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離婚綜藝熱播:請小心你身邊的“自戀型”伴侶

最近,我和朋友C一起追一檔離婚綜藝,裡面的一位女嘉賓的行為,令我倆大開眼界。

女嘉賓非常喜歡打壓自己的老公。

3對夫妻坐在車內閒聊,她當著所有人的面對丈夫說:

“要說還是你命好,找了我這樣的當老婆,奈何我,怎麼找了你這個拖油瓶!”

男生有點掛不住面子,用手肘推了下老婆,誰知對方臉刷一下掉下來:

“我給你臉了吧?!”

她很強勢,每半個月就要和老公大吵一次。

最嚴重的一次,一手掐著老公脖子一手抱著孩子,反咬對方說:“你太欺負人了。”

看得我和C汗毛倒立,心底發涼,被這爆棚的優越感與控制慾,狠狠衝擊了。

朋友說,這位女嘉賓的言行,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前任。

咄咄逼人的口吻、層出不窮的詭辯、“自信”爆棚的樣子。。。。都那麼像。

也是在分手之後,朋友才逐漸發現,自己的前任B可能是“自戀型”伴侶。

01 自戀者們扭曲的“愛意”

C形容自己與B在一起的那段時間,“像是從天堂掉進沼澤”。

一開始,B對她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送昂貴的禮物、早安晚安打卡、經常約她出去見面。

約會時,會盯著她的眼睛說:“真的,第一次遇到像你這樣讓我心動的女孩。”

這些甜蜜濃度過高的舉動,都讓她一度以為,這次真的遇到了那個對的人。

B從外表到談吐,都有一種精心雕琢過的高階感。

履歷光鮮,身材管理到位,加上深情的人設,很難不讓人傾心。

然而,這種炙熱的情感,發展到後來變得越發畸形。

一次週末,朋友在外地出差,提前和B說白天要參加會議,所以沒法及時回覆訊息。

等會議結束,開啟手機,竟發現來自他的五十多個未接來電。

趕緊回撥過去,等來的是劈頭蓋臉的痛罵:

“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你這樣讓人很難受你知道嗎?”

“除了我之外,還有誰能忍得了你這種人?”

這種型別的爭吵,簡直家常便飯。

對方可以三天沒有音訊,但想找C的時候,要求她必須5分鐘內回覆。

C說,他就像個嗷嗷待哺的奶娃娃,容不得媽媽離開片刻。

但這種“需求感”,並沒有讓她感受到愛意。

他可以為了各種小細節數落她十來分鐘,比如點的咖啡沒有加奶,頭髮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綁成馬尾。

也可以因為她和閨蜜出遊,而刻意撩騷報復,美其名曰:

“我受傷了,這是我應得的補償。”

面對這些胡攪蠻纏,C實在忍受不了,會請求對方靜一靜,而他會變得更加怒不可遏:

“你有臉讓我停下來,你有什麼資格嫌煩,是你對不起我!”

每次結果都一樣,B永遠是對的,而自己永遠是錯的。

到後來,C被折磨得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在對方面前低到了泥土裡。

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自戀型人格障礙定義為——

“自大自負,渴求萬人矚目,卻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為模式”。

如果你的伴侶,也有以下特質中的多條,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有自戀傾向:

嫉妒心強烈,無法與人建立深度關係

覺得自己是“特權者”,可以控制對方

有完美主義傾向

強烈渴望獲得讚美與認同

缺乏同理心,不認同他人的情感需求

自我中心,人際關係工具化

高傲,傲慢的態度或行為

習慣性打壓、貶低對方

有自戀傾向的伴侶,一般在戀愛初期很難讓人察覺。

他們會用戀愛轟炸(love bombing)的追求模式。

在言語、物質、精力上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求快速俘獲準伴侶的心。

這個階段,他們處於理想化(idealization)時期,能包容你的全部,從外貌到性格,甚至到每一根頭髮絲。

但其實,他喜歡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自己腦內源源不斷的幻想;

因為只有完美的伴侶,才能配得上這麼優秀的自己。

自戀者們沒有非常明確的自我,他們就像變色龍。

可以根據“獵物”的顏色,變換出不同的樣貌,讓你產生“靈魂伴侶”的錯覺。

但這種愛宛如曇花一現,轟炸過後便是屍橫遍野。

在豆瓣“自戀型人格障礙小組”中,自戀型人的伴侶們,稱自己為“血包”。

正常伴侶在熱戀期後會慢慢接受對方,而自戀型伴侶則會非常“自我中心”;

透過貶低、辱罵的方式,逼迫伴侶滿足自己的需求,保持自己喜歡的樣子。

他們不接受伴侶的平庸,所有的行為都圍繞著“我很特別”這一信念展開:

既然我很特別,我的伴侶就需要是完美的。

他們不會把伴侶當做完整的人來對待,而是餵養自己自戀的工具。

02 自戀背後,是空洞的內心

從外表看,自戀者們咄咄逼人、永遠正確的樣子,彷彿佔盡上風;

但其實,這種侵略式的控制,正是他們內心不安全感、自卑的體現。

自戀者的內心是空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需要透過外界的反饋來明確自己的價值。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自戀型人格的形成,與早期“鏡映需求”沒被滿足有關。

也就是說,父母沒有滿足孩子“被認可”的需要。

父母沒能很好地“照見”孩子,孩子就會用後來的一生去尋找這種感覺。

一位確診自戀型人格的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從小被寄養在農村,因為身材瘦小,父母又不在身邊。

所以經常被同學們欺負,曾經有兩次被打到快要窒息。

後來上了高中,被接到父母身邊,也沒有感受到親情,只有強烈的“不熟”感。

他內心無比糾結,有無數怨懟想對父母發洩,又很渴望獲得他們的認可。

從小就不管他的父母,又怎麼會在意他的那些情緒?

只有他考了不錯的成績,才能換來父母短暫的笑臉。

於是他不斷地學,不斷武裝自己,把自己打造成優秀、懂事的學生。

工作後拼命加班、努力掙錢,想要甩脫那如影隨形的自卑和無助。

他的自我價值感幾乎全部來源於外界,藉著那些反饋,他不斷對自己說:

“我可以,我比別人都要強,我很優秀。”逐漸變得自大、自戀。

#FormatImgID_7#

逼迫自己看起來優秀,是他存活下來的方式。

他討厭失控,因為鬆懈了就不優秀了,而不優秀,是不會被認可的。

他將自己的控制慾延伸到伴侶身上,希望對方不是一個有自主意識的個體,而是一個不會失控的價值工具。

胡科特認為,把自戀投注到他人身上的人,是把他人當做了自體客體(self-object)。

可以理解為,把他人當做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未完全分化的表現,他們的潛臺詞是:

“我是好的,你作為我的一部分,也得是好的,而‘好’的標準,得由我來制定。”

他們沒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需要透過他人不斷給予崇拜和認可來明確自我的價值。

03 如何與TA相處?

自戀者們創造的,過山車式的戀愛體驗,使伴侶們欲罷不能,併產生自我懷疑。

他一開始對我那麼好,為什麼現在變了?

是不是我真的有問題?

離開他,我還能被愛嗎?

因此,即使自戀者們百般折磨,想要徹底離開他們,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日常生活中,自戀型並不是對人人都展現“狂妄”的一面。

只會挑身邊一兩個人,作為自己的血包,即使這兩位可能是最愛他們、關心他們的。

在挑選伴侶時,他們同樣有精準捕獵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質的人,最可能成為他們的獵物:

1)、過度共情者:

總是能對自戀者的情緒做出反應,就像一顆“強效認可劑”,自戀型會想盡辦法把他們留在身邊。

2)、拯救者:

自戀者非常會講故事,常常描述自己悲傷的童年、刻薄的父母,拯救者則幻想自己可以救對方於水火。

3)、過度樂觀者:

他們像小太陽一樣的性格很吸引自戀者,和容易被他們利用,並且一次又一次原諒對方。

4)、父母是自戀人格者:

父母有一方是自戀人格者,因為習慣了這種“他好我不好”的相處機制。

即使深陷痛苦,也會因為感到熟悉而被強烈吸引。

#FormatImgID_9#

所以說,自戀型的伴侶們不是因為不夠好,而是因為更加柔軟和保有善意,才會成為“被選中”的那一個。

當與自戀型發生爭執時,講道理、探討事件本身是行不通的。

他們要的不是解決辦法,而是完全的順從於臣服。

在與自戀型伴侶相處時,如果你暫時無法一走了之,或者已經決定離開。

但依然擺脫不了對方的糾纏,可以試著採用灰巖法(grey rock);

這種方法會削弱自戀者的操縱意圖,也讓你自己保持足夠的心理能量。

美國心理學博士瑪麗娜·哈里斯這樣描述灰巖法:

當有人試圖掌控你時,表現的像一塊灰色的石頭,穩定、空白、反應遲鈍。

主要有以下四點要點:

給出簡短的、不置可否的回答

保持互動簡短

避免爭論,不要讓Ta有延續的可能

儘量不表現出情緒波動

比如,Ta說:“你變了,你是不是有別的人了?”

在以往,你可能會拼命解釋、自證清白。

接著對方開始煤氣燈大法,追問你:“那你揹著我出去是幹什麼?”

如此,交談會陷入質問—自證—進一步質問—自我懷疑,認知失調的境地。

當他們再次這麼提出質疑時,可以給出簡短的,甚至答非所問的答案。

比如說,回答他:“嗯嗯。”“我確實出門了。”

就像這樣:

—你好醜,怎麼不去整容。

—沒去。

—你這種性格,能幹成什麼事啊?

—沒有。

鬆動他們對你的掌控欲,直至他們轉向其他目標。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自戀者們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注意,也許會被激發起“自戀型暴怒”,對你進行變本加厲的打壓、詆譭、攻擊。

這時候,也請保持灰巖一般的堅定,放棄對峙或者反駁。

因為你每分出的一點注意力,都是對對方自戀的餵養。

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

愛不是尋找某個物件,愛是一種由內心生髮的能力。

遺憾的是,自戀者們還沒有這種能力。

就像不能要求癱患者立馬可以行走,我們也無法強求自戀者一朝學會愛人。

如果感到疲憊、無能為力,也許離開,才是唯一的答案。

因為愛自己,才是一切愛意生髮的前提。

作者:清筠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

心理

上一篇:誰能定義我——女性,要不要撕掉你的標籤
下一篇:不要盲目去行善,否則會耗損自己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