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工作的上行空間是管理,管理≠管人+理事,如何建立管理體系?

想要學習管理,你第一時間準備做什麼?開啟瀏覽器,搜尋高分管理書籍,找準自己滿意的,開啟噹噹網,輸入書名,點選購買,等待收貨,然後積灰。

作為一位管理工作從業以及讀書愛好者,當我學習管理學的時候,我的第一想法不是要買那些書,而是一座體量巨大的管理體系。

馬克·吐溫說過:所有不成體系的書籍推薦,都是耍流氓。而沒有經過實踐的書籍更是流氓中的流氓。管理,實踐出真知,準確地說,管理是天然的知行合一,Know it and Just do it。

學習的形式是理論+實踐,儲備足夠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用我媽的話就是少走彎路,凡事有個對照,不至於毫無對策。

理論學習的方式很多,最常見是教學和讀書。教學時間久,成本高,想深度學習的人一般都會選擇,市面上管理類教學也非常多,暫且不談。容易實現的是讀書,它確實是普及廣且重要的學習手段之一。

因為容易所以真假難辨。

管理學是體系化結構,學其中某一個點是沒有多大作用的,而市面上的大部分書籍,為了多弄一點銷量,往往都是按點分佈,割裂式閱讀、破碎解讀的方式,對於這些書籍,最好別碰。

為了刺激人的購買慾,它們常常是帶著“長青”、“經典”、“必讀”、“XX推薦”、或者“XX大學不可不讀” 字眼的,最典型的就是:推薦某本或幾本書籍。我曾經做過廣告行業,對於平臺來說,內容是否真實不重要,只要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就行了。

學習管理,讀書的侷限性在:

① 推薦的書單質量不可控,書籍的甄選成本很高。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在網上尋找書單,當推薦人只給了書名,連推薦的理由都沒有,這本書要麼太深奧他沒有看懂,要麼就是沒有可取之處。遇到長篇大論的推薦單,你可以仔細閱讀,看是否有你所需的,如果只抓住一個點推薦的,多半整本書的精華也就是那一點了。

② 閱讀的時間成本很高。

讀一本書需要多久,胡亂讀一遍至少也需要一週,而你想從書中學習可以運用的經驗,沒有一個月你是很難看完一本書的,這還是你必須每天都看得情況下, 所以讀書的時間成本挺高的,選書就更需要慎重。

③ 理論沒有統一性,都是一家之言

。適合每個人的,每個場景下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每一位管理學家的理論也是有偏頗的。沒有說其寫得不好,只是各抒己見,可能兩本書的內容是完全相反的,但也都是透過實踐證明是對的。

那管理書籍閱讀這麼費力,乾脆不讀書了,直接去報名學習,這是需要深度學習且有一定基礎的人選擇的道路,那

讀書應該怎樣讀。

1. 丟棄碎片式的學習,劃分出專門的時間。

買紙質書,寫讀書心得。

現在特別流行碎片化閱讀,但對於學習性較強的行業,其實碎片化學習是不合適的,你還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你就需要著手其它事情,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花時間學習了,但屁用沒有。

我上司給我說,“工作之後,還能潛心去讀專業書、寫筆記,這是一種競爭力”。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我認為能拋棄無用的資訊流,專心去提升核心實力,是非常有自控力的人。

為什麼說要買紙質書,倒沒有什麼書香情結。在網站或平板上閱讀,一不能專注,二不便做筆記,你閱讀就僅僅是閱讀而已,裝不進腦子任何有用的東西。

另外就是個人原因,你對著電腦看久了,眼睛前會不會出現小花花,模糊你的視線。還有技術原因,圖形基本看不了就不說了,用6、7英寸的電子屏閱讀16開本設計的圖書,你的眼睛哭了。

2. 你一定要學習幾本學院派的經典書籍。

體系化的管理學習,必須建立理論結構。

向質量已被驗證、集大成而又非常入門的經典作品,書中具有管理的體系,建立知識基礎和框架。我再次強調,【不考慮成本、推薦5本書以上的行為都是耍流氓】。你看我,就只會推薦 4 本:

《管理學》,(美)斯蒂芬·羅賓斯

《營銷管理》,(美)菲利普·科特勒

《重新定義管理》 ,(美)布賴恩·羅伯遜

《極簡管理學》,劉瀾

3. 控制節奏,不以“讀完”為目的。

很多人想學習技能時,就給自己定目標,我要在某一時間段內讀完多少書,我有個同事就是這樣,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定目標,是最破壞你閱讀興趣以及你學習知識架構的事,定了目標,你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你要閱讀多少本書,而不是你要從書中學習什麼,本末倒置。

囫圇吞棗的行為,在古代就被人不齒了,現在還用,精細化閱讀,懂不懂。

讀書是為了充實自己的認知,適不適合,需要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建造一套管理體系,然後運用於現實中,逐步完善。

上一篇:如何排除外界干擾,一門心思搞學習?
下一篇:冷熱水效應:生活中合理運用冷熱水效應,掌握做事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