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美團創始人王興:華為的智慧駕駛,真的有宣傳中的那麼強嗎?| 獨家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

專欄」

“華為的智慧駕駛,真的有宣傳中的那麼強嗎?”

華為在4月15日釋出了公開道路測試體驗影片、4月17日在上海釋出了首款Huawei inside智慧豪華純電轎車北汽阿爾法S後,普通群眾一片叫好,但大佬們卻發出了這樣的質疑。

“特斯拉終於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美團創始人王興以此發表自己的觀點。

質疑針對的點,主要落在華為的晶片的400 TOPS算力、影片的測試路線說服力、釋出會用鐳射雷達替代了智慧駕駛,等等。

拿晶片來說:很多媒體認為這是量產晶片裡最頂尖的,超過了特斯拉和NVIDIA,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現在400 TOPS的算力,是很多塊12奈米的昇騰310晶片組成的;“華為前員工”和蘇箐則對群眾兼叫好的測試路線提出質疑,這是一個固定路線測試,在這種路線方式下,這條路線上的感知預測和規控肯定還是不斷最佳化過的,所以大家能看到一個比較吃驚的城區自動駕駛結果,這種測試結果不夠讓人信服。

「於見專欄」認同上述的質疑,智慧駕駛真的不是釋出一輛車那麼簡單,結合近期車展發生的維權事件(特斯拉)、模型展示事件(恆大),如果真要細數,國內做智慧汽車在幹正事的,位列前茅的可能是百度的Apollo。

鐳射雷達降價,時候未到

華為花了很多時間在講鐳射雷達,但鐳射雷達在現階段,並非是重點。

從技術格局上分,智慧駕駛的感知層有兩條路徑:

華為、小鵬為代表的鐳射雷達路線,這個派別,重資料,輕演算法,優點是傳輸距離遠,缺點是成本高、受到天氣的影響。

以百度、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路線,這個派別,輕資料、重演算法,優點是成本低,可以快速實現量產,缺點是探測角度小。

華為在釋出會前幾個月,預熱了很久鐳射雷達,釋出了96線車規級高效能鐳射雷達,號稱可以把成本降到了幾百美元的區間,未來甚至有望降到200美元以下,激起業內熱議。

支持者認為:華為96線鐳射雷達可以量產,那麼以鐳射雷達為技術路徑的廠商很快就能打破成本高的壓制,可以被大規模應用在智慧駕駛汽車上。

這一次的阿爾法S,普通版車型的入門價格為25。19萬元,而搭載華為自動駕駛的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S,其售價更是來到了38。89萬元,價格將近高了13萬元;如果基礎引數對標的是普通頂配34。49萬版的話,對標HI版最高配,42萬也包含軟體,那麼華為這套自動駕駛系統軟硬體價格在8萬多左右。

這一套8萬多的自動駕駛系統,對標特斯拉FSD的6。4萬元,小鵬的NGP的4萬元,有了比較高的溢價。

這個高溢價,有一個原因可能是鐳射雷達的成本尚且不能做到華為宣稱的那樣低。

也就是說,鐳射雷達價格沒降下來,量產尚有門檻,鐳射雷達要達到200美元以下的條件,也是在量產後不斷拉客戶,形成規模效應後進一步降低成本。

參考特斯拉FSD的裝車量,就可以知道要不斷拉客戶有多難,特斯拉目前在國內一個月能賣一兩萬輛,也就只能賣出200-400的FSD,裝配率僅有2%,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S如何以更高的價格,獲得更高的裝配率呢?

只能說,難啊。

如果我們迴歸本質,現在智慧駕駛所處的階段,不是比較鐳射雷達和視覺方案孰優孰劣,因為兩者僅僅是為了自動駕駛技術落地而採用的不同方案而已,而是兩者誰能率先落地,率先讓更多車型和使用者使用,做的主要事情是搶佔市場,更快落地自動駕駛技術。

而從這個角度來對比,引用集度汽車CEO夏一平的話:“鐳射雷達只是自動駕駛一小部分價值”,即便是宣稱可以降低鐳射雷達成本的華為,即便假設其鐳射雷達足夠成熟安全,但如果僅因為採用鐳射雷達方案就比其他車型賣得貴,那麼給使用者的體驗很難做到最優。

因此,鐳射雷達不需要做得最好,只需要做到足夠安全和價位能讓消費者接受,也基於此,「於見專欄」不認同華為HI版極狐阿爾法S具備很好的市場賣點。

相反,目前來看,雖然做視覺方案更難,但是在國內能堅持下來的,卻更容易獲得正迴圈。

因為視覺方案輕資料、重演算法,因為資料質量不高,所以需要更復雜的演算法來從低質量資料提取有效資訊,這就要求有更大的算力,因此這條路越往上越困難,如果沒有之前那麼多年技術積累,可能真實現不了,特別是中國路況和場景,路口多、紅綠燈多,人流車流密集,還有外賣車等等,複雜性更上一層樓。

這種複雜性,就要求使用視覺方案的廠商要經過大量的模擬環境測試,反向推動智慧駕駛的安全性。

路側的成績上,以百度遙遙領先,2020年在模擬環境測試公里數超過112萬公里,其次是小馬智行,2020年測試里程數超過4萬公里,但在這份報告裡,卻沒有看到華為、小鵬、理想等炙手可熱的造車和智車廠商。

多路況的積累才是實打實的硬核能力,繼續以百度為例,疊加量產車型的上路產生的海量高價值資料,配上成熟的 AVP 自主泊車方案已經在量產車上搭載,深度機器學習讓系統更出色,形成了一個正迴圈。

例如威馬和百度Apollo聯手量產的W6,首次搭載了Apollo的汽車智慧化的智駕方案,自主泊車AVP和領航輔助駕駛ANP,讓車輛擁有了學習能力,關鍵是售價區間僅為16。98-25。98萬元,無人泊車學成,比其他車型更快實現無人泊車,再也不用眼巴巴盯著合資車進口車的自動泊車了,這不香嗎?

有積累+有實踐,才是真的脫離了PPT造車。

智慧駕駛這事,真沒法彎道超車

「於見專欄」認為,從全球範圍來看,頂級的智慧駕駛公司,需要具備三種能力:

1)首先是具備完全無人化技術的能力;

2)其次是大規模L4級自動駕駛落地的能力;

3)第三是具備輔助駕駛量產能力L2。5級別。

目前的電動三傻(蔚來、小鵬、理想)、特斯拉和華為,只在第三項L2。5級別的輔助駕駛沾了邊。

位於智慧汽車第一梯隊的谷歌Waymo,能夠符合前兩項條件。

在技術端:在自動駕駛上的技術沉澱近15 年,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已實現完全自主研發,在2020年,Waymo就已經向公眾開放了無人駕駛打車服務,滿足第一項能力。

在產能端,它建立了世界首家L4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工廠,加速L4級自動駕駛量產,滿足第二項能力。

除此以外,在資料端:海量資料是訓練高等級自動駕駛演算法、吸引人才、加速技術創新的核心要素之一,長期的積累讓它在自動駕駛資料豐富。

但由於Waymo主動宣佈直接放棄了智慧駕駛L2,直接從L4進攻,因而第三項條件不吻合。

但如果將這個條件放在百度Apollo上,它是三個能力都滿足。

首先,Apollo早在2013年百度就已啟動無人車專案,在2015年就已經推出了無人駕駛汽車,2020年度,百度共有5輛車獲批開展無人化第一階段測試,已具備完全無人化技術的能力,目前,僅有百度Apollo一家透過考試,獲得了北京無人化測試(第一階段)的許可,是中國官方唯一無人車路測報告。

從這個角度來看,Apollo領先了國內其他廠商。

其次,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車展上,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慧駕駛事業群總經理李震宇現場宣佈,百度L4級自動駕駛累積測試里程數突破1000萬公里,且L4級自動駕駛技術打造的車型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城,開啟量產自動駕駛體驗。

2021年年內,百度Apollo智駕區域將會覆蓋20個城市的城市道路與高速道路,2023年前完成100城覆蓋。

而且,百度實現L4級自動駕駛落地的能力,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即前面說到的鐳射雷達和視覺技術的區別,Waymo可以實現L4,它的技術方案是鐳射雷達,但Apollo實現L4級自動駕駛落地,採用視覺方案。

最後,具備輔助駕駛量產能力L2。5級別,從與威馬合作的W6中已經實現了。

未來亦是可期,百度全面發力了,2021年1月,百度宣佈正式組建一家智慧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依靠百度強大的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科技基因、Apollo 領先的自動駕駛能力,將著眼於智慧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

因而,從智慧駕駛的角度來看,稱百度Apollo為“平臺級領軍者”,不為過。

能做到領先,非一日之功,而是水滴石穿,是長時間資本和技術的雙重疊加。百度自2013年開始佈局自動駕駛,長期的技術投入大於15%(R&D/Rev〉15%),經歷了“場、路、區”的測試階段,才到了現在的商業化運營階段,後面還有全面實現無人化階段。

這些積累不是僅僅依靠“PPT造車募資”,與傳統車企合作、有手機行業供應鏈積累等等就能實現的,資本、技術和時間的積累缺一不可。

缺少了資本,壓根造不成車,如今的造車門檻已經被小米提高到了100億元,但過幾年再來看,這能造出幾款車呢?

缺少了技術,只有造車的空殼,缺少了時間,在智慧汽車賽道上,翻車的機率要比超車大很多,看看2017年的Uber翻車,今年的特斯拉事故,“短時間超車的可能性不大,翻車的可能性不小。”百度自動駕駛技術部總經理王雲鵬如是說。

這個角度看,百度,真的很良心。

一級市場投融資是對產業的直觀反映,在經歷了2016-2018的瘋狂後,產業和投資者意識到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沒有想象中容易,因而投資在2019年熄了火,進入2021年,進入了智慧汽車的下半場,資本度過寒冬,僅僅3個月的時間國內自動駕駛投融資額就超過了2019年全年。

拿到入場券的廠商爭妍鬥豔,生怕慢一步就被其他廠商領了先,想要爭當第一。

這個時候,百度反其道而行,百度沒有走Waymo等自動駕駛企業初期的封閉道路,

提出了樂高式汽車智慧化方案,這是實力和開放心態的證明。

透過智雲產品,Apollo 能夠支援車企快速構建智慧化能力,比如將原本需要至少7年才能完成的自動駕駛研發週期,縮短至6個月,讓智慧轉化為產品。

這也是“樂高式”的含義,跟拼樂高一樣,取長補短,保持敬畏,合作共贏,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進入量產高速通道。

相信智慧駕駛這塊看不到邊的大蛋糕,合作遠比單打獨鬥重要,願智慧駕駛,早日百花齊放!

上一篇:自動駕駛哪家強?北汽聯名華為釋出會上的這款新車真的可圈可點嗎?
下一篇:# 資料探勘# # 高階統計# r語言實現時間序列分解的可變性模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