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孫權勸學》一文居然深藏著一個完整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之所以如此輝煌,也許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文字系統,記錄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從未間斷過。而在這歷史長河中,可取的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現代教科書中收錄了一篇古代文章《孫權勸學》,這篇文章里居然深藏著一個完整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文字解讀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一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但這個題目卻非常的絕妙。孫權所勸的不僅僅是要呂蒙好好學習,更勸的是廣大青少年要努力學習,開卷有益。而其實孫權勸學是有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孫權勸呂蒙要學習,呂蒙最後聽話學習了,讓魯肅刮目相看。這也是教材裡讓學生領悟的中心思想,具有滿滿的正能量。但事實上,細細一想,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其一,孫權為何要勸呂蒙學習,呂蒙是一個不好學之人嗎?其二,呂蒙又不傻,為何先要推辭,非得孫權吐露心聲才肯就學呢?其三,魯肅才能遠在呂蒙之上,怎麼會對呂蒙刮目相看並去看望他家人呢?

背後的故事

呂蒙出身貧寒,靠依附姐夫鄧當度日。鄧當是孫策部下,能征善戰。呂蒙從小才智過人,機智勇敢,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姐夫鄧當去作戰,後被鄧當發現嚴厲呵斥。可是呂蒙不聽,依舊偷偷跟隨,鄧當就將此事告訴呂母。呂母很生氣要處罰他,呂蒙說:“

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可見,少年的呂蒙就膽略過人,此後被一校尉看中,推薦給孫策,在孫策手下當差。

呂蒙家境一般,沒有靠山,從大頭兵做起,聰明機智,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孫權為何還勸他多學習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張昭。呂蒙官至別部司馬就是得張昭的提拔推薦,因此可以說呂蒙是張昭的人。

張昭在東吳位極人臣,是孫策臨終的“託孤大臣”,託到什麼程度:“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與後來劉備託孤諸葛亮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同一個意思。可見張昭就如蜀漢之諸葛亮。然而這個張昭,卻沒有諸葛亮那般良好的政治風骨,也沒擺正自己的位置。史書記載,他耿言直諫,常常指責孫權,可以說是基本上沒把孫權放眼裡。

之所以要提張昭,是因為這段故事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後。而張昭是赤壁之戰的極力反戰,主張求和的投降派。孫權、魯肅等人還是在重重阻撓下打贏了赤壁之戰,這正是乘勝而歸的孫權打壓張昭勢力的絕好時機!怎麼打壓呢,當然是提拔嫡系人馬,把張昭的人頂下去,所以才有了這篇提拔部將的文章。孫權曾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如果不是周瑜數次力保,都當不上皇帝,可見孫權在東吳的政治權力是深受張昭打壓的!

孫權其實是在暗示呂蒙,如今我們大勝而歸,打了張昭的臉,你我都不用裝傻充愣,裝孫子了。據史書記載,赤壁之戰後,張昭失勢。孫權是想告訴呂蒙:“今後江東就是我孫權說了算,你們跟我是跟對了人。”

如果一個高層領導對你很滿意,有突然讓你多學一些新的東西,那就是在暗示你:我要準備升你的職,重用你了

。呂蒙是何等機智的人物,他豈能不明白呢。可是呂蒙害怕孫權猜忌啊,畢竟自己是張昭提拔的,歷史不清白。他當然知道孫權和張昭這兩位大人物是惹不起,只好夾著尾巴做人。因此他以軍中事多為由來推辭!

如果高層領導變動之際,領導找你談話,而且還拿自己做例子,那就是沒把你當外人,是需要你表忠心的時候了

。呂蒙這時候才聽出,孫權並不介意自己那點歷史問題,所以才答應。

再來說魯肅,歷史上他也是深受張昭的打壓,官職都丟了。幸虧有孫權力保,才恢復官職,魯肅自然對孫權忠心耿耿。主公對部下賞識有加,想要重要,魯肅自然會去勉勵一番了。

一個能力比你強,職位比你高的人,卻對你讚許有加,刮目相看,那就是在勉勵你。所以呂蒙才願意和魯肅結交為好友,還帶他去家中。

如果上級領導去看望慰問你的家人,那就是把你當成兄弟,以後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這就是魯肅為促成呂蒙對孫權盡忠的目的,當然目的遠不止於此。最重要的是以領導的名義去呂蒙家中考察,這種考察是帶有威懾性質的。好讓呂蒙感恩戴德之餘,還要心存畏懼,自己家裡的情況上級瞭如指掌,如何還敢有異心?

此後,呂蒙得到孫權重用,還擊敗蜀漢名將關羽,官至太守,並封疆封侯。

文化核心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是出自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那麼《資治通鑑》是誰寫的呢,可以作為真實的歷史嗎?《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編,有劉恕、劉攽、範祖禹參與協修,成書以後又有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一批文學巨匠奉命重行校定。所以它是一部可以和《史記》媲美的編年體通史鉅著,但裡面有大量歷史總結和作者觀點,因此它並不是正史。

司馬光可是北宋時人,他怎麼可能知道三國時期這些細小的事情呢?顯然中國古代政治鬥爭中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並不只侷限於三國時期。也許是三國時期表現得更加的突出,但其實這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當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任何時期都能見得到,即便是現代社會,我們仍然繼承了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

由此可見,一篇短短一百多字的文章居然深藏著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只怕也只有中文能夠做到了!

上一篇:2021年是澇是旱?看穀雨節天氣就知道,老祖宗的俗語預報,準嗎?
下一篇:職場上的默契,不代表就可以衍生出生活中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