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美食文化典故 | 叫花雞

你是不是一聽到“叫花雞”三個字,嘴立馬就饞了。想想那香味撲鼻,鮮嫩的雞肉,更是忍不住了。叫花雞的美味,人人都知道,但是有關於叫花雞的故事你又聽過沒有,這故事還有不同的版本哦,甚至還涉及到了兩位君王。今天就讓小天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典故一

叫花雞,是江南名吃,歷史悠久,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裹起好,用烘烤的方法制作出來的一道特色菜。用泥巴把雞包起來,架火燒泥巴,泥燒熱了雞也就熟了。它又名富貴雞,原是乞丐所創造,故稱叫花(化)雞。相傳朱元璋帶兵打江山時,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敗仗跑了三天三夜,敵人在後面窮追不捨,朱元璋筋疲力盡,飢餓難忍,就在這時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間還有一堆泥巴,旁邊蹲著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問道:“你在這裡幹什麼?”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說:“我在烤雞獻給大王。”朱元璋一聽非常驚奇,老叫花(化)把雞從火中取出,開啟泥巴,香味撲鼻。朱元璋邊吃邊讚不絕口,“非常好吃”。從此以後,朱元璋打仗一帆風順,當了皇帝。後來朱元璋就封此雞為“富貴雞”。

典故二

叫花雞又稱黃泥煨雞,以嫩母雞為主料採用獨特方法制作而成,既是江蘇常熟的傳統名菜,也是聞名四海的佳餚,曾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相傳在明崇禎年間,常熟有個叫花子,有一天沒有討到吃的,飢餓 難捱。時近黃昏,他鑽進一戶人家的草窩裡,抓到一隻雞。叫花子將雞 摔死,撿點枯枝,抱些稻草,跑到經常借宿的破廟,用廟中缸裡的存 水,將黃土和成泥巴,將雞糊裹得嚴嚴實實。然後就在坑內點燃柴草, 將裹嚴實的雞投入火中,直到泥巴燒乾、變黃,從燒裂的泥巴縫中竄出 雞的香味。他急不可耐地磕去泥殼,油亮透香的熟雞出現在眼前。叫花子捧在手裡,便大吃起來。

這時一向在破廟前擺攤的王龍清(小名王四)來到廟前,忽聞陣陣 異香撲鼻,環顧四周,原來是個叫花子正在吃雞。王四問其製法,叫花 子便一一道來,王四覺得此雞味道鮮美無比,做法新穎奇特,便說服叫 花子幫他經營泥巴煨雞,一時生意興隆。不久,王四又開了一家酒樓, 請人題寫了“王四酒家”的楹額,並打出“叫花雞”招牌菜。這道菜進入酒 家後,經王四改進,採用了蘇州荷葉蒸肉的方法,用荷葉包裹,外層糊 上黃泥,放入明火中燒熟,食之荷葉清香,雞肉鮮嫩。從此,叫花雞登上大雅之堂,而且名聲大噪,流傳至今。

典故三

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個叫花子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乾隆困餓交加,自然覺得這雞異常好吃。吃畢,便問其名,叫花子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花雞”,就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乾隆對這雞讚不絕口。叫花子事後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這“叫花雞”也因為皇上的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流傳至今,也成了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

典故四

據傳,清代年間,在常熟虞山腳下,一個餓了好幾天的叫花子在草叢中捉到一隻雞,欲以充飢。但一無鍋灶二無調料,甚至連褪毛的開水都找不到,無奈之下,將雞宰掉,取出內臟後,用幾張荷葉包起來,外面裹上泥巴,堆積些枯枝敗葉點火烤了起來。待烤得泥巴發黃乾透時,往地上一摔,雞毛隨之脫落,撲鼻的香氣四散開來。附近張大戶的僕人恰巧經過,香氣吸引,向叫花子討得煨雞之法,回去稟告了主人。主人如法炮製,邀親友品嚐,眾人吃過讚不絕口,詢問主人菜名,主人以“叫花子雞”回之。常熟本地廚師據此傳說加以改進,在雞腹內填加各種配料,以豬網油、荷葉包裹,以黃泥糊於包裹外,然後燒烤,味道更為鮮美,並美其名曰“黃泥煨雞”。

雖然叫花雞有那麼多的典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好吃是有目共睹的,你們還想了解哪些關於美食的典故或者歷史可以下方留言噢~

上一篇:開拓者大勝西部冠軍29分,當理論變成現實可太猛了啊
下一篇:HSL雲頂主播賽火熱進行!紅蓮等虎牙主播參賽,上演強強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