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易經應用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

這是我學習易經基礎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常人提到《易經》,通常會想到算命、占卜。占卜是《易經》裡的重要內容,自從有文明以來,每個文化裡都出現過不同的占卜方法。《易經》裡用蓍草占卜解卦,在西方有占星師透過星座預測端倪,在印度的佛陀時代同樣盛行占卜術。

在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想知道未來,要靠算命來預測。不管是奇門遁甲,還是八字命理學,易經的應用,除了八卦系統外,還需要結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的組合來應用。我們讀《易經》,是看不出八卦與陰陽五行、干支、二十四節氣的關係,但是這又是支撐《易經》在數術應用的重要基礎體系,要想靈活運用,只學八卦是不行的。

下面講講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的基礎知識。雖然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太簡單了。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務必背熟,基礎打牢了,才能應用,這些簡單的知識都是以後應用所不可或缺的。

陰陽五行

說到五行,我們會脫口而出“陰陽五行”。古人說,“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由此可見,陰陽之氣產生五行。

五行,我小時候的記憶順序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重要的是要知道其“相生相剋”的原理,按照“金、木、水、火、土”這樣記憶順序,不利於記住五行之間的生克順序。

以木為起手,按照

“木、火、土、金、水”

記憶,關於相生相剋,自然就推演出來。

相生是緊靠自己的鄰居,依次而生,形成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的相生迴圈;

相剋是跳了一個位置,指向間隔的位置上,形成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的相剋迴圈。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關於干支,可以從甲骨文裡找出來,可見干支文化來源之早,相傳是黃帝時期所創。

古人用天干紀日,一旬為十天,正好十個天干,依次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古人用地支紀月,一年有十二個月,也用地支紀時辰,因此有十二個時辰。地支依次為: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組合,按次序組合一次迴圈,共有六十個組合,十與十二的最小公倍數也是六十。六十個干支組合,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六十花甲”。年、月、日、時辰,都可以六十迴圈一次。

二十四節氣

我們中國古代,根據一年裡地球圍繞太陽遠轉所在的位置,分成了24節氣。但是,在過去,人們只能在地球上看太陽,那肉眼看到的是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的移動。這個軌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道”。

西方人,把“黃道”分成12等份,一圈360°,那麼每等份就是30°,以星座命名,形成了西方的十二星座,也是西方占星術的依據。

中國古代與西方的分法不同,每15°為一個等份,用24等份去對應太陽在黃道上的執行軌跡,這就是中國的二十節氣。

要記住二十四節氣,需要把《二十節氣歌》背下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句話,對應的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第二句話,對應的節氣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第三句話,對應的節氣是: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第四句話,對應的節氣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這短短二十八字,朗朗上口,體現出一年的氣溫升降,記載了寒來暑往,古人依據二十四節氣歌合理安排農事生產活動。

古人觀星象、知奧秘,透過二十四節氣就可體悟古人仰望星空所蘊含的樸素精神。夜晚觀察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斗柄朝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而是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結合現在的公曆,也就是陽曆,二十四節氣歌還有後面四句話需要大家記住: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上半年的節氣在公曆每月的六日、二十一日,下半年的節氣在公曆每月的八日、二十三日,節氣在公曆的時間是比較固定的,做多相差不超過一兩天。

有人會問,記住這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呢?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是零基礎者必須熟記的基礎知識。在以後的文章裡,我會繼續梳理,讓有興趣的讀者逐漸掌握組合的規律。學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無法一蹴而就。學易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越研究就越沒完。南懷瑾先生說古人常常會“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當你鑽研進去後,慢慢的也會體會到這樣的感覺。

上一篇:氣動結構 狙擊步槍外形 不說精度 光是顏值這支氣步槍就足以名揚歐美
下一篇:執行長沙與成都間的一趟旅客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