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人保持一顆初心就沒那麼容易了為什麼現代人的生活都是與世隔絕

生活在男耕女織時代的古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隱者、生活在寺廟道觀中的出家人,想要保持一顆初心相對容易,因為他們的生活是與世隔絕的,或者,只要他們想,就可以做到與世隔絕。

但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保持一顆初心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在人際叢林之中,太容易有誤解、有隔膜、有傷害、這個時候,人就需要一個兩全之道。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處世八面玲瓏,而內心始終固守著最初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他已經達到了一定的人生境界。

要做到這一點,儒家說要“清明在躬”,佛家講究清清靜靜,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內直”。

在《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

百官多是趨炎附勢之徒,紛紛說:“大王是一代明君。”

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何以見得?”

任座說:“大王取得了城池,沒有按順序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惱羞成怒,令手下把任座趕了出去,聽候發落。

接著問下一個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何以見得?”這位大臣說:“臣曾聽說明君手下多出直臣。

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

聽罷,魏王趕快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

故事中,那些趨炎附勢的大臣說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於保全自己與升官發財的私心,是圓滑,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使魏王更加昏庸。任座敢於不畏權勢,直言進諫,非常了不起。

可是因為不能包容魏王作為君王的面子心理,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傷害到自己。而後一位大臣顯然有更大的智慧。

他心裡能夠明辨是非,非常清楚魏王是昏君,但為了使魏王能夠納諫,他順從了魏王的心態,先說他是明君。

因為這位大臣的心是為了幫助魏王的,所以他說出這句話與那些趨炎附勢之徒有本質區別,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

然後他在解釋中婉轉地告訴了魏王他就是個昏君,明君應該如何做,結果不但使魏王糾正了昏君的所為,而且還解救了任座。

這位大臣對問題的認識已經跳出了事情表面的與當時的真與假,而更看重要使其人其事向什麼方向去發展。

他並不急於展現自己的認識,而是考慮到對方的接受能力。

雖然魏王當時不是明君,但這位大臣說他是明君,並告訴他明君是什麼樣的,就把對的東西、明君的作為在魏王面前確立了下來,起到了勸善的作用,引發了魏王真正向善的心,於是魏王自然就變好了。這也就是圓融的力量。

古代的錢幣總是內方外圓,就像錢幣一樣,一個人也必須秉持這種做人的原則:方在內,圓在外。

內表示我們自己的內心,外表示我們接人待物、為人處世;

外圓表示我們為人處世要圓融一些、方便別人,而我們自己的原則要有,但原則在內心中,不必處處示人;

此外,內方外圓也表剛柔相濟、內剛外柔的處世哲學。

若是方在外,則必然處處碰壁,因為稜角分明必然與周圍人發生摩擦、是非、碰撞。

內直外曲,並不是膽小怕事,實在是面對這個世界的尖銳時不得不用的一種智慧。

上一篇:一家人,一輩子,什麼最重要?
下一篇:佛教: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邪念深重之人身上通常有著這幾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