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薦讀】《論語別裁·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

荀子說:“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同樣性情的一個人,有沒有接受過老師的教導,心中是不是有一個做人的原則,結果將截然不同。

一個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心中沒有一把行為規範的尺子,會這麼樣?如果非常聰明,就會設法竊取他人的利益;如果生性勇敢,就會傷害他人;如果有才幹,就會作亂;如果心思細密,就會作怪;如果能言善辯,就會荒腔走板。

相反,一個人有好老師跟隨,行為講規範,情況就完全不同。如果天資聰明,則凡事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生性勇敢,就會馬上懂得敬畏;如果有才幹,就能馬上有所成就;如果心思細密,就能馬上把事情處理得徹底而周全;如果能言善辯,就能迅速把道理講明白。

所以,一個人能夠跟隨好的老師學習,行為講究規範,是他一生的寶貴財富;一個人不向好老師學習,行為沒有規範,就是他人生的禍害。不向良師學習,行為沒有規範,他的言行就會完全被本性左右。相反,人的行為就不再被本性所支配,而能夠從現實中去學習,人生就是一個崇尚學習,不斷積累進步的過程。

人的本性,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夠駕馭的,也不是主觀可以造就的,但卻是可以轉化的。現實不是我們可以創造的,但是我們可以對它有所作為。專注於一定的行為方式,在日常風俗的薰陶下,天賦本性是會改變的。在固定的行為方式下,日子久了就成了積習。特定的風俗能改變人的情志,只要環境不變,慢慢地人的本性就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態。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日夜執行不斷而成歲月,普通百姓日積善行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就可以成為聖人。這些都是主觀追求以後得到的,日積月累才能提高,努力作為才能成功,所以,所謂的聖人是普通人長期努力不懈的結果。

舉例來說,一個人不斷積累耕耘的經驗,自然就會成為農夫,不斷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了工匠,不斷積累販賣貨物的經驗就成了商人,不斷學習禮義,日積月累就成了君子。農夫的後代都成了農夫,工匠的後代都成了工匠,商人的後代都成了商人。各個諸侯國的百姓都習慣於各自的行為模式,住在楚國的就是楚國人,住在越國的就是越國人,住在中原的就是中原人,這不是天性造成的,是隨順習俗日積月累造成的。

古代社會交通通訊不發達,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子承父業是普遍的現象。現代人衝破了地理環境的束縛,接觸面更廣了,視野更開闊,但仍然難逃特定環境對人的塑造。上海人長期在四川工作生活,他就會成為四川人;四川人長期和廣州人在一起,他就會帶上濃厚的粵人色彩;中國人長期居住在日本,他的思維方式就會更像日本人,出生在美國的華裔,通常就是香蕉人。

我曾經遇見過一位猶太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嫁給了一位中國教授,在文化運動中隨丈夫回到了浙江一個偏僻的小鄉村,後來丈夫不幸被迫害致死,她就一直生活在那裡,如今已經兒孫滿堂,自己也成了一個徹底的中國農村老太太,連長相都更像一箇中國人了。還有一位大學生,曾經是國企的高管,後來下海創業失敗,自強不息做了計程車司機,幾年下來,他的談吐、他的觀念就是一個地道的的哥,找尋不出一點過去的身影。

孟子的母親非常懂得這個道理,為了給小孟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孟母三遷,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都不滿意,直到搬到學宮之旁才定居下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孟子長大以後卻成為了一個唯心主義者,於是荀子就站出來,代他的母親狠狠教訓了他一番。

所以,荀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嚴謹地注重自己的言行,謹慎地對待風俗的影響,重視日常行為習慣的積累,就可以成為君子。如果能夠堅守聖王的禮法,專心不二,就可以通乎申明,與天地和諧相處融為一體,成為聖人。如果放縱自己的七情六慾,而不探究學習,就只能是小人。

君子總是能夠安寧而榮耀,而小人總是陷入危險和恥辱的境地。但凡是個人都願意自己安寧而榮耀,不喜歡危險和恥辱,但為什麼只有君子能得到他喜歡的東西,小人則每天都招來他厭惡的東西呢?《詩經》雲:“維此良人,弗求弗迪;唯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惟有這人心善良,無所求取沒慾望。但是那人太忍心,變化反覆總無常。百姓都想求平安,誰願被人來戕害?社會自然有其衡量的標準,人人都要接受它的裁判。

上一篇:女人,如果你想和你同居,請記住這幾句話!
下一篇:fbi特工入門測試,你能推理出密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