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長抓茶,短抓艾,香菇龍蝦致富快,惠民舉措全覆蓋

 長抓茶,短抓艾,香菇龍蝦致富快,惠民舉措全覆蓋---桐柏老區產業脫貧帶來田園如畫

山花爛漫,春色如畫。

在桐柏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到處是大幹快上促脫貧的勞動場景:蝦田、艾草地裡,村民們正在進行田間管理;茶園裡,茶農們正在忙著採茶;大棚內,菇農們採摘香菇、蘑菇;村頭就業基地的車間內,務工人員在忙著加工艾產品……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攻堅克難、眾志成城,一以貫之、長抓不懈!”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只爭朝夕惜農時!桐柏縣幹部群眾圍繞產業扶貧等重點工作,鉚足勁頭、撲下身子,打響了脫貧退出貧困縣、持久富裕的“綠色”戰役!

茶鄉茶香春意鬧

春綠淮源,茶鄉茶香。早春時節,桐柏的茶農們就開始忙活起來了。

“鄭理事長無償提供優質茶苗,指導我種下3畝茶園,還手把手地教會製茶技術,幫助解決銷路,如今茶園收益加上在合作社務工收入,我每年能掙2萬多元,實現了脫貧致富。”談及桐柏黑明寺茶葉合作社理事長鄭保勉的幫助,曾因殘致貧的程灣鎮石頭莊村村民鄭永軍感動不已。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我喜歡種茶,把它當做事業!”鄭保勉說的話,讓記者感到振奮不已!他所承包的千餘畝茶園效益越來越好,在桐柏縣城、南陽及鄭州市區開起了多家品牌形象店。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礎上,他又成立了桐柏嘉木茶葉有限公司,註冊了“豫源”茶葉商標,併成功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茶產業越做越大。“去年我家新發展茶園20畝,今年準備再增加30畝。”鄭保勉說。在石頭莊村,40餘戶村民跟著鄭保勉走上種茶致富路,全村已發展起有機茶園8000畝,年產幹茶5萬餘斤,實現戶均年增收近萬元。

這兩年,像鄭保勉一樣,桐柏縣許多貧困群眾對種植茶葉產生了濃厚興趣。茶產業是桐柏縣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產業基礎好,種植技術成熟,生產加工和產品銷售都有保障。在脫貧攻堅的大潮中,桐柏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全面推進“中原茶鄉”建設的一系列目標,將建設“中原茶鄉”和茶產業精準扶貧戰略目標相結合,出臺了《桐柏縣實施茶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檔案,制訂了多項配套扶持政策,創新了茶產業扶貧機制,出臺了茶產業扶貧政策,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2000餘萬元,用於扶持茶產業精準扶貧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千畝以上規模的茶產業扶貧示範基地5處,百畝以上規模的34處,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1萬餘畝。以茶產業扶貧示範基地為依託,創新探索出了多種茶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帶動了全縣14個鄉鎮的87個村(其中種茶貧困村36個)融入茶產業發展。

野草蝶變“致富草”

艾草,當地人也稱“艾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長在廣袤的山野之間,生命力極強。

“全國艾草看宛艾,宛艾最好數桐柏。”毛集鎮熊寨村貧困戶殷哲華,說起艾草頭頭是道。殷哲華不僅種植艾草,還利用閒暇時間到附近的艾草加工廠打工,可以說是正發著“艾”財建小康。“我種了4畝地艾草,每畝能收入2000多元。在就業基地包裝艾柱,每月也能掙兩三千元,俺已經很滿足了。”如今,在桐柏縣,像殷哲華一樣,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在艾產業就業基地找到了致富門路。

小小艾蒿草,致富離不了!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桐柏縣制定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艾產業實施產業扶貧的意見》,設立了艾產業發展基金,縣財政每年拿出4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集中連片基地建設的補助、艾草品牌的宣傳推介、野生艾草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重點專案的科研攻關、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培訓等,為全縣艾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和保障。為提升桐柏艾草的知名度,縣裡註冊了桐柏艾草公用品牌,統一策劃,制定桐柏艾草品牌推介方案。在推進艾產業發展工作中,桐柏縣積極鼓勵、引導貧困戶種植艾草,按每畝1000元的標準進行扶持,並免費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保障產業發展成效。該縣在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村、組,採取“政府+貧困戶”的模式,把分散的貧困戶聯合成片,由鄉鎮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貧困戶按每戶3畝的標準無償受益。同時,返聘貧困戶在艾草就業基地務工,鄉鎮支付勞務費。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所在鄉鎮免費提供艾草種植、管理、收割並送到家等“一條龍”式的服務,帶動貧困戶增效創收。截止目前,全縣種植艾草總面積5萬餘畝,8000餘戶從事艾草產業,涉及全縣16個鄉鎮(園區),168個村(其中種植艾草的貧困村48個),惠及貧困戶3660餘戶,這些貧困戶種植艾草面積已達11000餘畝。如今,在桐柏山區,艾草已真正成為“致富草”,艾葉成了“黃金葉”!

龍蝦田裡話“雙收”

“去年‘蝦稻共作’30畝,毛收入12萬元,去掉各種成本,淨賺9萬元。今年又與其他村民合作,投資20萬元,承包140畝水田,還採取‘蝦稻共作’模式,大幹快上,發家致富建小康!”近日,正在為養殖小龍蝦聯絡種苗的月河鎮沈莊村脫貧戶吳恩偉告訴記者。

“小龍蝦,大文章!”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告訴記者,桐柏縣位於千里淮河的源頭,境內河流眾多,庫塘堰壩星羅棋佈,溝渠縱橫交織,生態環境優良,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龍蝦繁育、生長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近年來,桐柏縣委、縣政府立足自然優勢,透過大力推廣“蝦稻共作”發展模式,促進了當地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以前,每年水稻收割後,水田長時間閒置,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很低。而‘蝦稻共作’模式,有效破解了農民種田難增收的難題,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而且該產業投入小、週期短、見效快、易操作、可複製,既能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又能推動貧困戶增產增收。”桐柏縣龍蝦產業辦副主任嶽金樹說。

發展小龍蝦產業,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服務。桐柏縣出臺了《關於加快小龍蝦產業發展助力脫貧的意見》,根據蝦田面積,對養殖戶分別給予每畝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補貼,對連片面積達500畝以上的蝦田,優先配套農田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著力育強龍蝦產業“龍頭”,引進龍頭企業3家,總投資1億元,已建成1000畝以上標準化基地3個。全縣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合作組織已達86家。對養殖小龍蝦的貧困戶實行技術培訓全覆蓋,全年評選小龍蝦養殖能手、小龍蝦致富帶頭人50人。

“去年,全縣發展‘蝦稻共作’面積5。3萬畝,2075戶貧困戶發展蝦田面積1。6萬畝;‘稻蝦共作’模式平均畝產稻穀450-600公斤,同時收穫小龍蝦75~150公斤,畝均純利較單一種植水稻增加了1800~5000元。預計到2020年,全縣小龍蝦養殖面積將達10萬畝以上,綜合產值達10億元以上,帶動5000戶以上脫貧戶實現持續增收致富。”桐柏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小龍蝦產業領導小組副組長丁嚴冰告訴記者。

除了種植茶葉以及艾草等中藥材,養殖小龍蝦,桐柏縣還積極引導山區農民透過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2018年,桐柏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2000萬袋,產值達到了2億元以上。 (供稿單位:桐柏縣委宣傳部 通訊員:杜福建 編輯:郭夢基)【責任編輯:王磊】

上一篇:美食推薦:酸菜蹄花湯火鍋,豌豆炒鮮蘑,雞蛋豆腐鍋,尖椒牛肉塊
下一篇:黑提、青提、紅提,哪種葡萄最有營養?不管好壞,1種葡萄都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