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世界讀書日| 我讀書的四個階段,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兩個遺憾

▲這是阿呆爸育兒的第366篇原創

文 | 阿呆爸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和大家聊聊我讀書二十多年的心得。

主要分三塊:我讀書的四個階段,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兩個遺憾;沒人指點,經典讀的太少。一個建議:建立深度閱讀習慣。

1、20年,4個階段,苦樂都有

我讀書的經歷,大概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小學到高中,是不挑食的讀。

我大概從一二年級開始,就喜歡讀課外書了。原因也簡單:因為寂寞。我家是獨門獨戶,周圍沒有鄰居小朋友玩,只好看書打發時間。

最開始讀的都是小人書、故事會,一些七八十年代的文學期刊,比如《清明》《鐘山》等等。後來上初中,學校裡有了圖書館,手上也有了一點零花錢,各種課外書讀的就更多了,印象最深的是金庸、餘華、王小波。還喜歡買《讀者》《南方週末》《遼寧青年》。

金庸的書,就是我初一暑假,花兩毛錢一天,去大街上的書店裡租書讀完的。

餘華的書,則是高一時,從同學書中借的,“一盤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許三觀賣血記》裡的這段話,現在的我每次獻完血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黑鐵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是姐姐送給我的。當年正是高二,讀完之後,在宿舍裡眉飛色舞的講了一箇中午“王二”“小和尚”的,大家都聽傻了,個個都覺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有意思的書。

那時讀書是不挑食的,有什麼吃什麼,信馬由韁。

第二個階段,是上大學以後,跟著興趣讀,信馬由韁。

上了大學之後,一邊是我的考試成績常年穩居倒數,另一邊是在課外,主動找了不少書看。從餘華、魯迅溯流而上,沉迷了一段時間的精神分析,啃完了弗洛伊德、榮格。

又隨著教科書,系統讀了明清小說(尤其是豔情的主題)、八九十年代的尋根文學,還因為青春萌動,讀了很多校園文學。

這個階段讀書也比較散亂,一會兒讀這個,一會兒愛那個,不過卻多多少少養成了一些閱讀偏好:

關注細節,對文筆特別挑剔,故事可以簡單,但是敘事一定不能繞,神神秘秘雲山霧繞,或者主題很沉重的小說,一般都會繞著走。

第三個階段,是工作以後到研究生畢業,有系統、有目的、有主題的讀。

這個階段前後持續了六七年。

本科畢業以後,我先是工作了一段時間。手頭上錢一下子多起來了,噹噹、卓越網店興起,買書也方便,我開始自己買書看。而且那時候,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

文學作品,可以安慰人心,對人性多一點洞察,但是對於認識社會問題,理解當下的生活,好像用處不大。

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我的讀書興趣開始轉移,捨棄小說,集中讀歷史、社科類作品了。

曾經有兩三年,每天下班之後,回到家裡,打開臺燈,就是看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茅海的《天朝的崩潰》,還有很多講自由主義的書都是這一段時間讀的。

等到後來又回到學校讀研,因為畢業論文,同門師兄弟的影響,我的興趣點更加集中,開始系統的讀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共黨史、當代中國史方面的著作,前前後後大概讀了一百多本吧。

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也是今天時不時會拿出來重讀的,主要都是一些回憶錄,尤其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意者的回憶錄。那裡有秘聞,有牢騷,更有正史之外觀察歷史的另一個角度,被遮蔽的史實。

這個階段是有系統、有目的、有主題的讀,也是打下我思考問題、資源的基礎,至今我還保持了這方面的興趣,每年都會翻閱這方面的論文,買這方面的書。雖然大多數時候也是不甚了了,甚至連書皮都懶得拆了,但是興趣一旦養成,等閒難以更換。

第四個階段,圍繞工作、生活、家庭,開始了非常功利性的閱讀。

大致說來讀書有兩個目的,或者是陶冶品格情操,或者是解決實際問題。

從中學到研究生畢業,我的讀書生活,大多數時候都可以說是出於興趣、困惑,功利心沒有那麼強。即使要寫論文,要讀各種工具書、材料、檔案,那也畢竟是出於最原始的興趣和衝動。

但是離開學校之後,迫於生活、職場的壓力,許多時候都是自己不想幹,但又不得不幹的事情了。

於是讀書的目的開始越來越現實,越功利: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找什麼方面的書讀。要解決財務、人力資源的問題,就買一堆“財務30講”“人力資源規劃”,要搞明白景區規劃怎麼做,就搜“XX景區規劃實操”“景區規劃注意事項”。

總結下來,這二十多年裡,我讀書經歷了大概四個階段,也算是對應了人生裡的不同年華,苦樂都有。

少時懵懂無知,隨波逐流。青春時,意識覺醒,精力充沛。青年時,義憤填膺,困惑無窮。中年時,貼地生活,亦步亦趨。

2、沒有人指點、經典讀的太少

讀書二十多年,有哪些經驗、教訓、遺憾?

我個人覺得最大的遺憾是兩個:一是在讀書這件事上,得到的指點太少,走的彎路太多。二是早年經典讀的太少,基礎不牢,現在補課來不及了。這兩個遺憾其實是高度相關的。

先說第一個遺憾“沒有指點”。

在讀書的前十多年裡,我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摸索,沒有人指點我哪些書該讀,哪些書可以翻一翻,或者完全放棄。這導致的遺憾就是,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走了太多的彎路。

舉一個切身感觸的例子。我現在就挺後悔讀了太多的文學作品。

好處當然是重情義,對世道人心能設身處地的共情,但是壞處也是因為在年輕時讀了太多文學作品,潛意識裡養成了太敏感的性格,考慮問題經常陷入情緒化,很難做到一二三四的有一說一。

第二遺憾就是經典讀的太少。

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在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的最重要的階段,經典作品讀的太少,基礎打的不紮實。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生精力最充沛,時間也比較閒暇的時候,我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那些二流、三流,甚至完全不入流的作品少。比如很多革命小說、八十年代的文學期刊,還有網路、偵探推理之類的小說。

說實話那些書,當時讀著爽,但是讀完也就讀完了,收穫很少。

所以常常感到遺憾,如果年輕時多讀一點,積澱也就深一點,那現在就是深夜反芻,而不是硬著頭皮補課了。

等到我現在意識到這些問題,再回過頭去找名著,找經典一本本地啃,心境、精力都已大不同。實不相瞞,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托爾斯泰、雨果這些書,我都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認真讀一讀的。

3、建立深度閱讀的習慣

讀書是一個好習慣,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深度閱讀是好習慣中的好習慣。

我身邊的絕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現在都陷入一種碎片化的狀態。

每天拿出手機刷微博、抖音、朋友圈,兩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坐下來冷靜想一想,好像幹了不少事,讀了不少文章,但腦子裡還是空蕩蕩的,啥也沒留下。

網際網路是“快”,書是“深”。瞭解最新的資訊、資訊,尋找解決方案,拿出手機搜一搜就能知道了。

但是要說系統、深度,還是一本本厚厚的書紮實。要想讓自己的思考有深度,有進步,心情不那麼浮躁,還是要隔三差五讀一讀書比較好。

二十多年的讀下來,讓我有了強烈的路徑依賴,一旦現實裡出現了問題,都習慣從書中找答案,而且會窮盡可能地圍繞一個主題,多看幾本,儘量瞭解深一點,掌握多一點。

比如我現在業餘跑步、寫育兒方面的文章。雖然跑的一般,寫的還不太好,但其實準備工作做得並不少,讀相關的書也非常多。我家書櫃上關於跑步的書至少有二十本,育兒的書那就更多了。這就是最簡單意義上的深度閱讀。

下面這張圖就是我讀過的關於跑步的書。

讀書給我帶來了不少好處。

大到考慮問題,看新聞、諮詢,不會輕易被潮流帶著走,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小到考試、職場、人情世故,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像我這樣的農村娃,一路成長,其實很多這樣的事情都沒人指點的,必須要靠自己想辦法,其中的一條路就是去書裡找答案。

人性都是喜新厭舊,享樂的,坐冷板凳看書,沒有幾個人做得到。現在大家工作都忙,生活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的,有時候想看書,也未必有大塊的時間。

比如,以我現在這麼有意識、喜歡讀的狀態,一年再怎麼擠,最多也就看五六十本書了,這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年讀書的極限。

沒有閱讀習慣的呢?那一年兩三本書就挺好了。一年年圍繞一兩個問題累積起來,慢慢的也就摸到深度閱讀的門了。

最後再說一句真心話:說到底,讀書這件事還是挺私人的。讀的多,不代表就牛,讀的少,甚至不讀,也不代表就一無是處。在我們國家,毛是眾所周知的愛讀書,鄧就讀的很少很少。以讀書多少來論英雄,來嘲笑別人的,都是腐儒,讀書讀傻了。

共勉。

上一篇:【薦讀】為什麼始終奉行與人為善,總是謙讓包容,也時時刻顧全大局
下一篇:【李向東】恭喜!恭喜!恭喜!2021年生肖 職場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