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博山食匠(5):博山菜的四十多年“守灶人”

在博山菜的製作群體中,不乏民間廚藝高手、家庭廚事巧匠,也有眾多從藝多年的烹壇大師、傳統與現代廚藝並舉的後起之秀。

這個群體,在小小博山城內,數量無疑是龐大的。龐大到家家有之、少長咸宜。這便是博山,美食之鄉強大的餐飲文化張力。

廣義上的博山廚師,涵蓋專業廚師群體、業餘廚師群體和眾多善於烹飪的廚藝愛好者,是博山地域食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其中,專業科班出身的博山廚師,師承正統,幾十年矢志不渝深耕烹壇。無論哪個群體,他們都在為博山餐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 王德新的四十五載廚藝生涯

位於博山報恩寺街的新鑫餐館,是一家知名度頗高的博山菜老店。

63歲的經理王德新經營這家餐館,已經整整二十八個年頭。二十八年來,傳統技藝下的博山菜在他手中,一直保真始終。也正是王德新師傅的這份保真堅守,鍛造了新鑫餐館,在博山及周邊地區的久負盛名。

新鑫餐館,時常是區外食客來博山探店的首選。很多外地客人,都會慕名來這家餐館,品嚐地道的博山菜。這裡眾多的傳統菜品,會讓青睞博山菜的外地食客,大飽口福。

“魚肚參湯”,是博山清湯菜中的上品。也是王德新師傅,建立新鑫時的招牌菜之一。

博山清湯菜,顏值娟秀清雅,內涵卻底蘊厚重。在過去,沒有味精的年代,博山廚師調味,全憑一鍋精心熬製的“汁湯”,來加魅菜品的整個味道。

博山新鑫餐館經典菜品“魚肚參湯”

曾任博山檔案局局長的王濟世老先生,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他因黨史工作進京拜訪開國上將王建安。王老曾饒有興趣地回憶他在博山的見聞:“聚樂村的菜有味道, 尤 其 是 湯 ,開 始 一 看 清 水 淡 氣 ,不 實在,但一嘗味道,真是有滋有味, 令人難忘。”

博山清湯菜的魅力,可見一斑。

王德新師傅,開辦新鑫餐館二十八年來,每天都會親手熬製高湯, 監管每一道菜品的質量。也正是他二十八年間,堅持在廚間站灶掌作,在無言的付出中,打造著新鑫餐館菜品質量的一貫卓越。

從王德新師傅18歲開始從事廚藝生涯算起,他在廚間灶前的堅守,已經足足有45年光陰。

這在博山廚界,可以算是一個標杆。

王德新師傅在博山美食節上獻藝

如今已是高階烹調技師、中國烹飪大師的王德新師傅,雖已界花甲,但他的廚藝技術,卻正值上午時光。許多老主顧,選擇新鑫餐館,也是衝著王師傅的手藝,更是衝著那份熟悉的味道。

都說現代菜品要不斷創新,其實在博山傳統菜餚中,像新鑫的許多傳統菜品,保持本真的“恆定不變”,也是一種難能可貴。就像王德新和他的新鑫餐館,幾十年一貫不變的博山菜品傳統味道。

這種不變,其實比“變化”更難保持。

因為在這樣的長期不變中,極其考驗人的定力。這需要操作者以一貫之的堅定實踐,透過久而久之的執守不變,與顧客之間,約定俗成了一種菜品和味道的“神交”之誼。

這種“神交”,無需見面,更不多言。只需食客執箸淺嘗,就知道是不是出自王德新師傅的手藝。這是家鄉的味道,更是不變的情懷。

因此,王德新師傅和他的新鑫餐館,在用四十五年的廚藝堅守和二十八年的經營實踐,解碼著博山人舌尖上的鄉愁。

博山新鑫餐館

2、高緒友的四十三載灶臺執守

我所知道的,在博山廚師界,除了王德新師傅,一直堅持站灶的,還有一位老廚師,也已經有四十三年的站灶生涯了。

這位大廚,就是聚樂村飯莊行政總廚、高階烹調技師、中國烹飪大師高緒友。

聚樂村飯莊行政總廚高緒友師傅

1980年,17歲的高緒友,在淄博市第一招待所參加工作,後來輾轉多家大飯店。先是在博山名廚“三蘇”(

蘇其禮,蘇啟仁,蘇其會

)之一

蘇啟仁

麾下學徒,後又師從號稱舊時“聚樂村四大關門弟子”中的馮斯泰、伊善德學藝。

相比於“大師”這個名頭,我更願意稱呼高緒友、王德新這樣的博山名廚為“師傅”。因為,他們一刻也沒有將自己以“大師”之名,高居廟堂。而是常年累月地在廚房灶間,妥妥地上演著一位老廚師的本分。

甚至我去採訪王德新師傅,他正在做菜,與他交談中,他也始終沒停下手中的活。我不忍過多打擾他,短暫交流後,便轉身告辭。

高緒友師傅在準備中午的宴席

與高緒友師傅的交流,他也是在忙著準備中午的宴席。此刻,高師傅正在細心地對一個要裝蒸車的菜品,彎著腰伏案擺盤。他那1米86的高大身軀,在案臺前彎腰下伏間,盡顯匠心。

繁忙中的二位名廚,都已年過六旬。但他們在廚房間展現出來的精氣神,絲毫沒有遲緩散漫,更無半點懈怠,他們認真工作的樣子,更像一位可親可敬的“師傅”。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場景,更貼合他們的職業操守,何況他們還有四十多年的廚藝道行。

我曾有幸親嘗過高緒友師傅的廚藝。

那是一道他親手製作的“漚底魷魚”。高師傅製作的這道菜品,色澤清靚,湯汁透澈,口感軟糯,回味悠長。我那次吃到的高師傅製作的“漚底魷魚”,在唇齒間咀嚼出來的味道,顯然是闊別已久。

聚樂村飯莊的“漚底魷魚”

漲發工藝和漚底菜系,是博山菜的獨門技術。也是傳統博山菜技藝中最為撩人口味的菜系。高緒友師傅在菜品製作中,常常把這種傳統技藝發揮到恰到好處,讓人在品嚐之後,長時間的欲罷不能。

這就是一位博山食匠最具足的技藝能量。

把普通的食材,用一種近乎完美的製作,揉和進多種味型感受和口感體驗,張弛有度地調和出不偏不倚的味道感知。以和眾口,以善眾心。

像高師傅這樣的老廚師,四十餘年技藝沉澱,沒有任何筆墨書丹,也無半句激情高歌,只有他在案板上一刀一刀的切,在火爐上一鍋一鍋的炒,還有夏日裡一滴一滴的汗,四十多年一天一天的熬。

3、博山菜中食匠精神

在博山菜不同的製作場景中,我堅信還有許多為我不認識的諸如王德新、高緒友這樣的老廚師忙碌的身影。他們如這二位師傅一樣,都堪稱是了不起的博山食匠。

博山菜之所以好吃,皆因製作者的技藝精湛和匠心獨具。

而製作者的技藝精湛,無外乎常年累月的技藝鍛造,執著不懈的匠心刻畫。他們無論在飯店餐館,還是居家烹飪,必定都富有十足的愛心和厚意。不然,絕不會將菜做的好。

王德新與高緒友二位師傅,四十多年的灶臺堅守,猶如一鍋文火慢熬的上等高湯,鑄就了博山菜兩個不同餐飲業態的餚饌精華,也譜寫了當下博山傳統技藝的匠心華章。說他們是德藝雙馨的博山食匠,一點都不為過。

在他們和眾多如他們一樣的博山食匠們的勞作中,有了博山飲食文化“菜裡有詩歌”的至美芳華,也有了傳統博山菜“盤中有山水”的無盡魅力,更有了博山飲食文化的寫意灑脫和工筆精粹。

這乃博山食匠精神中的一種無窮力道。那就是,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上一篇:竊國大盜劉特佐的巔峰之路
下一篇:中國傳統色研究推廣人郭浩將出席2023億邦未來零售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