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一群

科學家

認為所謂的

太陽系

第九大

行星

(並非冥王星,而是一個更大質量的行星)是透過並不具備代表性的資料推測出來的,他們正在挑戰其存在的基礎。然而,那些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個巨大天體的科學家仍在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點選載入圖片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存在一個圍繞太陽運轉,但卻幾乎無法得到太陽光溫暖的遙遠天體,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證實這個觀點。但是直到2016年天文學界才開始認真的對待這個觀點。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教授致力於將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而康斯坦丁•巴特金教授提供了證據,證實六顆外

海王星

天體(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天體)的軌道聚攏在一起,就好像有一個物體在吸引著它們。這兩位教授估計那個物體的質量是地球的5到10倍,由於它極其遙遠導致我們現在才注意到。

點選載入圖片

外海王星天體示意圖

從那以後各種證據開始讓人疑惑不解:一方面,對第九大行星的觀測一無所獲,另一方面,更多的外海王星天體被發現,他們的軌道顯示出被第九顆行星吸引的同樣跡象。

然而,懷疑論者反駁說我們僅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尋找外海王星天體,因此我們發現的那些天體的軌道會很類似,這並不稀奇。我們只能在它們執行到最靠近太陽的位置時才能看見它們,這在一開始就導致了樣本的偏差,更何況對區域的搜尋也不完全。布朗和巴特金教授嘗試在搜尋外海王星天體過程中彌補這種偏差,但並非所有人相信他們成功的做了彌補。

點選載入圖片

因此密歇根大學的博士生凱文•納皮爾和一個多學科團隊檢查了外海王星天體搜尋研究過的一些區域,其中重點考慮的是曾經發現了14顆外海王星天體的三個專案。

在行星科學雜誌上準備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納皮爾和另一位共同作者認為,對於搜尋外海王星天體而言,確定望遠鏡的觀測區域方面有更多可做的事情(並且可以無障礙的觀測到更深遠的範圍),這比研究遙遠的引力影響要可靠得多。這些發現並不能完全排除第九顆行星,我們需要更多數量的外海王星天體來最終證實其是否存在。實際上,我們有一些發現可以用來解釋之前的一些觀點,納皮爾據此認為第九顆行星並不存在,而巴特金並不認為這些發現能夠推翻其觀點。

點選載入圖片

納皮爾告訴科學雜誌,這種星體的聚簇現象是由於我們觀測的位置和時間導致的後果,並不需要一個模型去進行解釋。巴特金則不同意,他認為納皮爾的工作並不能區分星體聚簇和隨機的外海王星分佈情況。

如果納皮爾是對的,第九顆行星也並非解釋這種聚簇現象的唯一理論。一個行星質量的黑洞設想也被提了出來,雖然看上去很令人驚訝,但是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始終無法找到這顆行星。當然,如果聚簇現象並不存在,那麼這個理論也就不必要了。

點選載入圖片

找到足夠數量的外海王星天體來解決這個疑問,這正是建設魯賓天文臺的目的之一,它將在202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其登場。

相關知識

點選載入圖片

最早在18世紀,約翰·米歇爾和皮耶-西蒙·拉普拉斯就考慮過引力場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逸的物體。1916年,卡爾·史瓦西發現了廣義相對論第一個精確解(也就是史瓦西黑洞),然而大衛·芬克爾斯坦在1958年才首次發表它做為一個無法逃脫空間區域的解釋。長期以來,黑洞一直被認為僅僅來自數學上的好奇。在20世紀60年代,理論工作顯示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般預測。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在1967年發現中子星,激發了人們引力坍縮形成的緻密天體可能是天體物理中的實體的興趣。

點選載入圖片

預期恆星質量的黑洞會在恆星的生命週期結束的坍塌時形成。黑洞形成後,它可以經由吸收周邊的物質來繼續生長。透過吸收其它恆星並與其它黑洞合併,可能形成數百萬太陽質量(M)的超大質量黑洞。人們一致認為,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

BY: Stephen Luntz

FY: TelescopeX

上一篇:3D列印A柱已經成熟,大眾汽車將擴大用3D列印生產汽車
下一篇:楊利偉的這篇文章全網刷屏, “過於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