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創新型研究應擺脫“功利心”

自1998年成立,微軟亞洲研究院落地中國已有20餘年,不僅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科技領軍人物,也讓微軟在全球人工智慧競爭格局中舉足輕重。日前,這所研究院“換帥”,並迎來首位海派“掌門人”——曾就讀復旦大學的周禮棟。

9月27日,周禮棟博士在上海舉行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匯秋季技術研討會上首度談及自己的創新研究成長心路。他毫不猶豫地提出了對短期功利主義的質疑,並特別指出,對於創新型研究來說,由願景和夢想驅動,勝於由結果和利益驅動。

1995年,周禮棟離開復旦,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而後又在全世界各地“遊蕩”了20多年,卻一直鄉音未改。回憶當年在復旦大學求學的經歷,他很感恩教授們在自己心中栽種下的計算機“種子”。

“進康奈爾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曾上過計算機演算法設計與複雜性分析和計算機語言理論這兩門非常難的課程,但在來自世界各地20多名博士生裡,我是唯一一位兩門課都拿A的學生。”周禮棟說,若非理論基礎打得紮實,是不可能在短短半年裡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復旦的教育,在當時艱苦的情況下,把中國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到跟世界其他學生同樣高的水準。”

2002年,周禮棟博士畢業後進入微軟工作。從研究員、首席研究員到如今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他坦言,從個人到集體再到社會,最重要的是創新研究要擺脫“功利心”。“我遇到了不少真正的研究者,對他們來說,做研究是對‘真善美’的長期追求,所以非常享受這個過程。這極大地觸動了我,敦促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追求一些短期目標而犧牲研究本來的意義。”

在周禮棟看來,當“數字化轉型”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性潮流,作為身處數字化創新前沿的科研工作者,思維方式的轉型就更加緊迫和重要,這其中就包括思考創新的動力是來自內心的興趣與追求,還是外部的挑戰和壓力;創新型組織裡的每一位同伴可持續的成長要比短期KPI的實現更重要等。

他尤其提到,人工智慧的創新不僅需要關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各種各樣的應用,同時也需要關注系統架構和基礎設施部分,“只有牢固的地基才能讓上層的創新更隨心所欲”。 本報記者 馬丹

上一篇:胡歌想客串《華燈初上》第二季, 卻被林心如拒絕, 理由引全場大笑
下一篇:理性收納堪比教科書一家四口新房,52平,實在太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