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港樂“三王一後”時代, 論綜合能力, 誰才是頭雁?

一首歌,要想成為經典,詞、曲、唱三部分缺一不可。

曲是作曲與編曲的合稱,曲的部分,可以說是一首歌的靈魂。

詞是一首歌的血液與肉體,抑或叫皮囊,有神無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缺失感太重。如同女性,只有有氣質、有顏值,才會被異性心心念念,被同性羨慕嫉妒恨。

歌手的演唱部分,就像蛋糕上的櫻桃,好歌手能讓好歌曲成為自己的“名片”,否則只能讓其他人把這首歌喚醒。

比如歌曲《男兒當自強》和《千千闕歌》,網友們將諸多演唱版本分為青銅、白銀、黃金、鑽石和王者,只有原唱林子祥與陳慧嫻才是王者演繹。

比如歌曲《踏浪》,1979年沈雁首唱後,第二年內地女歌手朱逢博把它引入國內。21年後,青春無敵的徐懷鈺唱著這首歡快俏皮的歌曲,讓《踏浪》風靡兩岸三地。

港樂有兩個“盛世”,一個是80年代的“三王一後”時代,一個是90年代的“四大天王”時代。

相對於人們對四大天王褒貶不一的唱功,“三王一後”的唱功倒是得到廣泛認可。

“三王一後”時代的港樂相對純粹,四位巨星除了唱功紮實外,還兼修作曲、填詞,除了梅豔芳,“三王”都可以歸類為創作型歌手。

今天的話題是:誰是“三王一後”中的“頭雁”。

其實,用網友們賦予這四位港樂巨星的名號就能看出。網友稱呼譚詠麟為“歌聖”,稱呼張國榮為“歌仙”,稱呼陳百強為“歌佛”,稱呼梅豔芳為“歌俠”。

如同盛唐時代的“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二人都是不世出的詩壇巨人,相對於頗多神來之筆又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李白,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大家杜甫才更得民心。

陳百強被稱為“歌佛”,有點對應“詩佛”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因為比較佛系,事業心不強,其歌壇地位不像譚張二人那樣高高在上。

“歌俠”寫實了梅豔芳的生平為人,急公好義的梅豔芳是港樂歌手中的女中豪傑,除了一直保持“一姐”地位外,在她的俠義提攜下,草蜢、許志安、陳小春、譚耀文等弟子脫穎而出。

1982年,梅豔芳成為華星唱片簽約歌手,短短三年時間,她就超越陳潔靈成為華星“一姐”,彼時的徐小鳳、甄妮不再像70年代中後期與80年代前期那樣如日中天,“華人天后”鄧麗君又在1984年將事業重心轉向日本,葉倩文、陳慧嫻、林憶蓮等人走紅時梅豔芳已經“制霸”歌壇三四年,她們與這位歌壇“一後”的差距肉眼可觀。

在勁歌金曲與中文金曲頒獎禮中,梅豔芳是唯一一位能與譚張二人掰一掰手腕的女子歌手,在譚張爭霸愈演愈烈之時,港樂的女子歌手陣營,尚無一名歌手可以對梅豔芳的地位構成威脅。

只要梅豔芳在,她從不會讓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的大獎旁落,連續5年最受歡迎女歌手的記錄比譚詠麟還要亮眼。

1990年,在譚詠麟、張國榮先後退出主流頒獎禮後,高處不勝寒的梅豔芳也功成身退,將機會留給後輩,專注於電影事業和國語歌市場。

但不論接班的葉倩文,還是更後面的王菲、鄭秀文以及楊千嬅、容祖兒,再也沒有哪個歌手能像梅豔芳那樣被廣泛認可,港樂天后有很多,但“香港的女兒”只有梅豔芳一個。

來說陳百強,丹尼絕對算是港樂80年代的超級巨星,晚於張國榮一年出道的他,如果不是1983年勁歌金曲不設最受歡迎男歌手,丹尼就將成為首個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捧杯者。

如果是那樣,或許80年代的港樂格局就將改寫。

然而,1984年的陳百強碰到了“開掛”一般的譚詠麟,譚詠麟以他的“愛情三部曲”毫無爭議地連續兩年橫掃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金曲金獎,相比之下丹尼卻沒有拿出同樣有說服力的作品來應對。

譚詠麟有寶麗金上下的鼎力相助,有日本、韓國、菲律賓的音樂人為他“撐腰”,而彼時的陳百強所在的華納唱片實在無法與寶麗金一爭長短,華納內部還有“歌隱”林子祥在分解丹尼的資源,生性恬淡的丹尼除了自己創作外,得到的支援實在不比譚詠麟和華星的張國榮。

歌壇如商場,商場如戰場,一旦一招落後,就將招招落後。錯過了最好的稱霸機會,陳百強就只能看著“譚張爭霸”成為主旋律。

好在,“歌佛”陳百強得不到重要獎項卻能得到民心,80年代湧現的新生代歌手諸如陳慧嫻、林憶蓮、呂方等都是丹尼的忠實粉絲。

80年代末,隨著譚張二人宣佈退出主流頒獎禮以及受戀情影響,輾轉華納與百代唱片的陳百強也就此淡出,直到1993年意外離世,成為歌迷們心中永遠無法停止的一聲嘆息。

“譚張爭霸”是港樂80年代的主題,但整個80年代前中期,張國榮一直都在譚詠麟身後處於追趕者角色,直到1986年張國榮在華星唱片的力捧下連發《Stand up》與《愛火》兩張專輯,加上張國榮以男三號的身份主演電影《英雄本色1》得到亞太地區的一片好評,Leslie的聲望到達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共同度過》和《當年情》兩首歌流傳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在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哥哥”硬生生從譚詠麟的手中奪得金曲金獎,張國榮從“追趕者”變成譚詠麟的“對手”。

1987年,張國榮再次以《無心睡眠》蟬聯金曲金獎,同年他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2》和《倩女幽魂1》成了港影爆款,“譚張爭霸”到了白熱化階段。

作為一個比譚詠麟小六歲、出道晚了近十年的歌手,張國榮在短短几年時間就能變成譚詠麟的“一生之敵”,不可謂不優秀。

1988、1989,在譚詠麟宣佈不再拿獎後,張國榮連拿兩屆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在實現港樂榮譽的滿貫後,張國榮選擇將機會留給年輕人,自己移民加拿大並專注拍電影,又在5年後簽約滾石唱片在國語歌市場釋放自己“不一樣的煙火”。

從溫拿樂隊到單飛後獨自發展,可以說譚詠麟見證了港樂從模仿歐美到現代粵語流行歌的發展歷程,從“三王一後”時代到“四大天王時代”再到港樂新千年後,譚詠麟一直在港樂一線,從未淡出。

相對於90年代初先後榮休的許冠傑與徐小鳳,堅持港樂近50年的譚詠麟才真正算得上港樂的“代言人”。

80年代前期,在許冠傑轉向影壇,羅文、林子祥、關正傑只專注於唱歌不求“擔責”時,譚詠麟以“愛情三部曲”強勢上位,成為港樂的絕對天王。

譚詠麟連續兩年包攬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金曲金獎,連續四年獲得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在張國榮還在追求歌壇上的突破時,譚詠麟就與張國榮的偶像——日本知名音樂人谷村新司和韓國音樂人趙容弼組建了百富音樂,推動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1988年,當“譚張爭霸”從音樂上的切磋交流演變成兩大歌迷陣營的全面衝突後,身心俱疲的譚詠麟在領取1987年勁歌金曲頒獎禮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時,當場宣佈自己將退出一切競爭性質的頒獎禮。

如果貪戀榮譽,譚詠麟或許將成為港樂頒獎禮上的最大贏家,或許就不會有90年代的四大天王。

但真心為港樂發展的阿倫決定在他的巔峰期急流勇退,將機會留給更多的年輕人,因為一家獨大不如百花齊放。

從此,深藏功與名的譚詠麟變成歌迷口中的“譚校長”,他用他的“無言感激”和“一生中最愛”回饋著港樂。

譚詠麟對港樂是真愛,對音樂是真愛,他毫不吝嗇對一首好歌曲的讚美與欣賞,每當臺灣或者日韓的優秀歌曲“誘惑”到他時,他會找來自己的搭檔進行粵語版演繹,優美的旋律加上出眾的唱功,《愛多一次痛多一次》、《講不出再見》、《再見亦是淚》等歌曲散發出不一樣的魅力。

90年代,當四大天王之間的競爭“鬥”得比譚張爭霸還激烈,粉絲之間的衝突更加暴躁時,作為當年的“漩渦”裡的親歷者,譚詠麟聯絡上張國榮,兩位大佬把四位當紅天王叫到一起,語重心長地勸誡一番,後來四位天王在頒獎禮上合唱一首《朋友》來平衡四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論及作品和綜合影響力,譚詠麟才是“三王一後”中的“頭雁”,是港樂當之無愧的“一哥”。

上一篇:偶遇郭富城一家就餐, 他罕見發飆怒斥偷拍者, 方媛帶女兒快步離開
下一篇:《點燃我溫暖你》資料: 陳飛宇7天漲粉破百萬, 女主只有他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