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長期自律從來不靠自控力,而是,習慣

今天休息,寫點不一樣的。我們來一起見識一下“習慣”的力量吧!

意志力 / 自律從來不是對抗本能,意志力的極限是習慣。

大腦的底層原理:一是穩定,二是節能。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因勢利導形成好習慣。

大腦“穩定”的原理是:任何改變都是對穩定性的打破,都會引起排斥和不適。

所以正確的做法不是一上來就逼自己,而是

把阻力降到最低

一個複雜的體系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慢慢優化出來的。

系統最佳化法:

1、設計框架。

可以是解決某個痛點,也可以是達成某個目標。注意,這更像是實現目標後的場景。

這裡首先有個“計數器陷阱”。即量化目標是把問題簡單化了,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達到數量就解決了問題”的錯覺。可是,當量的積累達不到質的改變時,也就不想再堅持了。

比如,看書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擴充套件知識面,學習某個技能,而不是看完多少本書。

再比如,健身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生活習慣,而不是掉了多少斤肉。

這些場景化的目標讓我們

更清楚真正想要的結果,把“我必須做多少”的思維誤區,轉變成“我可以做什麼”。

2、建立系統。

不著急制定詳細的計劃,相反,剛開始的系統越簡單越好。

最好簡單到只有一步,把阻力降到最低,讓你不好意思不行動。

比如閱讀,你要了解心理學或者經濟學領域的知識,那就先找一本相關的書來讀,不強迫自己每天看多少頁,或者多長時間,就利用飯後或者睡前的幾分鐘時間翻一翻。

再比如健身,你要改善健康狀況,就先試著起床後慢跑幾分鐘。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沒有壓力,而且沒有排斥感。由於大腦的穩定性,開始了就不會這麼快停止。二是日常習慣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吃飯、睡覺、起床就像觸發器一樣,一到這個時候你就想到了閱讀跑步。

看書的時候可以多思考,做做筆記。

跑步的時候可以感受身體的變化,不強迫自己。

不追求數量,這樣先嚐試著堅持一週。

3、最佳化完善。

有了第二步,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最佳化完善。

一是思考現在的系統跟目標有多少偏差,怎麼調整才能離目標更進一步。

二是時間精力能否支撐現在的節奏和計劃。

是壓力大需要降低,還是很輕鬆可以提高,總之目的是

讓大腦慢慢適應這個過程。

比如,你要想知道心理學對情緒記憶的影響,但看的是心理障礙相關的內容就不太合適了,因為產生了目標偏差,此時應及時調整方向。

再比如,你要改善身體狀況,你發現一週下來精氣神確實更好了,跑的也越來越輕鬆了,就可以提高強度或者再搭配合理的飲食。

這樣一點點改變,大腦不會覺得我們是在虐待自己,接受度會高一些。等一段時間它適應了現在的節奏,就可以再進一步讓它再多適應一點,以此類推,我們就能慢慢地接近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而這個過程不是堅持下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培養好習慣,從來不是自己跟自己的本能對著幹,越逼自己越堅持不下來,它跟意志力並沒有什麼關係,所以不要用意志力有限當藉口。我們跟大神的區別就是習慣不同而已。

自律不是對抗本能,跟意志力沒有多大關係,只是彼此的習慣不同。

最後,咱們總結一下。

要想跟大神一樣, 只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具體的場景化目標,然後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系統,接著一點點最佳化完善,培養習慣。

如此,就好。

上一篇:安裡甘教堂揭開神秘面紗
下一篇:我們仨的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