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從互懟到暗戰,小米華為iot賽道上的競爭到底有多麼激烈?!

IoT概念從誕生之初就備受關注,最近幾年更是炒的火熱,尤其是今年,IoT競爭格局越發凸顯,除阿里、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發力之外,手機行業中的華為小米也是將IoT列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在手機領域裡,小米和華為的關係非常複雜,從最初的相互鼓勵共同為國產手機正名,到後來的短兵相接釋出會上互懟,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冤家對頭”,而隨著IoT時代的來臨,小米和華為在IoT賽道上的競爭也不可避免。

領跑者與追趕者的較量

昨天晚間,小米公佈了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其中,主營的手機業務不出意外的出現下滑,尤其是在國內市場更為嚴重,但小米財報顯示,小米整體營收上還是增長的,這得益於小米IoT帶來的創收。

雖然在很早之前,大家都在談如何佈局IoT,但在2018年之前,業界關於IoT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小米展開的。在國內提到IoT,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小米,這就小米在IoT行業中名氣的體現。

小米IoT產業發展的火熱,離不開雷軍的高瞻遠矚,在佈局IoT之初,就提出了“100 家生態鏈企業”的戰略目標。

時至今日,小米生態鏈已經成為擁有上百家硬體廠商、超過1600個 SKU的大傢伙。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IoT平臺全球已連線裝置數,在不包含智慧手機和筆記本的情況下,首次突破2億大關,達到2。1億臺,同比增長62。0%,小米繼續維持全球領先的消費級物聯網。

顯然,不管是客觀資料證實,還是小米官方自詡,“世界最大消費IoT平臺 ”都非小米莫屬。

不過,小米IoT業務將會迎來最為強悍的競爭對手,就是小米再熟悉不過的華為。

不同於小米很早就開始了“造鏈運動”,華為前期更多的是低調埋頭研發IoT技術,等待時機,在適當的時候展示出自己最有優勢的一面,厚積薄發!

成果自然是有的。

憑藉著在通訊技術、晶片、軟體開發方面雄厚的實力,華為完善了自己建立的物聯網HiLink + HiAI技術平臺。該平臺是一個具有高相容性、先進性的開放標準體系 ,能夠讓不同硬體廠家的裝置都無縫接入到平臺執行。

另外,華為在年中推出的鴻蒙系統,更是讓業界為止震驚,而這款系統就是為物聯網而設計。

在晶片積累上,優勢就更為明顯了。華為的IoT系統已經形成了芯、端、雲三個層面的協同互動,而小米“缺芯”的問題,一直是小米最不願意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IoT業務上低調的華為,不再低調了,這從一場釋出會中可見端倪。

11月25日,華為在上海舉辦一場特殊的新品釋出會,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這場釋出會並沒有手機、PC這些以往釋出會上的絕對明星產品,取而代之的是MatePad Pro平板和Sound X智慧音箱。

要知道,以往華為的IoT裝置通常在新品釋出會上通常以手機的配角出現。如果說華為推出MatePad Pro平板僅僅是補足手機與電腦之間的產品縫隙的話,Sound X音箱完全可以看作是華為提升IoT戰略地位的重要訊號。

在智慧手機市場格局已定、增量見頂的背景下,IoT已經成為了華為和小米戰略重心,尤其是在5G時代來臨後,戰略價值會進一步加大。僅當前而言,小米IoT無疑表現更亮眼,體量更大,而華為更多是在蓄勢積能,後勁十足。

1+8+X 對上1+4+X

事實上,對於IoT,華為和小米都有著清晰的戰略規劃。

2019年1月,小米正式把AIoT提升為小米雙引擎戰略之一,與小米手機並駕齊驅。

小米AIoT的戰略規劃可以簡稱為“1+4+X”,“1”是小米的智慧手機。到今天為止,智慧手機仍然是人工智慧的最大的平臺,“4”是小米自研品牌的幾個重要智慧產品,包括路由器、智慧音箱、電視和膝上型電腦,“X”這個數字則代表更大的未知,代表著小米賦能的生態鏈的智慧產品,包括我們熟知的華米手環、雲米家電等米家業態。

作為對比,在今年6月份舉辦的MWC上,華為消費者業務產品線總裁何剛也公開了華為針對5G時代下IoT業務的“1+8+N”全場景戰略。

“1”是IoT的一個最重要入口——華為智慧手機。

“8”是IoT未來最常用(或許有的會取代手機成為最重要入口)8個輔助入口,PAD、電腦、智慧電視、車載智慧螢幕(車機)、智慧音箱、智慧耳機、智慧眼鏡、智慧手錶,這8個品類也是華為自營生產,目前已經完成全品類全產品線自營生產。

“X”即萬物,就是一切被連線的產品,比如智慧鎖、燈、冰箱、掃地機器人、感測器等等,這將是非常龐大的一個體系。

作為“1”的手機業務,也是IoT的最重要的入口,華為明顯要比小米更具有優勢,華為已經穩居全球手機銷量第二,正向第一發起衝擊,而小米已經不足華為銷量的一半,這樣的優勢在後半程的IoT佈局中,會體現的越發明顯。

作為輔助入口,小米的佈局同樣要比華為窄了一半,華為8個品類能夠在不同的場景中與使用者發生互動。比如跑步的時候,耳機或是手錶就是比較適合的入口,在家裡,音箱或者電視就是適合的入口。相比之下,小米就要侷限一些了。

對於生態合作伙伴,華為和小米都持以開放的策略,不同於華為與合作伙伴單純合作的關係,小米生態合作伙伴中絕大數都是與小米或者雷軍存在著投資的關係,他們之間的依附性更強。

高階PK價效比

不難看出,對於IoT的佈局,華為與小米採用了類似策略——都是先打造一個平臺,再聯合生態合作伙伴推出一系列的產品,共同形成IoT大家庭。

不過,在定位上華為與小米還是有明顯的差別。簡單來說就是,小米在IoT裝置上延續了手機的價效比策略,導致其利潤較低。而華為則在走高階路線,尤其是隨著售價更高定位更高階的MatePad Pro平板和Sound X智慧音箱釋出之後,華為走高階路線的戰略就更加明顯了。

以音響裝置為例。最貴的小米小愛音箱HD也不過599元,最便宜的小米小愛音箱 Play僅售99元。而華為AI音箱上市時的價格就定在了399元,最新發布的Sound X智慧音箱更是將價格上探到2K檔,與蘋果的HomePod國行版2799元的售價,來到了同一個水準。

平板領域上的對比就更明顯了,如果說華為此前的平板還屬於平價機型的話,那麼最新發布的MatePad Pro起售價提高至3299元,相比上一代提升1200元,其高配版達到5999元,妥妥的躋身高階平板的行列了。

對於小米平板來說,3299元的價格已經高不可攀了,5999元的售價更是想都不敢想。

事實上,相比華為,小米不論是作為主入口的手機,還是作為輔助入口的自營裝置,在定位上都是要低於華為的,華為以高階為主,中低端為輔,幾乎覆蓋了大多數使用者,這是小米所無法企及的。

誠然,小米延續了手機上屢試不爽的高性價比模式,確實能夠提升使用者的接受度,這也使得小米IoT裝置的連線體量能夠快速增加,但小米大打價格戰策略使得小米禁錮在低端的泥潭中難以突破 。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IoT一貫引以為傲的高體量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手機上,被華為全面壓制,已經是肉眼可見的事實;在平板上,華為更是實現了對小米的彎道超車,IDC資料顯示,三季度華為平板出貨量在國內首次反超蘋果登頂,佔比達到37。4%;智慧音響方面,根據華為披露的資料,華為AI音箱上市八個月後就賣出了100萬臺,在智慧音箱300-500元檔位列第一。

很明顯,華為打造IoT平臺的策略與小米沒有太大的差別,但華為產品在定位及設計上明顯要高階很多,高階產品是對標的是蘋果,而中低端產品對標的才是小米,並且在體量上已經開始對小米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

總結:華為與小米的競爭將從手機轉向IoT

隨著5G時代的來臨,IoT效應會進一步凸顯,小米已經確立了AIoT和手機雙輪驅動的戰略,華為也是將IoT裝置提升帶了和手機同等重要的為主,在華為手機銷量增長達到上限的背景下,IoT裝置將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另一個飛輪引擎。

不同的是,小米IoT佈局早於華為,目前已經形成了不下的體量,名氣也更大一些,而華為IoT佈局雖晚於小米,但華為在戰略佈局、產品定位、晶片等硬實力上明顯更具有優勢,華為能夠在IoT賽道上,像手機業務一樣,再一次完成對小米的彎道超車,答案留給時間。

上一篇:華為、小米、華為都說不造車,可是華為這次卻把自己的汽車做到極致
下一篇:從小米式高管變動看小米的未來: 從大而不同到大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