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自愈力,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讀好書欄目

《遇見》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一本既專業又好讀的心理學故事書——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這本書榮登《紐約時報》《時代》《人物》等媒體年度必讀書榜單。

所有的困境,都有出路~

曾看到這樣一張漫畫:

一個人不斷搖動面前的鐵欄,拼命地想出去,卻沒有發現其他面是沒有鐵欄圍著的,其他面都可以輕鬆地出去。

現實中,也有許多數人似這漫畫裡的人一般,在自己心中擺了一道鐵欄。

以為是某件事,或是某個人困住了自己,才導致生活的停滯不前。

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的作者洛莉卻說:

“人生沒有走不出來的困境。”

身為心理治療師,洛莉一直透過聊天的方式,幫助患者理清他們想要做的事情,走出困住自我的心境。

但在經歷了一次次療愈之旅後,她希望給更多的人帶去自愈的力量,於是寫下了《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本回憶錄。

書裡的幾位主人公,就如生活中的你我一般煩惱,有錯的糾結,愛的遺憾,死的恐懼。

他們痛苦過,徘徊過,掙扎過,最終都選擇了勇敢地面對一切,

做自己人生的擺渡人,成全了那段不美好卻珍貴的特殊時光。

如果你年紀輕輕,正規劃和期待著未來,卻被告知時日無多,你會怎麼辦?

33歲的大學教授朱莉,就面臨著這樣的考驗。

她剛剛度完蜜月回來,便發現自己處於癌症晚期,死神隨時都會降臨。

和其他心理患者相比,朱莉顯得格外冷靜。

她討厭人們在她面前避談“死亡”,勸她好好休息,那些客套和沉默只會讓她感到憤怒和被孤立。

所以她來到診室,希望洛莉把她當作一名普通人,陪她真誠地聊聊天,直到死亡。

她和洛莉分享她所有瘋狂的想法。

比如,去做一名快樂的超市收銀員;即使身體不好,還是堅持要一個寶寶;

給自己寫訃告,策劃葬禮,並要藉此機會為丈夫尋找新的另一半。

說著說著,朱莉便情緒激動地在診室裡大哭大罵。

她還有好多事想做,好多愛要給予,可就這樣毫無徵兆地被剝奪了幸福的權利。

全球健康專家阿蘭娜 · 莎客說過:

如果厄運找上門,那你依舊退無可退。

當厄運不可避免,那我們就把人生當做是一場想要去義大利,最後卻落機荷蘭的意外,重新計劃行程吧!

所以,洛莉沒有敷衍地安慰朱莉,而是陪著她一起發洩吶喊。

然後積極規劃所有她想做的事情,認真迎接死亡的到來。

朱莉發現,雖然每天都離死亡更近一步,但她卻比以往更快樂。

一來是她對幸福的感知力變強了。

任何一件曾經不在意的小事,無論是清晨的鳥啼,還是美味的食物,都能讓她感到幸福。

二來是生命的不確定性,更堅定了她按自己意願去生活的勇氣。

每到週末,朱莉就去超市當收銀員。她的工作效率高,結賬隊伍進度快,每位顧客都很喜歡與她聊天,這讓朱莉工作得很有成就感。

故事的最後,洛莉赴約,出席了朱莉那與其說是“葬禮”,不如說是“派對”的團聚。

來賓人數眾多,大家都會上臺講講和朱莉的趣事,她和丈夫則互相為彼此寫了一份“約會資料”,希望他們在不同的世界,擁有新的愛人。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曾說:

我們改變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問題的態度。

變化,乃是生活的本質。

如果你選擇逃避,不僅無濟於事,還可能讓結果變得更糟。

但若積極看待,努力適應,就能牢牢把握人生的主動權,贏個漂亮的翻身仗。

約翰是一位成績斐然的好萊塢編劇,也是一名視旁人都為“蠢貨”,性格傲慢的傢伙。每次來診室,都會瘋狂吐槽身邊人。

洛莉試圖跟約翰建立溝通,走進他的內心。

可約翰卻一直逃避交流,總是單方面滔滔不絕地講完就離開了。

這樣的場景重複出現了很久,直到洛莉牽著兒子去看比賽偶遇約翰之後,才迎來了變化的轉機。

那是約翰第一次在治療室裡談起自己的兒子,以及那場事故。

原來,約翰一直活在失去兒子的痛苦裡。

早年,工作繁忙,鮮少陪伴家人的他,答應妻子帶著全家去自駕遊,不接電話,不聊工作。

卻在開車途中,還是忍不住接了一個電話,導致意外發生,兒子喪命。

自此以後,妻子瑪戈常常以淚洗面,陷入抑鬱。約翰則選擇封鎖情緒,以此懲罰自己。

可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讓夫妻雙方缺乏感情交流,也讓家庭關係陷入緊張。

洛莉告訴約翰,要允許自己擁有一個正常人所有的情緒,包括崩潰地發洩,生活才會好轉。

同時,在家裡自然地談論兒子的事,才是放下愧疚,留住思念的最佳方式。

約翰聽完,終於釋放出積壓已久的情緒,歇斯底里地哭出來。

這時的他,才開始了真正的心理治療。

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曾說:

人生就像一條河流。水面上往往風平浪靜,緩緩流淌,但水下卻常是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生而為人,我們都曾犯過錯。

有的人深陷悔恨的泥潭裡,痛苦不堪;

有的人封鎖情感的出入口,備受折磨。

可懲罰不是最佳的解決方式。

放下過錯,消除痛苦,才是最勇敢的承擔。

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說過:

沉溺於往事並不能讓過去的傷痕癒合,只有活在當下才能撫平昨日的傷痛。

有些過錯,我們無法改變結果,而有些遺憾,我們卻有機會彌補。

69歲的瑞塔一進洛莉的辦公室,就喊著如果在70歲生日前,生活依舊沒有改善,就要永別這個世界!

瑞塔一直沉溺在往事的遺憾中,她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

有過三段錯誤的婚姻,被孩子們記恨著,一個朋友也沒有。

她渴望又害怕親密關係,也不敢進行社交,如今過著一個人獨居,沒有愛人,也沒有親人的生活。

瑞塔每天都會用貓眼,偷瞄鄰居一家的生活。

鄰居一家四口,父親在家辦公,會常常陪孩子們玩;

母親回家時,孩子們會歡呼雀躍地擁抱她,愛人則會給她一個深情的吻。

這些都是瑞塔渴望卻不曾擁有的經歷,所以她每天都會藉著那份溫暖的親情,慰藉自己孤獨的靈魂。

直到某次意外,孩子們發現了瑞塔的畫畫天賦,纏著讓她教授,她才跟跟鄰居有了進一步的接觸。

有一次,孩子們發現瑞塔從不跟回家的媽媽打招呼,她回答道:“因為我不是你們的親人呀。”

“你是呀!你是我們的加州奶奶!”

這句回答讓瑞塔猛然發現,生活其實在慢慢變好,渴望的親情也近在眼前,可她卻未曾留意到這些積極的變化。

頓悟過來後,瑞塔釋懷曾經的遺憾,深思熟慮地寫下懺悔郵件,主動跟兒女們坦承自己沒有照顧好,保護好他們的過錯。

同時也迎接當下的新生,勇敢面對新的感情,走出家門積極社交,接受這個特殊又溫暖的“親人家庭”。

一位作家說:

每個人都有變好的能力,但是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無論你遭遇了什麼遺憾,歷經了怎樣的痛楚,都要明白: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與其被遺憾糾纏,不如活在當下,積極地療愈內心,這樣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馬家輝在《圓桌派》裡說過:

生命無非就是苦來了,我把它安頓好了。

也許你是害怕變化的年輕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里,找不準自己的定位。

可能你是備受煎熬的中年人,掙扎在複雜的感情世界裡,有無法傾訴的痛苦。

又或者你是被往事纏身的老年人,對於沒有用力過好的前半生,飽含遺憾愧疚。

但不論如何,都要相信:

生活有安頓痛苦,消化失敗的辦法,你也有走出困境,頑強自愈的能力。

不要糾結,喚醒內心的強大力量,不要放棄,走出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願你頭頂的烏雲,早日消散,燦爛的未來,即將開啟。

上一篇:3刷《陳情令》才懂,被魏無羨一次次打敗的藍湛,內心有多咆哮
下一篇:《總裁爹地太兇猛》夠撩,二喜這本病嬌文更驚豔,值得熬夜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