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土地上的深情吟唱

原標題:黃土地上的深情吟唱 來源:長春日報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首傳唱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經典老歌,唱出了西北人對黃土高原的戀戀深情。時隔30多年,作家狄馬憑藉著文化隨筆《歌聲響處是吾鄉》,用文學的方式,以其飽滿、厚重的筆觸,同樣表達出對這片黃土地的摯愛。

本書是狄馬遊走陝北,邊行邊吟中寫下的藝術哲思。作者懷著對故鄉的神往、對故土的膜拜,深入當地鄉村,執著地走進了一座民間文化的樂園。當高亢雄渾的信天游、韻味悠長的說書、質樸生動的秦地方言,一次次縈繞在耳際時,這一切對狄馬來說,竟是那麼的熟悉而親切。作為與這片土地相依相伴、生活了50年的陝籍作家,狄馬覺得,有責任和義務把盛產在這裡的“民歌、說書、方言”等民間藝術,精心採擷出來;把蘊涵其間的歷史典籍,活躍在民藝園地裡的優秀傳人,一併介紹給普羅大眾。

隨著探訪的深入,狄馬欣喜地發現,廣袤的黃土高原宛如一個碩大的“藝術搖籃”。秧歌、老腰鼓、勞動號子以及各種風俗小調,激越的嗩吶、意蘊深長的酒麴,各類瀰漫著黃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珠聯璧合,共同構成了多元、開放、進取的陝北文化。其中,陝北民歌大膽率直、敢愛敢恨的風格,完全打破了漢語文學“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審美傳統。陝北說書則完整保留了自明清以降,北方鼓詞系統的講唱曲目和表演形式,被譽為“民間敘事文學的活化石”。而老腰鼓堪稱古時軍陣演練的民間孑遺,混合了一些薩滿教文化的殘餘,一直演變流傳到現在。至於陝北方言,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人稱“聽見古代”。這些搖曳在黃土高原上的陝北文化,無不蘊含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飽蘸著濃烈的西北風情,彰顯著陝北人粗獷、豪邁的性格……

狄馬探尋著這些文明因子,於勾連古今中,生動還原出陝北文化的演進過程。他盛讚質樸、凝練的信天游,是西北勞動人民的“生命歌謠”。那些情深意長的歌詞,既展現了陝北人的真性情,唱出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且,也在一詠三嘆裡,充分體現出中國文字的語言之美。他意趣盎然地分析《水滸傳》裡的陝北方言,大膽推演說,當時的說書人操的是普通百姓人人能懂的“官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話。至於這些“官話”,為什麼偏偏能在陝北地區流傳開來,狄馬給出了獨立的判斷。他認為,由於地域制約所造成的封閉和貧窮,反而促進了秦地“官話”的傳播,讓流傳至今的陝北方言,有幸承載下許多古代的詞彙,從而鑄成了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書中,狄馬熱切追溯著陝北文化的來路,對其未來的發展之路,亦表達出深切的憂思。採風中,他發現以黃土高原為代表的陝北文化,尤其是那些土生土長的陝北民間文化,在當代語境下,正日益發生著深刻的蛻變。信天游,山裡人唱得少了。嗩吶,傳統曲目早已被換成現代流行歌曲。腰鼓由“敬神”改為“娛人”。酒麴從頌讚歷代英雄好漢,變為了歌頌凡夫俗子……這些漸次出現的文化現象,發人深省,也為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

在表達對陝北文化強烈關注的同時,狄馬也專門闢出一個人物板塊,對那些民間文化中的佼佼者和非遺傳人,予以大張旗鼓地宣介。他們中有陝北民歌歌王王向榮,陝北說書的集大成者賀四,描摹黃土風情的油畫大咖郭慶豐等等。這些文化傳人,在各自的領地,辛勤地耕耘著,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將陝北文化及其流傳久遠的民間文化,較好地傳承了下來,讓這些寶貴的文化基因,執拗地紮根在肥沃的黃土高原,開出了一朵朵嬌豔的藝術之花。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傳幫帶,我們的民間藝術、非遺文化,才開枝散葉,長成了一排蔚為壯觀的文化叢林。

《歌聲響處是吾鄉》是唱給黃土高原的一曲頌歌,也是唱給黃土高原人的一曲戀歌。用歌聲表達鄉愁,用文化賡續中華血脈,這樣的歌聲,悅耳動聽。這樣的傳承,一定亙古悠長。

上一篇:買蝦不是越大越好,牢記5不買,花多少錢都不虧,內行人都懂
下一篇:做粉皮用紅薯澱粉還是土豆澱粉?很多人不知道,難怪做出來黏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