東博物館的蟬冠菩薩像是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發現之時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幹部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後,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只是斷臂再也沒有找回來。

歷盡千辛萬苦拼成的蟬冠菩薩像從1976年出土到1982年完整歸藏當地文物部門,曲折的再世過程似乎昭示了其另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難經歷——流落海外長達14年。

1994年7月初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蟬冠菩薩像不翼而飛,此後幾年間杳無音信。直至1999年12月,兩封神秘的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書寫,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

原來蟬冠菩薩像被盜後流轉至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高價收購,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山東省文物管理部門得知後,透過正式渠道追索。在國際友人的協助下,中日雙方經過多次談判,終於在2001年4月達成協議並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2007年底美秀博物館創立10週年之際,日方將這尊稀世珍寶無償歸還中國。

2008年1月,漂泊海外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終於迴歸故土,入藏山東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為表感謝之情,按照先前簽定的協議,蟬冠菩薩像此後每五年回到美秀博物館展覽一次。山東博物館由此與美秀博物館結下良緣,鑄成中日文化交流合作的一段佳話和見證。

▲東周——橢圓形帶蓋的鼎,高17釐米,直徑16釐米。

2、見證歷史

博興縣張官村發現的是一座古代埋藏佛像的窖藏坑。為何要埋一坑佛像?為何佛像都殘破不堪?這個問題牽扯到一段千年以前佛教蒙難的故事。

▲商代晚期——安陽出土酒器,高32釐米,直徑25.1釐米。

北朝是中國佛教興盛的第一個高潮時期,短短200年間就新建了大量的佛像和寺院,但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滅佛,佛像和寺院均遭受毀滅性破壞。如此命運興亡大反轉,皆因皇帝和朝臣的翻雲覆雨所致。

▲公元前1200年左右,長江流域出土——酒樽,似牛形,高16.3釐米,背部有蓋,腹部寬8.5釐米。

公元577年,北周攻滅北齊,延續北周武帝的滅佛政策。博興縣張官村窖藏坑內佛像均系東魏至北齊時期的遺物,可能就是這次滅佛運動的受害者。

西周早期——酒樽,象形,高17.8釐米,腹部寬7.2釐米。象身上馱著酒罐,如此形制罕見。表面裝飾系貼片鑲嵌,其工藝迥異於前面那件金絲鑲嵌的鼎。明代高濂的考據認為,此乃商代裝飾特徵。日本學者判定為西周早期,是認為其造型更為寫實模擬,工藝技術更為嫻熟。

源自古印度的佛教認為佛陀涅槃後,會經過正法、像法、末法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末法”即指佛法滅絕。佛教宣揚“末法”就是要求佛教徒具有憂患意識,努力護持佛法造福眾生。所以佛教徒並未因北周滅佛而悲觀,反而對“末法”深信不疑。並在佛教遭劫難之際,收整合堆的殘破佛像,像埋佛舍利一樣挖坑埋藏起來,逐漸形成埋藏佛像的習俗。

春秋戰國——鳥形油燈盞,高23.3釐米。

南北朝時期,北齊治下的山東地區處於南北朝對峙的邊緣要地,成為雙方爭奪物件,戰事頻繁,民不聊生。民眾渴望生活安定,只好寄託於神通廣大的佛教,特別是觀音菩薩。因為只要喊觀音之名,菩薩就會來解決苦難煩惱。

▲東周晚期——一對臥狀銅牛,高5.7釐米,長15釐米,寬8.4釐米。牛身紋飾為片狀鑲嵌,在國內極為少見。

佛經曰:“若有無量百萬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東周——嵌銀銅質一首雙身虎。整器紅鏽綠斑間以千年不變的銀片光澤,造型極富想象、甚為美觀,疑似是為後人創造西王母之虎身豹尾形象的啟示。

統計山東現有題刻銘文的造像,北朝時期彌勒佛造像最多,觀音造像第二。蟬冠菩薩像這種單體立式圓雕菩薩像尚無為其他菩薩造像的先例,歸類為觀音造像亦未嘗不可。

▲東周晚期或漢早期——嵌金銅質人首獨牛腿酒器三具,其中之一足上有銘文,世所罕見。人物面部造型極為生動,富於神韻,熟悉人種分佈學的人似可以辨出這是中國哪個地區的居民。以牛單足為承重支撐腿,反映了農耕文化中人與牛的親密關係,以及牛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可想象為在田野耕種時,三位農民小憩相聚、相戲打趣的場面,觀賞之際,彷彿聽到了遠古荒原上、田野裡,那豪放粗曠的原生態的呼喚。

▲東周晚期——螭龍形鉤具一對。鉤具鑲金,造型精美,材質精良。有一種說法認為螭龍的形象最早出現於漢代,但這一對的工藝明顯與東周晚期的鑲金銅器有相似之處。

▲東周晚期——一件容器的圓形蓋子,高3.6釐米,直徑13釐米。鑲嵌工藝極為精美,可惜沒有整器。蓋子上面的紋飾似是一條見尾不見首的神龍。《周易-八卦》曰:見群龍無首。所以這個紋飾反映了一種古代的樸素哲理。

▲東周晚期——容器,高31.4釐米,鑲嵌有綠松石一類的寶石明顯有西亞風格。頂蓋中央有一佛教圖案,壺身上既有中國龍圖案,又有類似於西洋十字架的圖案。中西文化交流之遺蹟共存於一器,具有非比尋常的研究價值。

▲漢代——龜狀銅質香薰。這件香薰的形狀是一個完整的龜類,造型之生動直超現代,但與常見香薰不同的是出氣孔開在底部。而且也是鑲金器,想必是皇家之物。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戰國時期——狩獵紋鑲金銅鏡,直徑17.5釐米。

3、造型美觀 工藝精湛

有蟬紋裝飾之冠稱“蟬冠”,系漢代經常陪伴在皇帝左右、可以出入宮廷的侍從官所佩戴。因侍從親近皇帝,地位逐漸提高後,甚至可代皇帝與朝臣論政,權傾當朝。後來常以“蟬冠”代指高官顯貴。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東周晚期——兩種腰帶掛鉤

佛教傳入中國後,接受了本土文化的神仙思想和道教觀念,視佛陀和菩薩為神仙,給菩薩冠冕裝飾蟬紋,是為佛教造像之中國化。禪的生死迴圈表達了佛教的輪迴觀念。

▲東周——卵形碗

蟬冠菩薩像外形精美,高約120釐米,身材頎長,嘴角微翹,面含笑意,頭戴高冠,身披帛衣,體系長裙,佩項鍊、嵌寶珠,頭後有巨大的圓形光環,雕刻圓潤精美。

▲東周——門環

菩薩上身穿右袒之衣,雙肩覆搭披帛,帛帶於胸前打結後分向兩側,下垂至小腿側再向上折,最後分繞兩手肘下垂,兩肘以下已殘缺;下身穿著長裙,裙袂處皺褶密佈,衣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東周——燈的底座,兩隻大虎背馱兩小虎,中間有插孔,造型奇特。

菩薩身上飾品十分華麗,兩肩各立一圓形飾件,胸前懸掛兩層項鍊,鏈下墜一寶珠,瓔珞自兩肩下垂,於腹部交叉後分向兩側折往身後,腹前交叉處裝飾一顆碩大的寶珠。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東周——酒器。此為盛酒器,高達一尺,工藝精緻,上有蓋,為祭祀專用。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菩薩寶冠正中裝飾的蟬紋,細緻入微、栩栩如生。“蟬冠菩薩像”即由此得名。這種佛教蟬冠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東周油燈。人舉油燈,看發形,似為一女性,身材粗壯。足部穿有薄皮製作的輕便靴子。

菩薩體態輕靈,無北魏之厚重感,為典型的東魏時期作品,呈現出受北魏晚期影響的東魏造型,並有北齊薄衣透體的造像風格,是公元536年前後的北朝文物,距今約1500年。

▲商晚期的安陽出土器物,紋飾和線條簡單樸拙,儲存完好,表面綠鏽光滑。從壺蓋看是鳥形,另一側紋飾相同,因此當為雙頭鳥鼎。

▲西漢——銅質穿鎧甲配戰車的皇室衛隊,所標尺寸當是每個衛士連馬在一起的高度。

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美秀美術館——物華天寶 精美絕倫——藏品篇

▲西漢——陵墓裝飾馬。雙耳如竹批,堪稱神駿。

上一篇:精品少見|清雍正•仿官釉八卦紋琮式瓶
下一篇:看不懂電路圖?老電工透過例項講解教你如何快速看懂電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