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國戰爭史:誰發動戰爭,誰就會失敗

作為中國最精彩的亂世,三國給後人留下無數傳奇,卻也留下了無數謎團,其中一個就是:無論是否廟算、是否正義……為何只要誰發動戰爭,往往誰就會失敗?208年,曹操揮軍20萬,發動赤壁之戰,準備一統天下,卻遭遇一場大敗,奠定了三國的基礎。這場大戰彷彿一個可怕的魔咒,在此之後歷次大戰中,魏蜀吳三國,除了少數戰爭如漢中之戰外,只要誰發動戰爭,往往誰就會失敗!

濡須口之戰213年,喘息五年的曹操再度南征,號稱40萬大軍親征孫權。214年正月,曹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隨即孫權親自率軍七萬抵禦曹軍。然後,先是相持2個月之後,曹操的水軍作戰接連失利,再也沒有勝過。由於雨季到來,曹操見難以取勝,就此撤軍北還。223年,曹吳雙方又爆發一次濡須口之戰,這是曹丕第一次南征孫權,派遣大將軍曹仁統領步騎數萬,圍攻吳裨將軍朱桓據守的濡須城,朱桓手下僅5000餘人。然而,曹魏一方再度大敗,甚至還有三千餘人被俘。

襄樊之戰219年,漢中之戰剛剛落幕,鎮守荊州的關羽就發動襄樊之戰,一時之間,關羽威震華夏,達到了人生巔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將曹仁鎮守的樊城牢牢圍住。史書記載中,有一點可以顯示關羽此時的威風: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然而,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對吳國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就趁機聯結曹操。於是,曹操命令曹仁堅守,同時加派援軍,最終擊敗關羽。這時,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於是只能敗走麥城,在撤往益州的路上,關羽被孫權軍擒殺。

夷陵之戰關羽死後,劉備怒而興兵,準備攻打東吳。孫權先是求和,遭到拒絕之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221年七月,蜀吳戰爭爆發,不過雙方先是僵持7、8個月,最終陸遜在夷陵一帶大敗蜀漢軍,劉備僅以身免,5萬精銳幾乎喪盡。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但這一戰的失敗,也讓蜀吳兩國深刻認識到結盟的重要性,在此之後蜀吳才真正結盟。

夷陵之戰後,魏蜀吳進入相對平靜期,沒有爆發規模特別大的戰爭,直到228年諸葛亮主動北伐,發動對曹戰爭。然而,無論是諸葛亮北伐,還是姜維北伐,平局和敗局居多,鮮有勝局。可以說,從208年赤壁之戰,一直到263年曹魏滅蜀,三國戰爭史最大的特點就是“誰發動戰爭,誰就會失敗”。一次是偶然,多次就成了必然。那麼,三國戰爭史表現出的這一特點,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必然邏輯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三國魔咒,三國互相牽制,誰強就會遭遇另外兩國夾攻,襄樊之戰最為典型,夷陵之戰看似蜀吳之戰,但劉備依然需要防備曹魏,大量兵力被牽制。二是地利人和,蜀吳面對曹魏進攻時,不僅互相聯盟支援,而且還佔據地利人和優勢,比如東吳河流多,蜀國山川多。三是缺乏壓倒性國力,蜀國北伐時,東吳也給予支援,為何打不贏?魏國為何打不贏蜀吳?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國力不足,後來滅蜀之戰前,魏國具備了壓倒性國力。

上一篇:超搞笑,段奕宏特別出演《長津湖》的原因,竟跟胡軍的理由相同
下一篇:德羅贊38分,戴維斯20分,誰注意球星資料對比,差距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