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何為秋包伏?今年是秋包伏嗎?

明日是庚戌日,也是夏至後的第二個庚日,這就意味著十天之後就要入伏了,今年的三伏天共有四十天,也算是加長版了。有句老話說:“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到底什麼是“伏包秋”和“秋包伏”?今年是“秋包伏”還是“伏包秋”?

其實入伏來源於一個古老的祭祖節,叫作“伏祭”,與冬季的“臘祭”相互對應。宋代《蒿庵閒話》中說:“伏祭始於秦,近日已不聞舉行。”意思就是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伏祭”的習俗,如今已很少見了。

古書記載:“(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也就是秦德公首創了伏日祭祀的活動,那麼秦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那時候人們就有了“伏祭”的習俗,其祭祀的日期就是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而冬季“臘祭”的日期則是冬至三戌。

所以就有了“夏至三庚為伏,冬至三戌為臘”的說法,如今已經演變成了“入伏”和“臘八”兩個日子了。有個成語叫“歲時伏臘”,意思就是指季節的更替,冬夏變遷,這個成語出自《舊唐書》,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夏至三庚”那一天其實是古人“伏祭”的日期,而“伏祭”時最重要的祭品就是狗肉,所以“伏”字有一個“人”字旁和“犬”字組成,犬就是狗。在古文中,“伏”與“副”同音,“副”的本義就是用刀刨開,意思就是人們在“伏祭”時,要殺狗祭祀。如今有些地方依然把“殺狗”念成“副狗”。

後來“伏祭”這個習俗慢慢就消失了,留下來的只有一個“夏至三庚為伏”的日子,此時正是天氣炎熱的時候,於是人們就把“伏祭”的日子定為“入伏”的開始。

為何是三庚,而不是其它,比如三申或者三甲等?

首先這個“庚”字的形狀來源於“四象”之一白虎七宿中的參宿,也就是獵戶座腰間的三顆星加上下四顆星組成。其古字的形狀就如同一個人下跪雙手高舉而分開,就像是祭祀時人們在下跪的動作。

參宿位於西方白虎七宿,屬金,為“伐星”。意思就是戰爭、捕獵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武器,也就是離不開金。當然“伏祭”當天也要用刀來殺狗,也要用刀來切開其它祭品,所以就把庚日定為伏祭。

後來五行理論盛行之後,“伏”又有了新的意義,伏天代表著天氣炎熱,屬火,人要趴著不動。因此趴著不動的日子就為“伏”,火旺則金藏,庚屬金。金遇到火就融化了,所以庚日為伏。也就是金氣伏藏的意思。此時的“伏”已經擺脫了當初祭祀的含義。

所謂“夏至三庚為伏”,意思就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那麼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就為末伏。夏至和立秋這兩個節氣是固定的,而庚日是干支歷中的日子,每十天會出現一個庚日,如果立秋之前有五個庚日,那中伏就多出來一伏,有六個庚日,那就多出來兩個,當然不會有六個,因為夏至到立秋之間為三個節氣共四十五天。

也就是說第一個庚日如果出現在夏至後四天內,就會有第五個庚日,也就是中伏為二十天。如果第一個庚日出現在夏至後第五天,那第五個庚日就會在立秋的當天,如果出現在六天之後,那就只有一箇中伏了。今年的夏至當天就為庚子日,所以中伏有二十天。今年七月初三為末伏,已是立秋後第四天了,所以今年是秋包伏,天氣會比較熱。

如果立秋當天為庚日,那就是“伏包秋”,如果庚日在立秋之後,那就是“秋包伏”。因此“伏包秋”的年份並不多年,比如2014年立秋當天就是庚戌日,那就意味著立秋當天就進入了末伏,十天後就出伏了。

如果立秋前一天是庚日,那就意味著立秋之後,還有九天為中伏,十天是末伏,也就是說立秋之後還有十九天處於三伏之中,炎熱的天氣多了九天。所以就有了“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一說。

因為“秋包伏”導致伏天的加長,在出伏之後還可能有炎熱的天氣,人們稱之為“秋老虎”,“秋老虎”一般為半個月到兩個月,也就說明整個秋季天氣都是比較熱的。所以就有了:“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的說法。

當然干支歷的演算法只是以前人的方式,並不一定說入伏就一定會熱,出伏之後就一定會涼,具體還要根據氣候的變化來決定,而“秋老虎”就是根據氣候的變化所定出來的一個名詞。

上一篇:令人聞風喪膽的食人鯧, 其特殊的身體構造, 成為新的入侵物種之一
下一篇:“淋伏頭曬伏尾,公伏母伏怕見水”,今年是母伏,入伏下雨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