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5歲男童遭繼母毆打致死的背後:還有一群知情而沉默的“幫兇”

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有個狠毒的後媽,五次三番想置白雪公主於死地,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狠毒的後媽。

這個福建惠州5歲的小男孩,最後就是死於自己的繼母手中。小男孩生前,就多次遭到繼母的毆打和虐待。事後調查,發現他的生母和鄰居都知道他遭到繼母虐待的事。

然而,沉默的幫兇就是繼母虐待行為的包庇,難以想象,離世的小男孩有多絕望。

事實上,這群知情人士的沉默,也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有多可怕?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

由侯玉波主編的第3版《社會心理學》中提及,影響他人助人行為的因素包括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中也涉及到了他人的存在,其中又包括了責任分散,也就是旁觀者效應。

責任分散是指在要求個體單獨完成某一個任務時,他的責任感會很強,可一旦要求很多人共同面對一個任務時,那麼責任感就會被分散到每個人身上,個人的責任感隨之降低。

最初,旁觀者效應提出是由一個案件引起,國外一個居民區發生了一起搶劫案,受害者被兇手搶劫並殺害,在這整個過程中,受害者一直進行求救。

她的鄰居親眼目睹了她遭受的一切,但鄰居們都沒有選擇幫助他。在事後調查中發現,鄰居認為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件事,

我不幫,也會有其他人來解決。

再回到這個事件,小男孩的鄰居和生母都明確感知到了繼母對小男孩的虐待。他們已經清晰地瞭解了這個情況,但依舊選擇沉默,選擇做幫兇。

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他們覺得其他人也知道,自己不幫也可能會有別人來幫他,

這種互相推諉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這個悲劇。

責任分散形成的原因

很多人會認為,這群幫兇的內心是冷漠而又無情的,才會產生責任分散。關於責任分散成因,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冷酷無情,或是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這又涉及到了心理代價。

當個體意識到在這個情景中,只有他一個人可以對求助者提供幫助時,如果他不提供幫助,那麼他的心裡就會產生強大的內疚感和負罪感。

這種內疚感和負罪感就是一種極高的心理代價,會讓他傾向於幫助受害者。

而有很多人在場時,大家都可以對求助者進行一定救助,那麼,救助的責任就分散到了每個人的頭上,平均下來,每個人分散到的責任少之又少。

就算最後求助者沒有得到幫助,他們內心的負罪和內疚感也會隨著責任分散變得寥寥無幾。

生活中,常見的校園欺凌事件就是這樣,很多人在發現別人被霸凌被欺負之後,都選擇沉默,因為這件事不是隻有他一個人知道,即便知道這是包庇,也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

責任分散無法避免,可社會需要正義呼聲

目前,如何打破這種社會行為“僵局”,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當受害者身邊出現了眾多個體,他們都目睹了一些事情,那麼隨之而然必定會產生一定的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同樣也觸發了一些人罪惡的內心:

每個人都有罪,所以我沒罪。

甘肅慶陽女孩跳樓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種責任分散導致的。

每個人都是雪崩中的一片雪花,都覺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都對這個女孩落井下石,所以引起雪崩之後,每片雪花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

我們無法消除生活中的責任分散效應,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能做到的是謹守本分。

但是,社會還是需要正義的呼聲,如果每個人都成為了雪崩中的一片雪花,那麼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當其他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選擇沉默,選擇成為一個幫兇,從當下來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和衝突。

但從長遠來看,沉默助長了幫兇的傷害行為,或許下一個受害者就可能會是你。

社會發展不需要沉默的幫兇,而需要正義的呼聲,但發出這種正義的呼聲也需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採取合理的方式來進行。

上一篇: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男人,往往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些特徵
下一篇:和陳冠希玩419,勾引余文樂,6000張照片門只是懲罰,阿嬌真是傻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