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犧湯:流傳幹年的血淚與榮光

每一種流傳千百年的飲食在其背後都曾經有強大的推動力,或因祭祀、或因法令、或為習俗。古晉陽區域範圍內有“喜食羊肉”的習俗。一來與歷史上山西境內多胡漢雜居,肉食習俗必然有所沿襲,二來自古牛羊都不是普通百姓享用的食物,一直以來貴族才有資格吃羊,唐代時曾經以羊作為俸祿發給百官,到了宋代更是規定,御膳房只允許吃羊。“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祖宗舊制:不得取食味於四方。”宋人注重祖宗之法,這種不允許到處搜刮山珍海味以滿足口腹之慾的家規,被當做政令提升到了治理國家的高度。

這種只允許吃羊的家法執行的力度和嚴格程度到底有多深入?《宋史·仁宗本紀》裡記載了一則故事:仁宗半夜飢餓,思食燒羊,卻不敢命御廚製備,以免成為常例而害物,寧願忍餓到天明。宋仁宗還真不是作秀給人看,是很認真地執行祖宗家法。就連自己的皇后想吃個糟淮白魚,也得拉下臉來私下跟關係不錯的大臣夫人討食。御膳所用材料唯一不限制的就是羊肉,自然羊肉的食用便一度風靡當時,自然能享用的依然是貴族階層或是高官厚祿者,否則也就不會有蘇軾被貶而創造東坡肉的典故了,這種被貶斥偏遠地區的小官,想吃個羊肉也是不能,何況老百姓呢。

公元976年,宋太宗趙匡義聽說太原是龍城,很多開國皇帝都是從太原起兵奪取天下的。為防止被人奪取天下,趙匡義下旨要把太原城夷為平地,太原城也因此經歷了一場浩劫,晉祠聖母殿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損壞。相傳,重修晉祠是皇帝宋仁宗趙禎下的旨,宋仁宗的母親劉太后是晉陽人,她想讓自己的音容流傳千古,但是此時距離趙匡義摧毀晉陽城不過五十年,如果此時在晉祠為她興建祠堂的話,會激起晉陽老百姓乃至天下人的民憤。於是,劉太后宣佈,為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修建聖母殿,據說聖母的造型便有這位太后的影子。劉太后就是那位在戲文《狸貓換太子》裡的劉娥,狸貓換太子自然是杜撰出來的故事了,不過劉娥在一段時期內把持了朝政,是那種家教甚嚴的母親,否則也不會有仁宗半夜餓到天明的事情發生了。當這位劉太后與聖母殿之間有了千絲萬縷、若隱若現的關係之後,那麼圍繞這座皇家祠堂所發生的祭祀活動的規格應該也是足夠高的吧。這些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大事都應煙消雲散,但是留下的影響卻或多或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痕跡。

夏祭之後,宰羊分享,實在是件歡樂無比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還能補益身體。“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多食之“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開胃健力,壯陽益腎”,《政和本草》是宋代官宣的食療書籍,其中對羊的功效做了足夠的讚譽。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機體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境地,腠理開洩,汗液增多,加上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生理特徵。吃伏羊,也就成了夏季補益身體的食療佳品。不過要記住這種羊是綿羊,而非山羊,這兩種動物在食性上是有區別的,綿羊為熱性,山羊為涼性。

小店以及晉源區一帶犧湯的熬製有一個標準,前提必須是綿羊羯羊,選擇多麼大,什麼樣的綿羊,宰殺後,需要怎麼處理,在什麼情況下入鍋,需用多大的火候,熬製多長時間,以及冬夏不同配伍(配伍得當,作用更為明顯),熬製好的湯呈什麼顏色,在烹飪中都是有規矩有講究的,並非是隨意煮成的一碗羊湯。故而當地有“寧加一片肉,不加半勺湯”的說法。這便於一般羊湯店隨便加湯的做法大相徑庭。

上一篇:廣東化工廠有機廢氣處理方案
下一篇:肖戰真力時安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