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如果我們抵制英特爾晶片, 這麼多的國產CPU, 哪家能夠頂上來?

去年年底Intel公司因為其涉疆言論惹怒了中國網民,這已經不是Intel第一次觸怒中國使用者了,早在2020年Intel就因為某個敏感問題試探過以此中國使用者的底線了。

事件發生後,很多公司和個人曾發表宣告說要堅決抵制英特爾,改用國產CPU。但從時間發生至今的事實表明,國人的情緒似乎並沒有明顯影響到Intel的市場霸主地位。那麼,一旦我們真的棄用Intel,又有哪家國產CPU能夠取代Intel呢?

國產CPU都有哪些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國產CPU有飛騰CPU、海光CPU、兆芯、龍芯、申威和華為鯤鵬6大品牌。按照架構區別可以劃分為基於ARM架構的飛騰和鯤鵬,MIPS架構下的龍芯(現已採用自有LoogArch架構),採用X86架構的海光和兆芯,以及基於Alpha架構的申威。

但是,這6大國產CPU並不能全部用於PC,至少是不能全部用在個人PC上。

首先,飛騰、鯤鵬、龍芯、申威這四款國產CPU因為其架構原因,是無法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的,而無論是麒麟還是統信這兩種系統,用在家用PC上的操作體驗都是遠遠比不上Windows的。

即使像高通和微軟這樣的公司都曾嘗試在ARM架構CPU下執行Windows,但取得的結果都可謂是“災難級”的,享受到的體驗也大多隻是”閹割版“的。因此,ARM架構的CPU多用在伺服器領域,以此來實現對Intel的取代,但這樣的取代,也還只停留在部分取代的層面。

其次從效能上來說,以龍芯目前最新的3A5000系列為例,拋開與Windows的相容問題(龍芯希望透過模仿蘋果的翻譯系統來實現ARM和Windows的相容),其效能方面只能堪堪與2018年Intel釋出的8代i3打個有來有回。即使是預計在明年推出的3A6000系列,其效能的預期值,也只是追上Intel在2021年釋出的11代酷睿而已。換句話說,龍芯最新的CPU比Intel的舊晶片還落後了3年。

所以說,龍芯想要取代Intel在個人CPU領域的地位,困難還是相當大的。

而申威的晶片多用於超級計算機,由40960個神威26010眾核CPU加持下的神威。太湖之光曾在2016年勇奪全球超級計算機第一名的頭銜,至今為止依然排在全球超算500強的第十位。但是,如此強大的晶片用在個人PC上明顯就效能過剩了。另外,無法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也阻礙了申威在個人PC領域的發展,因此也就很難取代Intel的地位。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龍芯,飛騰,申威和鯤鵬四大國產CPU無法取代Intel的原因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無法安裝,或是無法完全相容Windows系統。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在於,Intel的CPU都是X86架構的,也只有X86架構的處理器才能夠完美相容Windows系統。

國產晶片究竟和Intel差了多遠?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很多人就已經意識到要想實現個人PC晶片國產化的目標,就必須用到x86架構。但是因為Intel、AMD和Cyrix三家公司之間那場錯綜複雜的官司,國內的公司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能拿到x86架構的授權。但沒有授權並不代表沒有國內公司進行x86CPU的研發,兆芯和海光就是兩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國產x86處理器生產研發公司。

兩家公司分別成立於2013年和2014年,拿到x86架構授權以及技術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海光在2016年花費2。93億美元從瀕臨破產的AMD公司手中買到了授權;而兆芯則是透過收購收購了擁有x86授權的Cyrix公司的威盛才獲得了x86架構和技術。

那麼,既然現在有了兩大國產x86架構的CPU,是不是就以為著我們有了取代,最起碼是叫板Intel晶片的資格和能力呢?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想法顯然是不現實的。

根據2021年四季度的全球CPU市場份額資料限時,Intel和AMD兩大巨頭佔據了全部市場份額,其中Intel以74。4%的市場份額向外界宣佈,自己依舊是x86CPU這塊市場的絕對王者,而AMD則拿走了剩下的25。6%,兆芯和海光都沒能登上榜單。

當然,這份榜單中的0並不是真的代表一點市場都沒有,而是因為佔有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實際上,無論是兆芯還是海光的CPU的使用者數量還是非常可觀的,只是對於這兩家在x86領域耕耘還不到10年的企業,很難在現階段去和Intel和AMD這樣成立至今超過半個世紀的老牌企業相匹敵的。

當然,新品牌可以用時間來提升其在消費者內心的印象,但如果旗下的產品本身品質達不到消費者預期,那這個品牌日後的發展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了。這麼說並不是說兆芯和海光的CPU有多麼差,但是在目前的階段,他們兩家的CPU確實遠遠落後於Intel和AMD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

前面就已經提到過,兆芯最新的3A5000系列目前也只能匹敵Intel四年前釋出的的酷睿八代CPU,而其預計明年釋出的6000系列也只是希望追上11代酷睿,KX-6000系列也只相當於Intel i5處理器的水平,在研發層面上已經落後了Intel至少5年。

當然,國產CPU是在不斷進步的,兆芯KX-7000系列處理器的設計研發工作已經逐步進入尾聲階段,這款擁有自己的微結構和7nm的製程工藝的處理器一旦研發成功,將能夠與同期的AMDZen2 CPU達到相同水準,有希望在個人PC市場獲得更強有力的競爭力。

總體來說,國產CPU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一段時間內是很難替代Intel處理器的,這也是為什麼Intel能有機會多次挑釁中國使用者的原因。但是,隨著國內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國產作業系統的誕生,以及一代代中國科技人的不斷努力。我們可以相信,只要時間充足,國產CPU的市場份額一定會越來越大。

上一篇:拯救者y9000p2022款i9雙十一活動價,值得買嗎?配置解讀
下一篇:ThinkPadX13s體驗報告: 一臺優秀生產力工具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