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科技史上的今天】人類飛行器兩次劃時代意義的突破,你知道幾個?

1903年12月17日,地球。萊特兄弟駕駛著比空氣重的“飛行者一號”飛機,實現了在地球大氣中持續且受控的動力飛行,人類從此進入飛行時代。飛機極大拓展了人類四肢能夠延展的空間,推動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

人類飛行器兩次劃時代意義的突破(圖源:公共版權)

2021年4月19日,火星。在預裝軟體控制下,“機智號”直升機在火星大氣中完成了30秒懸停,這是人類飛行器首次在地外天體大氣中持續且受控的動力飛行,

標誌著人類深空探測進入嶄新的“飛行”時代。

一、承前啟後:人類火星探測的新維度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顆類地行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演化歷史與未來。這裡有大氣、水、有機物的存在,表面積與地球陸地總面積接近,各類資源豐富。它處在太陽系內宜居帶上,關於火星生命的探尋一直是探測焦點之一。因此,這裡也集中了人類對行星際空間探測的技術極致。

機智號為人類新增了一種火星探測技術方案(圖源:作者繪製)

在機智號出現之前,共有四種火星探測方案。驚鴻一瞥的“飛掠”,登高望遠的“環繞”,觀天測地的“降落”和自由移動的“巡視”,整體難度越來越大。

其中,“飛掠”任務僅是早期技術不成熟或其他任務兼職探測火星時使用。環繞器能全方位研究火星和中繼訊號,但無法詳細研究火星表面;著陸器能仔細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種細節,但無法移動;巡視器(火星車)可以隨處移動,但速度略慢,例如好奇號火星車在著陸9年內才爬行了25。1千米,平均每天行駛距離還不足8米。

按照任務複雜度和實際預算對比,常規任務的邏輯基本是“

環繞的比不過著陸的

著陸的比不過巡視的

”。而機智號成功後,則有能力為這個邏輯再加一句“

巡視的比不過飛行的

”。因為它能在3-5米的空中飛行,最大水平速度可以達到10米/秒,單次飛行往返距離可達100米級別,遠超火星車的能力範圍。

這是火星探測前所未有的新技術,大幅拓展了研究空間尺度和可獲取的資訊量。毅力號火星車和機智號直升機組合,也代表了火星探測的新高度。

二、乘風而起:超級整合機身,超強動力系統

前往火星是第一道難關。不過機智號並不是個獨立任務,它主要依託於毅力號火星車,在前往火星之旅中它處於摺疊狀態並被保護起來,牢牢固定在毅力號底部,毅力號透過“臍帶”為它提供能量和技術支援。在確認測試區域後,機智號才展開並被釋放到火星表面,與毅力號僅透過天線保持無線溝通。

抵達火星後,處於摺疊狀態(左)和展開待釋放狀態(右)的機智號(圖源:NASA)

火星表面白天氣溫可以超過20攝氏度,夜晚時可以低到100攝氏度以下,晝夜溫差巨大。火星的磁場極弱,抵禦強烈宇宙輻射的效果近乎為零,輻射環境複雜。早在火箭發射和著陸火星階段,機智號還要面對劇烈的振動和衝擊。因此,能順利踏上火星表面並獨立生存的機智號,可謂已經經歷過重重磨難的洗禮。

在火星上飛行並非易事,最大挑戰在於火星表面的空氣密度和氣壓還不足地球表面的1%,且變動較大,這相當於地球在約30千米高度的大氣狀態。而在地球上,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就已經是直升機的飛行禁區。為此,科學家們需要解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機智號火星直升機的大致組成(圖源:NASA+作者註釋)

首先,要儘可能減輕重量,這是任務成功的關鍵,對於要攜帶眾多核心結構和儀器的機智號也是最大的挑戰。小小的機智號上,需要很多必備部件。例如,一片用以獲取能量的太陽能電池板,兩對用來提供足夠升力、直徑達1。2米的碳纖維旋翼和驅動電機,六塊用以儲存太陽能和給所有儀器裝置供電的特製鋰離子電池,一個裝載所有核心處理裝置、溫控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的機身,一臺高畫質相機等科研儀器,一個通訊天線,一套融合了慣性感測器、太陽敏感器、視覺里程計、導航相機和鐳射高度計等的複雜導航系統,以及四條支撐腿等核心結構。它還要高度智慧,因為地火距離導致的通訊時延使得人類不可能控制它飛行。

所有的設計都必須做到儘量輕、強度高、耐衝擊、耐振動、耐溫差、耐輻射,最後的機智號被“濃縮”為整體質量僅有1。8千克的“小不點”,是科研人員們“絞盡腦汁”的成果。

考慮到它8500萬美元獨立預算,平均每克的成本高達4。7萬美元/克,是黃金單價的近1000倍!

在正式飛行測試前,機智號已經進行了旋翼旋轉測試並被毅力號記錄下來(圖源:NASA)

其次,要儘可能獲得大且穩定的升力。機智號的碳纖維旋翼被設計成了共軸反轉式系統,這種設計傳動系統更加簡單,可以迴避掉常規直升機必須攜帶的尾槳,再加上可摺疊設計,讓佔用的體積空間大幅減少。同時,共軸旋轉的轉動慣量小,抗側風能力更強,懸停和飛行狀態更加穩定,非常適合機智號的應用需求。不過這些設計還是不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它需要大幅增加轉速以滿足升力需求。它的設計轉速高達2400轉/分,極限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到更高,這已經遠超地球上直升機的旋轉速度。

預計飛行效果圖(圖源:NASA)

不過,這裡如果要寫個致謝,首要功臣還應該是火星

。它表面的引力加速度僅為地球的38%左右,這讓機智號的重量僅相當於在地球上0。7千克物體對應的重量,這是它能飛起來的核心原因。

三、科學目標:技術測試為主,為未來任務帶來希望

機智號身背諸多“人類首次”。最核心的使命是完成技術測試,預計在任務期間內完成5次飛行任務,為火星探測和地外天體探測探索新的技術維度。因此,它的科學研究功能並不複雜,主要聚焦於拍攝高解析度地面影象,發回毅力號。由於近乎貼地飛行,它核心科學相機拍攝的彩色圖片覆蓋範圍更廣、解析度更高,對於瞭解毅力號周邊環境有很大意義,相當於為它賦予了一雙“火眼金睛”。然而,僅5次飛行任務,還包括首飛的短期懸停測試,可想而知並不能真正提升毅力號的研究能力。飛行期間,毅力號還要聚焦於它,為它留下火星飛行的美麗合影。

未來的蜻蜓號泰坦探測器,將完全顛覆人類對地外天體探測的技術途徑(圖源:NASA)

這次測試任務的成功,不僅徹底打開了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技術發展空間,也為其他帶有大氣層的地外天體探測開闢了新思路,甚至可能成為主要探測方式。例如,泰坦是土星最大的衛星,那裡有著稠密的氮氣和甲烷主導的大氣,惠更斯號著陸器曾經在2005年實現了著陸的偉大壯舉。在未來的任務規劃中,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確定了“蜻蜓號”任務,它就是個純粹的飛行器,利用旋翼飛行系統探索泰坦的大氣和地表,預計收穫的科研價值遠超定點著陸器。人類所熟知的金星,是個大氣密度遠超地球的地方,飛行器也是探測它的最佳方案之一。此外,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都擁有濃密大氣層,未來的探測器設計思路,也會被這次火星飛行測試成功所影響。

機智號也攜帶著118年前“飛行者一號”前輩的火星飛行夢想(圖源:NASA)

讓人欣慰的是,科學家們也把一份極致的浪漫透過機智號帶到火星。機智號太陽能電池板下的一條電纜上,覆蓋的是一小片“飛行者一號”機翼上覆蓋用的蒙皮。時隔118年後,它見證了人類飛行夢想在另一顆星球的起飛。未來,人類的星辰大海之旅還將見證越來越多的飛行奇蹟。

上一篇:華為失去的原因:高階手機產業鏈遭遇 寒冬 之痛
下一篇:【官方首發】榮耀手機評測:一款國產手機的突破性進步,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