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的衰落和滅亡真是源於萬曆皇帝時期嗎?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將萬曆皇帝的漫長執政期視為明朝的衰落和滅亡開始。這種觀點在不少層面上都有依據可尋,但其實並不全面。因為萬曆朝實際上是整個明朝最具銳意進取精神的時期之一。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已經是近200年前的永樂時期。

所以,要回答明朝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就必須將時間線拉長。透過一些非常具有表象性的事情,在不同年代的表現做下對比。才能看清,什麼時期才是明朝的衰退的起點。

點選載入圖片

萬曆時期的明朝疆域 大體上比較穩定

首先,萬曆朝絕非一個看上去萬馬齊喑的時代。雖然內部有皇帝的長期不上朝,外部又經歷了多次戰爭。但當時的明朝在整體上都能應付,併成功維持了王朝的繼續運轉。在非常要緊的經濟層面,萬曆朝直接繼承了之前隆慶時代的開放政策遺產。透過澳門、月港和大同等地的開關貿易,刺激了經濟增漲。這也為整個萬曆時代的諸多歷史事件,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點選載入圖片

澳門這樣的經濟特區 有著經濟和軍事的雙重作用

透過有別於之前很多時期的開放,明朝增漲了朝廷的稅收收入。尤其是來自美洲和日本的銀礦,大大提升了戰略儲備的價值。同時,因為貿易的有限開放,緩解了此前出現的各種邊境糾紛。無論是西洋人的商船還是沿海島嶼上的倭寇,又或是北方的蒙古人與邊境的走私團體,都不再鬧出讓明王朝疲於奔命的動亂。明朝也有足夠的時間來積蓄國力,併為更大規模戰爭而儲備了相應的軍隊和資金。

點選載入圖片

萬曆朝的北部邊境也比之前安定了不少

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就以依靠隆慶與萬曆前期積累的白銀資本完成的。其中,除了寧夏之役是由於邊境部隊叛亂引起而比較好解決外,其他兩次用兵都是非常艱險的惡戰。以軍事水平而言,無論是寧夏的蒙古叛將,還是豐臣秀吉首先的日本大名,又或是楊應龍的西南土兵,都在戰鬥力上強於一般的地方明軍。所以,明朝要將之逐一擊敗,就需要從各地調集精銳上陣。

點選載入圖片

明朝與日本的七年鏖戰 非常考驗國力與後勤水平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軍餉和後勤保障,漫長的戰役組織就無從談起。加之三大徵的時間幾乎是前後連貫一致的,等於是讓明軍在不間斷的情況下進行了王朝建立以來最長的連續作戰。

所以,要是說萬曆朝是明朝衰退的開始,恐怕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國際市場上的鉅額貴重金屬輸入,要到萬曆皇帝本人死後才出現供應下降問題。如果將問題歸結於萬曆朝,實在是不太公平。

相比萬曆朝

嘉靖

皇帝的時代才更加不堪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說萬曆朝是明朝衰落的開始,那我們不妨再看看之前統治明朝數十年的嘉靖皇帝。看看同類型事件在嘉靖朝都以什麼形式表現,又以什麼結果收場。

對照萬曆朝時期的經濟情況與邊防形勢,我們就不難發現嘉靖朝是一個更加糟糕的時代。與之對比的萬曆朝,反而有點中興氣象。

點選載入圖片

嘉靖朝恰恰是海禁加強 催生動亂的時期

由於嘉靖朝實行的是異常保守的收縮戰略,所在沿海和北方邊界上都以消極阻礙貿易政策為主。結果自然是與萬曆朝截然不同。不僅朝廷的賦稅遠遠不及後世,邊患壓力倒是有增無減。除了沿海的倭寇屢禁不止,北部各地的蒙古勢力也屢屢南下。而且和萬曆朝的戰爭不同,經濟疲軟等因素都讓明軍失去了大規模集結作戰的能力。一般動員力量超過3000-5000左右,就顯得非常吃力和低效。所以,除了偷襲缺乏防禦的雙嶼島和剿滅登陸的倭寇外,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軍事表現。

嘉靖時代的明軍 連小股倭寇都疲於應付

如果在嘉靖朝時期發生類似三大徵的戰事,明朝能否組織有效的遠征軍都成問題。相反,嘉靖朝時期的明朝軍隊,在面對遠不及後世對手的小股衝突時,都顯得異常羸弱。不僅有爭貢之役和50倭寇奔襲南京的臭事,皇帝本人所在的京師也一度被輕易突破邊關的蒙古騎兵包圍。甚至還有邊關重鎮出錢向敵人贖買和平的記錄出現。

點選載入圖片

嘉靖時期的京師 就險些被南下的蒙古軍隊佔領

但我們也不能將嘉靖朝視為明朝衰落的開始。因為嘉靖皇帝從繼位開始就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恰恰是矛盾積壓已久後的總爆發。其中,除了西洋人帶來的大航海時代因素和日本室町幕府衰敗引發的地方諸侯失控外,其餘事件往往都是內因佔據主導地位。由邊區居民構成的倭寇和白蓮教主力,遠比數量有限的外人更有破壞性。

因此,如果要找到明朝衰落的開始,我們就應該繼續向前追尋,並將時間倒推至明朝的前一個盛世。

點選載入圖片

萬曆朝之前能與之比肩的盛世 僅有永樂時代

符合類似定位的,恐怕也只有明成祖

朱棣

的永樂時代。因為至少從表面來看,朱棣治下的帝國在內外層面都比萬曆時期更為氣勢凌人。不僅有皇帝親自帶兵造訪草原腹地,還有大規模船隊出航南洋與印度洋地區。在用兵最頻繁的時候,南北各地的明軍會在漠北、安南和南洋三處戰場作戰。無論是南洋的海盜頭子、蒙古邊區的小部落首領、錫蘭國王和越南北部的安南人,都成為了大明朝的雖遠必誅物件。

點選載入圖片

永樂時的明朝軍隊 甚至在印度洋地區用兵

同時,明朝國內也在進行多項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包括北京的新都城改造專案、作為皇宮的紫禁城園區、南京的大報恩寺修建,還要重新疏通負擔“南糧北調工程”的大運河。如此巨大的工程規模,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別說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嘉靖時期,就是能大量吸納白銀的萬曆朝都難以做到。

點選載入圖片

紫禁城只是朱棣眾多大工程中的一個

巨大的國力消耗,很快就讓明朝的財政出現嚴重的入不敷出。朱棣帶兵巡遊草原,本身就要維持一條漫長的補給線和隨行班底的基本運作。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又讓造船和沿途補給的花費居高不下。外加發動大軍對安南地區的長期佔領,也需要國內不斷提供的兵源和物資補給。至於各大工程專案的投入,也絕不會少於涉外的所有費用。於是,明朝只能大量發行沒有任何準備金的紙幣。同時還要用各種進口的商品來進行不得討價還價的抵扣。

點選載入圖片

朱棣時的明朝曾大量印刷紙錢 引發通脹

朱棣死後,他的永樂盛世便戛然而止。沒有完成的工程被叫停、下西洋的船隊被召回遣散、對蒙古方面也不再進行效率低下的武裝示威,在越南的大軍也黯然撤回境內。明朝的國力嚴重受損,不得不休養生息到英宗時期。

點選載入圖片

明英宗在很多方面有模仿永樂皇帝的嫌疑

明英宗鑑於帝國的實力力稍有恢復,就繼續了新一輪的大規模對外用兵。無論是對西南麓川的長期鏖戰,還是對北方瓦剌蒙古的災難性遠征,都在規模上不輸於萬曆時期的三大徵規模。但無論勝負,明朝自身的付出與損失都大過實際收益。皇帝本人甚至被瓦剌蒙古人所俘虜,落成不過幾十年的都城也遭到攻擊。這也就難怪有不少人,也將明英宗時期判定為明朝衰落的開始。

點選載入圖片

英宗皇帝的時代 京師第一次遭到蒙古人的圍攻

但這樣的定位,還是顯得不太公平。因為明英宗接手的帝國,是在朱棣諸多政策肆虐後稍稍恢復生氣的“廢墟”。他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永樂皇帝之嫌,卻已經無法獲得永樂皇帝所能撮取的資源。當朱棣一面用畸形的制度來破壞各地方經濟,一面將眾多資源都耗費在大工程和大規模對外擴張時。明朝的衰落就已經無法避免。

永樂盛世完全是以透支未來為代價的

所以,真的要給明朝設定一個衰落的起點,永樂時代便難辭其咎。從時間線上來看,朱棣之後還確有數次規模程度不等的復興。但無論採用最保守的儒家收縮政策,還是審時度勢的改良主義,都無法讓明朝再達到朱棣時代的“輝煌”。

因為朱棣營造的“輝煌”,恰恰是提前耗盡了繼任者們所應擁有的財力和民力。當永樂皇帝一手營造的潮水退去,就只能任由後來的皇帝們自己想辦法繼續裸泳了。

上一篇:在腫瘤醫生的眼中, 造成癌症病發的癌細胞非常聰明, 但又非常愚蠢
下一篇:65年過去了, 偷走愛因斯坦大腦還切成240片的人, 他研究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