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文江湖】是什麼決定了明朝皇帝與宋朝皇帝之間的浪漫關係?

兩口子過日子,有的能相濡以沫,以致生死相守;有的則恩斷義絕、甚至貿首之讎。

最初相戀相知,接著相愛相殺,最後,或待之以初心、或棄之如敝履。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兩個人之間的浪漫關係?

這是一門關於關係的學問。

而政治的本質,恰恰就是關係。

所以,明朝皇帝與宋朝皇帝的不同命運,完全可以從關係的角度,來探究一番背後的原因。

崇禎上吊自殺之後,李自成將其屍首置於東華門外。而明朝大臣的反映則是:

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崖山戰敗後,宰相陸秀夫揹著九歲的小皇帝趙昺,共赴波濤。

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

明朝皇帝自縊殉國,大臣們睥睨過之;宋朝皇帝跳海殉國,“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

那麼,到底是皇帝出了問題,還是大臣出了問題?

透過大規模的統計調查,科學家將影響夫妻關係的因素,歸類為三個大類指標,分別是:另一半的個人因素、你自己的個人因素、以及兩個人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這三個大類指標,對於夫妻關係的影響強度,分別是5%、19%和45%。從中得出的結論就是:對方的因素,小於你的因素,小於彼此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好的關係,都是構建出來的。你的另一半是什麼人,最不重要;你自己是個什麼人,比較重要;你與另一半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最為重要。

明朝皇帝和宋朝皇帝,都是漢人。而大臣們,也同樣是科舉士大夫群體。

所以,涉及不到君臣之間的民族差異問題。像元朝皇帝那樣,我就要用蒙古貴族;像清朝皇帝那樣,我就要用八旗子弟。在明朝和宋朝,沒有這樣的問題。

於是,皇帝作為主體的個人因素,大臣作為客體的另一半的因素,完全可以忽略。而且,這兩個因素,本來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二者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而宋朝君臣之間的行為模式,與明朝君臣之間的行為模式,完全就大相徑庭了。

這種大相徑庭,直接導致宋朝君臣和明朝君臣的兩種關係生態。不用看別的,就看皇帝是怎麼殺大臣的,就能洞見這種區別。

宋朝皇帝,從趙匡胤開始,基本上都能夠與大臣們和平相處。比較硬的史料證據,就是《宋史》中的記載:

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

藝祖,是太祖或高祖的統稱,在宋朝則指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將誓約藏於太廟、傳於後世的趙家皇帝,要求這些人不得殺害大臣及上書勸諫的言官。

那麼,宋朝皇帝到底殺不殺大臣呢?

可以說,連趙匡胤都沒有做到。《宋史》太祖本紀中,有明確記載殺戮大臣的案例,就有十三個。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殺了十個左右。這些被殺的大臣,主要原因是貪贓枉法,但並非沒有被濫殺的。可見,大宋刑律要比太祖誓曰更有效力。

但是,我們還是要承認宋朝皇帝算是歷代皇帝中最不濫殺的。你對比一下漢武帝,就能知道:

新秦中或千里無亭徼,於是誅北地太守以下。

見新秦中千里之地沒有修建亭徼防禦設施,漢武帝當即就怒了。根本沒等回到長安,也不搞什麼廷尉定讞,直接在路上下令:誅北地太守以下。這才是真的濫殺,想殺就殺,而且要殺就不會殺一個。

比之漢武帝,宋朝的太祖和太宗要好的多。而到了真宗朝,這種殺大臣的情況就鮮有記載。而宋仁宗一朝,則可謂零棄市,殺可能還會殺,但鬧市砍腦袋的手段,就不用了。

宋朝皇帝,與大臣之間,也有衝突,當讓也有對不起大臣的例子。但主要集中在武將層面,比如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飛。狄青算是自己氣不過,抑鬱而終了。岳飛則是被冤殺的,但沒有被滅族,因為後世還有子嗣。

而對於科舉出身計程車大夫們,宋朝皇帝已經不是容忍了,簡直就是縱容。蔡京當宰相,搞得汴梁被圍,宋徽宗不得不辭職讓位。但是,蔡京是個什麼結果?前面還在打仗,自己就已經舉家南遷了。後來,太學生們實在氣不過,聚眾勸諫宋欽宗必須處置蔡京。但宋欽宗也僅是將蔡京貶官、將其子嗣流放。

這是宋朝皇帝,接下來再看明朝皇帝是個什麼操作:

朱元璋和朱棣這父子倆,論其殺大臣來,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朱元璋,基本上是以搞專案的形式,來消滅開國功勳和有功將士。藍玉一案,株連屠戮者就達1。5萬人。

朱棣因為造反起家,所以殺氣大臣來也不讓其父。最低限度,朱棣也得先把建文帝的一眾鐵桿大臣,給消滅掉。而建文帝的首席筆桿子方孝孺,竟然被朱棣誅滅十族,株連被殺者達到873人。殺完建文餘黨,朱棣後期也沒閒著,錦衣衛就是他重新恢復的,對待大臣只能比朱元璋更狠。

所以,明朝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從朱元璋開始,就一直沒好過。

朱元璋對待開國元勳以及朝堂重臣,要多殘忍有多殘忍。而對於基層官吏,也是隻能殺錯不能放過。一起空印案連同郭桓案,就乾死大明朝七八萬官吏。蒙古人夠殘暴,但競賽殺大臣,也只能甘拜下風。大臣不聽話,我們蒙古人也就拿鞭子抽;你們大明是直接搞滅族的。這還怎麼比?

自殺殉國的皇帝崇禎呢?崇禎玩得更詭異,基本上氣不順,就要殺大臣出氣,而且專殺朝廷重臣。整個大明朝總共也就殺了四個大學士,而崇禎一個人就幹掉兩個。兵部尚書,崇禎親手殺掉五個。二品以上的大臣,崇禎親手殺掉二十多個。皇太極突破長城、威逼北京之後,崇禎一氣之下,就殺了幾十個大臣出氣。

關係的客體,不重要。

跟你結婚的這個人,其個人因素的影響強度只有5%。無論是西施還是東施,你只要選擇了跟她過,那麼,美得沉魚、醜得作嘔,都不足以讓你暖如三春或冷若冰霜。

你自己的因素,很重要。

脾氣壞就是人壞,不要給脾氣壞的自己找藉口。如果動不動就發火、搞家暴,沒必要自欺欺人了,踏實承認:自己就是壞人。打不是親、罵也不是愛,因為壞人都這麼幹。

但壞人卻不一定沒有好的夫妻關係。本身就是個十足的壞人,卻偏偏能組建一個五好家庭。原因就是關係中的行為模式。

這個行為模式在夫妻之間,包括一下一些因素:感受到對方的忠誠、親密、感激、愛、性、感受到對方的滿意、衝突、感受到對方的響應度、信任、投資,等等。

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但幸福這種主觀體驗,卻是被關係中的行為模式構建出來的。

所以,兩個人的關係,也是構建出來的,並不是隨機匹配出來的。換個人過日子、換個單位去上班,都不一定能讓你的處境變好。因為你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始終不變。除非你換到了一個適合你的行為模式的人或單位。

個人關係中的這些行為模式,怎麼才能落到宋明兩朝的君臣身上呢?關鍵就是制度,制度就是土壤。沒有這個土壤,好的行為模式無法構建起來。

除了夫妻關係的特有因素,如性,其他因素都可以公約為三個大類的問題:一個是感受到彼此的忠誠和信任;一個是妥善此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一個是營造眼中只有你的親密關係。

第一個是關於對忠誠或信任的問題。明朝皇帝一直想獲得,卻一直無法獲得。

宋朝皇帝最擔心武將不忠誠,卻一直能夠感覺到文官的忠誠。所以,宋朝皇帝的防禦重點是武將,如岳飛這些人。但對於文官,宋朝皇帝則一直非常信任。但明朝皇帝,從朱元璋開始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武將要防,文官更要防。

但朱元璋和明朝皇帝的認識,卻是來自宋朝。宋朝是怎麼亡國的?武將造反並不顯著,因為武將一直被壓制;文官禍國才是大症結,因為關鍵點上總有奸臣作祟。接下來就是元朝,元朝幾乎分不清文臣還是武將,但大家就是一氣胡折騰,基本沒有元朝皇帝什麼事。朱元璋已經誓師北伐了。而元朝大臣們還在你死我活地搞內鬥,完全無視朱元璋的存在,更不理會大元皇帝的生死。

所以,明朝從制度設計上就是一種對信任的拒絕。夫妻之間總是翻看對方手機,自然會產生裂痕,除非雙方在感情上極不敏感。但明朝的皇帝卻一直要翻看大臣的手機,而明朝的大臣也只能不停地窺探聖意。關鍵是,雙方都非常敏感。

明朝的君臣之間,就沒有信任可言。於是,明朝的皇帝,不僅收穫不到大臣的忠誠,而且也感覺不到大臣的忠誠。

第二個是關於衝突的解決。明朝的君臣之間,要麼不起衝突,而一旦起衝突就是大沖突。

宋朝的濮議之爭,就是宋英宗這個養子,到底該不該管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叫親爹的問題。這起衝突在北宋足足幹了十八個月,有三個大臣被趕出朝廷。但也就是十八個月,事情完了,就完了,誰也沒再不依不饒。

而明朝的大禮議之爭呢?也是一個皇帝到底該不該管親爹叫親爹的問題。明武宗無後,於是大臣們擁立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為帝。這就是嘉靖帝。跟宋英宗面臨的問題一樣,嘉靖帝到底該怎樣稱呼自己的親生父親,是皇考還是皇叔,是興獻王還是興獻帝。而這場鬥爭搞了多久?搞了將近三年,而且是從嘉靖一繼位就開始搞。

時間持續長,還不是問題。問題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因此而徹底崩潰。嘉靖帝始終認為大臣們全不是好人。所以,後期直接閉關修道了,你們玩你們的、我玩我的。嘉靖一朝任命了14個內閣首輔,但有9個都是給他寫青詞被提拔的。只要你哄我開心,我就讓你當首輔,這就是嘉靖帝的邏輯。因為大禮儀之爭,真的沒有讓這位皇帝開心。

同樣的問題,宋明之間,為什麼會是如此不同的結果?是因為宋朝的皇帝太慫,老朱家的皇帝太橫嗎?

宋英宗死的早,是一個原因。但關鍵是:宋英宗在濮議之爭裡,始終能夠得到一股非常大的勢力支援他。簡單說就是英宗皇帝不是孤軍奮戰,自己後邊有幫手,而且幫手還不弱。而嘉慶帝就太慘了,根本就沒有幫手,一個人面對滿朝百官。

所以,明朝皇帝但凡跟大臣發生衝突,就是一幫大臣幹皇帝。而皇帝呢?只能依靠一夥太監幹大臣。原因就是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大明朝就沒有一個宰相。宋朝皇帝換個宰相,就能給自己換一撥鐵桿擁泵。而明朝皇帝就是換一堆大學士,也壓不住大臣們。明朝的君臣衝突,根本就沒有折中方案。大家只能死命幹,要麼東風壓到西風、要麼西風壓到東風。

第三個是關於親密關係的形成。明朝的皇帝與大臣之間,就無法形成親密關係。

這個不僅在制度上不能允許,就是在格局上也不能允許。

唐朝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能夠構建出來嗎?能。李世民有天策府的一眾潛邸將領,而且還努力贏得了山東豪族的支援。這些人都可以直接與皇帝構建親密關係。武則天則是啟用寒門庶族打壓閥閱豪族。唐玄宗前期的親密盟友是賢相集團,後期的親密盟友則是聚斂集團。但無論怎麼跟誰結盟,唐玄宗總有一幫鐵桿擁泵。他做了好事,有人給他鼓掌;他做了蠢事,有人給他臺階。安史叛軍突破潼關,玄宗要出逃四川,而楊國忠這個宰相立即給他牽馬拉車。六軍將士已經護著玄宗皇帝跑過渭水了,而滿朝文武還以為皇帝要堅守長安。

這就是唐朝。政治集團中的不同派系,都在爭著與皇帝建立親密關係。但是,到了宋朝就麻煩了。因為宋朝的官員,基本上就是一類人,全是科舉士大夫。但也可以,那就是宰相。宰相自帶一夥人,始終能夠成為皇帝的鐵桿擁泵。金兵南下,宋徽宗要逃跑,童貫、蔡京這夥人立即充當馬前卒,拉馬的拉馬、駕車的駕車,趕緊護著這個主子跑路。至於滿朝文武、至於汴梁百姓,甚至徽宗的妃子兒子,全都不重要。在這些人眼裡,只有宋徽宗這個皇帝最重要。

但明朝皇帝呢?李自成馬上就要打到北京了。這時候該怎麼辦?首先是趕緊把吳三桂的關寧軍調回來。但崇禎手下的兩個內閣大學士,誰也不起草調兵詔書。因為他倆都擔心遠調關寧軍會導致滿清入關,而這個責任,誰也不想扛。不調兵也行,那就趕緊遷都。但是,連調兵的責任都不想扛的大明朝臣,誰又敢擔遷都的責任?所以,明朝皇帝連個為虎作倀的奸臣,都找不到。

公元1644年4月22日半夜,在紫禁城裡,一箇中年男人,披頭散髮。他一會兒瘋狂奔跑、一會兒駐足捶胸。這個人就是崇禎皇帝。唐玄宗還有楊國忠、宋徽宗還有蔡京,但崇禎身邊卻誰也沒有。這時候,北京城就是他的監獄,他根本逃不出去。

原因是什麼?在夫妻之間總有一個小三作祟,你能建立這個親密關係嗎?明朝的小三就是太監。這夥人的實力沒有唐朝的宦官強,但收拾起大臣來,卻比唐朝的宦官更兇猛。所以,明朝制度設計導致的結果,就是皇帝與滿朝大臣直接對立。大臣之間,可能搞黨爭。但搞黨爭的大臣們,在對付皇帝這件事上,卻出奇的一致。而明朝的力量格局則是皇帝拉著太監這個小三,死命地斗大臣。但小三雖然救不了皇帝,卻可以在皇帝與大臣之間設定一道厚障壁。

南宋小皇帝趙昺,當時只有9歲。宰相陸秀夫揹著他一起跳海。皇帝咱們必須死,寧死也不當亡國奴,老臣陪你一起死。而陪著小皇帝趙昺一起殉國的,還有十萬南宋軍民。

明朝崇禎皇帝,當時是34歲。他在紫禁城中哭天喊地的時候,大臣們已經盤算怎麼向李自成投降了。而面對陳屍東華們的崇禎屍身,大臣們“睥睨過之”,斜著眼睛,鄙視中帶著厭惡。

34歲的崇禎,在關係攻略上,還不如一個9歲的趙昺嗎?

不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是大明的制度設計決定了大明皇帝的行為模式。大明皇帝的行為模式決定了大明君臣之間的惡劣關係。君臣之間,就是一種恩斷義絕、甚至貿首之讎。崇禎說:文臣個個可殺,而諸臣則是:既鄙視又厭惡。這既是崇禎之悲,又是大明之悲。

上一篇:一改往日的風格,鉛筆褲成為今年街頭最時尚的一條褲子,你呢?
下一篇:八府巡按到底是什麼官職?為什麼在明清時期的有這個官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