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郭威是如何在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郭威在軍中的作為如何?

前言

廣順元年郭威的即位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如同十世紀前期其他朝代的建立者,郭威在取得皇位之前,有一段長期的軍旅生涯。然而,郭威的知識素養及對儒學的喜愛,卻使他有別於之前的君主。

郭威即位,力圖展現對儒學的尊崇

儘管生長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且在年輕時便因犯下死罪被迫從軍,郭威卻在進入軍隊後開始讀書習文。當他在乾祐元年統率後漢大軍征討抗命的藩鎮時,其在軍中的作為如下:居常接賓客,與大將宴語,即褒衣博帶;或遇巡城壘,對陣敵,幅巾短後,與眾無殊。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稍立功效者,厚其賜予,微有傷痍者,親為循撫,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溫顏以接,俾盡其情。郭威的衣著與言行,反映了軍旅生活與士人文化的結合,顯示他試圖表現自己能夠兼顧文武兩個領域,而非只懂得作戰。

郭威即位後,更力圖展現對儒學的尊崇。他在廣順二年抵達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舉行釋奠禮。

在儀式中,郭威準備下拜,隨從勸阻他:“仲尼,人臣也,無致拜。”郭威則回道:“文宣王,百代帝王師也,得無敬乎!”因此,他以國君之尊在孔廟前行跪拜之禮。

這是世紀中原地區,第一次有皇帝親自向孔子行釋奠禮,重新宣示儒家學說作為帝王之師的權威地位。相較於之前的短命王朝始終為各種內外軍事威脅所困擾,而無力關注民政和文教,郭威的王朝擁有更為強大的軍力來安定政局,使他得以對民政事務投入更多的關注。不過,後周政府享有的安定,實受益於之前四個短命王朝的努力。

這些王朝儘管未能根本削弱跋扈的藩鎮,但在限縮藩鎮軍力上獲得重大進展。轄區廣闊的節度使區在十世紀前半期一再遭到分割,以至於單一節度使不再能掌控廣闊的地盤及強大的兵力。相對地,自後唐以降,朝廷持續擴大中央禁軍的力量。

契丹人在天福十二年的短暫佔據中原,更急劇削弱了各節度使的勢力。

契丹皇帝強迫多數後晉節度使離開轄區,前往汴梁朝覲,造成許多地區陷入無長官的狀態。地方上的權力真空,使後漢王朝得以進一步擴張中央權威。

當郭威在乾祐二年率領後漢禁軍平定三位節度使的聯手叛變後,權力天平向中央傾斜的態勢已確立。

乾祐三年十一月,禁軍變節投靠郭威,導致後漢隱帝的死亡與後周王朝的建立。

得到禁軍支援的郭威,擁有強大武力,以致絕大多數的節度使不敢挑戰郭威的篡位之舉。唯有河東節度使劉崇為新王朝帶來麻煩。劉崇是後漢隱帝劉承祐的叔父,在聽聞郭威即位後,倚杖契丹的支援,宣佈自己成為後漢王朝的繼任者,

在河東地區形成獨立的政權,後世史家稱為北漢。

憑藉契丹的軍隊,劉崇對後周發動數次進攻。然而,在後周廣順元年慘遭郭威擊敗後,劉崇與契丹暫時停止行動。

由於擁有壓倒性的武力,郭威得以信心滿滿地將原有的後漢各節度使調離職位。

廣順元年八月,朝廷下詔要求十二位節度使同時進行輪調,沒有一位節度使敢抗命。

此事顯示了朝廷已有效地控制了地方行政。在廣順二年五月,郭威親自統兵平定了山東地區節度使慕容彥超的叛變後,自唐末以來即不斷上演的藩鎮反抗中央事件,終於在中原地區暫時銷聲匿跡。

這使郭威有多餘心力進行內政的改革。

為了革除後漢的政治弊端,郭威很快地廢除原有的殘酷律法,並減輕百姓的賦稅。

遵循儒家傳統的郭威,在宮廷中樹立起一種儉樸的生活風格,並禁止各地官員向宮中進獻奢侈品。郭威對於儒學的敬重,也使得文官的影響力有所擴張。宰相範質與李穀都是進士出身,並在朝政運作中擔任要角。郭威也致力於重整一度陷入失序狀態的行政體系。

例如,在後漢時期,州級地方長官依其任職地區的不同,所得的薪俸和其他待遇並不一致,以致在任命或遷轉上產生許多爭議。郭威下令依照官位品秩,將州級長官分為防禦使、團練使和刺史三級,官位相同者享受一致的薪俸、待遇。

郭威去世,其養子柴榮繼位

這項改革恢復了官員品秩在唐代原有的功能,可以看出郭威恢復唐代行政傳統的意圖。

然而,儘管郭威削弱了各地節度使的勢力,在恢復政局穩定方面取得重大的進展,但禁軍的效忠與否仍是危害政治秩序的潛在威脅。郭威即位後,先後派王峻與王殷來掌管禁軍。兩人過去是郭威倚重的部屬,也是協助他即位的主要共謀者。但是,王峻與王殷掌權後卻變得專擅跋扈。

很快地,他們的專橫導致郭威及朝臣將其視為嚴重的威脅。

953年,他們接連被罷黜和處死。

不過,儘管郭威盡力將可能的威脅者解除職位,當他在顯德元年正月病危之際,禁軍中仍充斥各種流言,一些士兵抱怨犒賞不足,意圖共謀反叛。郭威得知傳言,召集禁軍將領,斥責他們的翫忽職守。隨後,抱怨計程車兵皆遭逮捕處死,騷動才得以平息。郭威在騷亂平息後不久去世,由其養子柴榮繼位。

新皇帝旋即面臨了一個嚴峻的挑戰。北漢國君劉崇認為柴榮是個經驗不足的統治者,因而與契丹聯手入侵。柴榮不顧高層文官反對,決定親自指揮禁軍抵禦入侵。顯德元年三月,雙方在高平進行會戰。作戰一開始,後周軍的東廂指揮官樊愛能與何徽,便率領數千名騎兵自戰場上撤離,將一千多名步卒留在戰場,致使他們集體向北漢投降。為了扭轉戰局,柴榮親率衛隊投入戰場。受此激勵,後周軍的主力奮勇進擊,幾乎將北漢軍與變節的北周步卒全部殲滅。目睹北漢軍的慘敗,契丹將領也率兵撤退。

聽聞柴榮獲此大捷,何徽與樊愛能帶著他們的軍隊返回後周的陣營。為了嚴懲叛逃,柴榮下令將何徽、樊愛能及七十幾位將校全部處死。後周軍隊在高平之戰中的叛逃,再次凸顯皇帝與禁軍之間主從關係的不穩。

自後唐以降,皇位的轉移大抵依循著一個相似的模式:

當一位才能、聲望出眾的武將與皇帝爭奪權位時,絕大多數對皇帝領導能力沒有信心計程車兵選擇變節。此種模式在之前的三場政權轉移中一再上演:李嗣源在天成元年推翻李存勖,李從珂在清泰元年取代李從厚,以及郭威在乾祐三年殺害劉承祐。在這三次皇位交替中,禁軍都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革新律法矯正混亂,柴榮令官僚編纂新法典

禁軍將士為了自身權勢與利益,支援頗有聲望的資深將領,推翻較為年輕且不得軍心的皇帝。後周禁軍仍抱持著類似的態度,當他們得知郭威即將過世時,普遍存在著一種不安全感。

由於缺乏一位足以信賴的領導者,禁軍對後周政權的忠誠度可以說是很低的。

柴榮顯然瞭解他在軍功上的欠缺會影響軍隊的效忠,因而堅持親自指揮對北漢的作戰。

事實上,他的憂慮很快成為事實。

由於對經驗不足的新皇帝沒有信心,何徽與樊愛能帶兵退出了戰場,意圖等待勝負分曉後再決定效忠的物件。

柴榮決定性的勝利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因此何、樊二人重新迴歸後周,期待能像之前許多的抗命將領那樣得到寬有。然而,對於柴榮而言,對北漢軍隊的勝利,已在下屬面前證明自己是可信賴的領導者,進一步維繫此一地位的最好辦法,便是嚴格地執行軍紀。

從此之後,強硬路線便成為柴榮重整軍事體系的指導原則。他裁汰禁軍中的老弱,在全國境內招募驍勇之士作為補充,尤其看重曾為盜匪者。透過此種方式,後周政府擁有一支強大且有紀律的軍隊,這不僅能防止地方官的叛變,同時使柴榮能夠遂行重建統一帝國的雄心。

柴榮以唐代為典範,建立一統帝國的意志,在其即位後即已顯現。

當他與大臣討論親自抵禦北漢入侵計劃時,宣稱自己是效法英勇的唐太宗。

在高平大捷後,柴榮對恢復唐代的領土範圍更具信心。

一群由郭威留下的文臣官僚,如王溥、王樸及李穀,成為柴榮在決策時最主要的顧問。這顯示柴榮與十世紀前期絕大多數皇帝的差異,後者總是將權力交給親屬或者原有幕府僚佐,導致朝廷中的多數官僚地位邊緣化。柴榮對於文官的仰重,得以拔擢更多能夠提供不同意見及盡心效勞的才能之士。

柴榮的領土擴張計劃根基於王樸的提案,而以南方最強大的南唐為目標。顯德二年十一月,宰相李穀成為討伐南唐行動的主帥。這是自唐末宰相張濬與韋昭度在大順元年失敗的軍事行動後,文臣出身的官員第一次有機會主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代表文官再度插手軍務。不過,李穀的南征並不成功。

顯德三年正月,柴榮抵達淮河,親自督戰。

由於不滿李穀失敗的指揮及保守的戰略,他隨即任命武將李重進取代了李穀。從顯德三年至五年,柴榮持續往返于都城汴梁與淮河流域。經過兩年的作戰,後周佔有長江以北的地區,南唐國主被迫向後周稱臣,並且年年進貢。在督戰之外,柴榮持續關注行政改革。柴榮的知識素養使他得以挑選素質良好的文人協助籌劃。

中央威權的鞏固,更有助於他推行全國性的改革。

顯德五年,柴榮派遣了三十四位官員至全國各地,重新釐定田租帳籍。

透過重編賦稅資料,朝廷得以有效地防範地方官員課徵非法的稅目;如前章所示,地方官的橫徵暴斂,正是世紀前期的重大政治弊端。

另一項重要改革是針對司法體系。

後周所繼承的律法存在著許多矛盾,而且是由過時詞語所書寫,以致執法者感到模糊難懂。

為了革新律法與矯正混亂,柴榮命令官僚編纂一部新的法典。

這項工作在顯德五年完成,命名為《大周刑統》。新編的法典在文字上清晰簡潔,對於官員及百姓來說都很容易理解。也因如此,賦稅與司法一直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在柴榮統治的五年之間有了明顯的改善。

此外,柴榮也開始逐步讓朝廷決定地方政府中的重要人事,剝奪節度使任命僚屬的權力。

參考文獻:

《左轉》

《通典》

《舊唐書》

上一篇:孩子長大後,父母必須要學會的三件事,尤其是第三件,你做過幾件?
下一篇:這位媽媽給孩子吃了母乳後,發現自己的孩子的身體變化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