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道周:以書論書,以書論書,明代書法家黃道周的作品

導語:黃道周是明末著名的儒學大師、大書法家。學貫古今,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

明代在中國的書法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他的審美風貌較之前代有著較大的改觀,由於統治者的重視,帖學在明代盛極一時,刻貼也蔚然成風。同時,名家輩出,明初的三宋、二沈為明代“臺閣體”的代表,中期的吳門書家,之後,又有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特別是晚期受思想解放浪潮影響下的浪漫書風。

晚明,由於受到多種學術思想的影響,在書法領域一洗明代中葉以後陳陳相因的陋習,在書壇出現了眾多個性強烈的面貌,如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王鐸等面目各具,他們在用墨、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和嘗試,在前代基礎上有了較大的創新。

而黃道周不囿藩籬、上追鍾繇、索靖的革新精神使他屹立於晚明書壇,並獨樹一幟。

行書《洗心詩》

01

人品與書品高度一致

黃道周為明末一代大儒“以文章風節高天下,嚴冷方剛,不諧流俗”。他學貫古今,通天文,歷數,易經,繪畫、精詩文,善書法。

黃道周,初名螭若,字玄度,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福建漳浦人,幼讀書於銅山孤島, 四面皆石取書舍名為“石齋”,又稱“石齋先生”。

黃道周天資聰慧,5歲入小學受《論語》,從7歲就開始讀《通鑑綱目》,十來歲就能寫出流暢有文采的文章,使得他的父親對他期望頗段,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家門。

19歲那年獻時事於省城的官員,但卻沒有迴音,後來又給大理寺上書,結果卻如泥牛沉海,懷才不遇的他只有在家鄉做教學先生。直至天啟二年,38歲的黃道周才與倪元璐、王鐸同舉進士,在翰苑相約攻書。

然“通籍二十載,歷俸未三年”,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流寓貶所或在故鄉講學,至到他死前一年才做了不到半年的禮部尚書, 後又在隆武朝作了半年閣臣,率眾抵抗清兵、被俘,於清順治三年,在南京英勇就義。死時62歲,雖然他政治生涯短暫,但任職期間卻上書三十多次,他敢於直言,剛正不舸,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臨刑前以血指寫下“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十六字,隨後英勇就義。

書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格精神的折射,縱觀黃道周的一生,可謂是鐵骨錚錚,忠肝義膽,他與同時期是王鐸、張瑞圖不同,人品與書品的高度一致在他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02

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

黃道周耿介的個性和以鍾繇為

宗的

取法物件決定了他在結體上的追求是樸拙奇崛。他的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

黃道周的行草書,筆法圓勁,渾厚而迅猛,大有“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的境界。點畫亦辣而潤,尤厚尤健,又融入了章草的筆章和漢隸的橫勢。他把今草的窮變極化和章草的古雅意態結合在一起,還加入了一個小角度的硬拗。真可謂是獨樹一幟,作品中時時流露出生巧中蘊含著吸納古法後的新意向。

行草書用筆承襲了鍾繇的筆法,橫畫緊結形成一個上升的斜度,捺畫取隸書中的上挑的“波磔”用筆,“口”形橫折的角度和骨力,又摻入章草的筆意,方折峻麗又不失暢達,處處充溢著古拙之意,他還善於利用筆畫的疏密和誇張的長短對比,極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間概念, 穿插爭讓,錯落有致。使字平中見奇,穩中求險,但又不失重心的平穩,每一點,每一橫, 每一捺都俯仰立臥,欹正斂張,起伏跌宕。

中鋒行筆能使點畫充實圓滿,顯出渾融含蓄的筋骨美,側鋒則使字生姿妍,黃道周用筆常常中側並舉,方圓兼備,故給人以力聚神凝。圓潤厚重的美感卻又不失姿彩。這恰恰符合他的“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的審美主張,在筆畫與遊絲映帶之間,虛實相間,過渡自然,使字裡行間有強烈的節奏感。

他的用筆的另一個特點是絞筆,在很多筆畫中書寫與同時期其它書家大相徑庭,往往自出新裁,另闢蹊徑,多了很多連續翻折的絞筆,乍一看難免有突兀之感,可細細一品卻很耐人咀嚼,特別是放置在他的結字章法中感覺渾然天成,理應如此,恰恰是他的這種特殊用筆,才造就了他的風格奇特。很多字中他用小角度硬拗的筆法,即流利痛快,又內涵豐富,讓人出奇不意,時時體現著吸納古法、又自出機杼。

此外,黃道周還善楷書,又工隸書。其小楷取法鍾繇,用筆生辣,點畫峻折,渾厚,以頓駐為涵客,結字奇堀,誇張得體,以茂密寓散落,創造出了一變鍾繇嚴謹規正而獨具隨意不羈的小楷風格,也是其行草書中“豪邁不羈的陽剮之美的基本骨架。他的隸書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點,不如楷書那樣古拙清剛。從黃道周書論中,反映出他對魏晉書法是比較傾心的,尤其對鍾繇、索靖等具有古樸書風的書法更為欣賞,而對其當代書法,如董其昌的書法,則並非如此。

03

濃墨枯筆,枯潤映襯

黃道周的書品格調高邁,意境不同凡俗,究其原因,除了人品清正,書法用筆真情畢露,章法自然生動外,還與他非常考究墨的濃淡乾枯有關。

書法以用筆為上,以用墨為重。用墨在唐以前只有枯潤的變化而無濃淡的對比。至宋代,文人畫水墨法運用到書法中,從而使得書法用墨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力。明末清初很多書家如張瑞圖、王鐸等喜歡在墨中加水,慣用漲墨法,以求豐富的墨韻層次。董其昌則全用淡墨以表現平淡天真的清雅逸趣。

而黃道周似乎只醉心於唐以前最簡單最單純的用墨方法,而對這些“墨戲”並不在意。儘管他用墨也加水,會偶爾出現筆畫之間互相粘連的現象,但在整體上用墨偏濃,並大量使用枯筆彌補墨色少濃淡變化的不足,使得作品仍有黑白灰的對比和顯明的節奏感。濃墨枯筆寫出的線條易於表現魅力和精神,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更能喚起人們的激情,這也是與黃道周整體的審美取向相統一的。

黃道周作書如戈戟森厲,極強調緊迫的撅筆習慣,結構每不外拓以見挑撻,也不求柔潤以圖妍媚,在同是帖學風氣下的明代書壇可謂獨樹一幟。

他的很多作品中雖然多用濃墨,但是墨濃而不死,卻顯得英氣逼人、意態縱橫、神采煥發。他往往寫一筆用至墨盡,從而產生墨的濃淡變化,營造黑、白、虛、實、變化飛動的效果,通篇濃淡相宜,枯潤映襯,變化自如,顯得酣暢淋漓、痛快人心。

筆畫則往往在一般書家該伸展的地方嘎然而止,而在一般書家該收的地方,他卻重重地往外甩出去,這在一些字的右上角表現得特別明顯。其力量感與壓迫感似乎反映出亂世顛沛的情態來,既與文、董諸公的舒暢溫雅絕然有異,也與徐渭式的粗放豪邁拉開距離。

《孝經定本》

結語:

歷來書家都贊成“書如其人”的觀點。在唐以前文人對人品美的概括是側重於人的心靈自由,不太強調儒家的“忠、孝、節、義”,然而南宋以降,對人品美的概括則逐漸偏向對忠誠、氣節等倫理方面,“失節”成為人品的最大汙點。

因而在評論其書時,也往往帶有一些譏諷。這也是人們在評價明末清初的幾位書家時,推崇倪元璐、黃道周、傅山,而對王鐸則頗有微詞的緣由。

黃道周是明代最具創造力的書家之一,同時也是人品和書品完美結合的一位書家。黃道周是傳統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是儒家信條和道統標準的信奉者,一生忠孝、正直。正是他的這種精神,才造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書法才會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

——END

上一篇:比特幣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中充滿了未知數,但是未來會更加加快嗎?
下一篇:隸書的創造者是誰?為何說它是中國古代篆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