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東西我都裝好了」徵文入圍| 一種性格使然的整理習慣,貫穿人生。

編注:本文是少數派 × tomtoc「東西我都裝好了」徵文活動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想了解如何參與本次徵文,贏取各種豐厚獎品,你可以 點此檢視 活動規則和獎品清單。

20 年我整理了大學宿舍的改造的經驗,投稿了《窮人實用派能否擁有理想桌面?》這篇徵文。當時也想分享關於收納整理的心得,但是限於篇幅和主題沒有加進去,今年的徵文就正好給了這個機會作一個補充。

一種性格使然的整理習慣,細水長流,貫穿人生

我媽總喜歡說我小時候的一件事。兩三歲的時候我在鄉下住,白天鄰居經常來串門,會擺一些從客廳和廚房拿出高高矮矮的椅子凳子給大家坐,天黑大家走了之後屁點大的我就會把這些扛回原位。我媽說我是顧家,生怕家裡的東西被人拿走,但是長大後我發現自己是熱衷於整理,從小到大,無論住在哪家裡其他地方有多亂,我都會把自己的小空間整理的妥當,這大概就是我在胚胎中就被孕育了的精神特徵吧。

加上小時候經常搬家,需要不斷地經歷將家的拆分和重建,我一直喜歡動手自己做一些小手工來佈置我的小房間,讓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納理念。這些開始可能只是從小時候的物品擺放喜好,在後來不斷的實踐中而被強化成了能指導我行動的內容,而最後這些理念也不止於整理物品,還影響到了對情緒和回憶的看法。

我的整理觀

尊重持有的物品

我從小就喜歡收拾自己的房間,把每一件物品都擺放好是一件讓人相當又愉悅感的事情,我也喜歡用舊的東西,如果不是必須要更換我會一直使用下去。而現在的日用品當中就包含了三歲到二十三歲的東西,我對這些物品都會抱有特別的尊重,因為他們不僅是日用品,也承載了某個時期的回憶。

我尊重現在擁有的東西,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歸屬,能夠在自己位置好好工作,我也尊重想要購買的東西,希望自己購買的每一件產品都能讓我感到心動而不是將就。在這種對物品抱有尊重的心態下,使用物品時的心情我會覺得更像是在「借用」,是把一件物品從原來的歸屬地借走,而當一件物品沒有及時放回去,會有內疚的感受,想要快快把東西放回原位。

這種被動情緒讓自己會很讓我主動的去想把東西收拾好,不是為了把讓桌面看起來空無一物,而是為了讓每件物品都有所歸屬。

物有所屬,物歸原位

物有所屬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收納法則,給物品設定固定擺放位置並在使用後及時放回,能讓物品長期處於穩定的位置,不至於讓空間變得太混亂,同時也能夠大大地減少大掃除式空間整理的壓力。

下面兩張圖是宿舍 19 年和 21 年的桌面,之前有網友在徵文中評論說桌面佈局沒什麼變化,其實我的桌面長時間都是一個樣,因為只要保持物有所屬物有所歸的習慣,桌面整體的秩序就能夠一直保持。這樣一來平時也不需要做大整理,只要在打掃衛生的時候檢視下哪些東西需要清理的,然後根據情況整理物品。

保持物有所屬,物歸原位的習慣一大好處是能讓自己更清醒的知道自己的需求。當我們自己對居住空間有明確的感知,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時。如果在商場看到很有吸引力的產品,如果我能明確的感知到自己是否擁有了同類物品以及我對這個物品的感受,這會讓我在選擇的時候會更加的理性,減少衝動消費的頻率。

另一點好處是不會找不到東西。世界未解之謎之一:東西上一秒還在用,下一秒就找不到。如果養成物有所屬,物歸原位的習慣,明確的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相信你再也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我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當對空間和物品保持足夠的感知,還要能區分哪些東西是自己看重的,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按照自己的物品的屬性,我把自己的物品簡單分為珍視的、喜歡的、無感的三類。這樣分類後,我會對一件物品有先有心理預期,如一件無感的東西被弄丟了,我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為我的再心裡就是認為這類東西丟掉了也問題不大,而如果不分類,覺得所有東西都挺重要的,這時弄丟了一件東西后的情緒可能就不會一樣的穩定。

無感的東西,打掃衛生的時候清理

無感

的通常是一些雜物,即使損壞丟失了也沒關係,比如活動的贈品和沒什麼用處的小物件。通常我會半個多月打掃一次衛生,打掃的過程其實相當於是重新檢視了一遍自己的物品,給所有的東西根據型別重新掃描,定位是物品每件物品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如果翻出來不怎麼需要的「無感的東西」,我就會把他們丟掉,從而讓物品的總量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上。

喜歡的東西,要再三考慮後替換

喜歡

的東西通常是一些覺得不錯的、常用的、紀念意義不大的日用品,是如果因為壞了或者功能無法滿足需求了需要替換,經過考慮後會願意更換的。這類東西如果不是非不得已,我一般不會換新,如果需要換新,那我也會認真的挑選替代品,讓下一件物品能一樣繼承前輩的工作。比如現在背的書包款式我很喜歡,早就磨損的很嚴重了,不得不換新的,但是因為沒找到喜歡的款式,我還是一直在用舊的揹包。

珍視的東西

珍視

的東西通常是紀念意義比較大的物品,比如小時候的飯勺、初中開始用水杯、同學送的揹包掛件等。這些東西如果還在使用,平時使用的時候就會格外注意,避免不小心弄壞或丟失;如果沒有用了,我會放到專門的收納袋裡放好,留作紀念。

有增有減

讓空間變得雜亂的主要就是一些新增的或是被遺忘的物品,在一個生活了比較久的、佈局相對穩定的空間裡,物品的數量基本上能穩定在一個讓空間保持在相對整潔水平的範圍,這個數量範圍根據每個人的收納習慣和空間大小都有所不同。所以當在空間新增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就會清理掉一些東西,讓空間物品總量日常能夠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

物品的增減發生的頻率並不會太高,通常是因為買了新的東西,

只要日常保持有增有減的習慣,空間內的東西就不至於會越來越多,當我們要進行大整理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工作量太大而被勸退。

而這裡的物品增減都需也要根據具之前提到的方法來選擇,增加的物品是要自己心動的、願意長期使用的,減少的物品是沒什麼用的、自己無感的。

有增就有減這個理念來自於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住在幾平米大,除了書桌和床外就只有落腳地兒的房間裡的經歷。小房間裡的物品已經是飽和的狀態,新增一件東西,要麼是挪走一件物品來騰出空間,要麼就是堆起來塞進去,每一件物品的加入都需要比較慎重的考慮如何才能合理的放好。久而久之,即使後來住到了更大的房間,我也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併成了我日常收納的法則之一。

自己設計製作收納用品

如果有能力,很推薦嘗試自己設計製作收納用品。根據物品尺寸、使用習慣、使用場景來設計的收納用品,雖然自己做的東西往往沒有工業品那麼好看,但是用起來更加順手且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並且在設計製作的過程裡,能夠更清楚地讓自己意識到對物品和收納的需求,在購買收納用品的時候也會因更加明確自己的需求作出更好的選擇。

比如宿舍桌面用金絲肉鬆餅包裝做的雜物櫃,每一層的層高和擺放的位置都是根據用處和使用習慣設計的。當時做的時候我還畫了圖紙,設計每部分的功能和擺放位置,第一層是剛好紙巾寬度大小,上面貼了一塊隔板,防止抽紙的時候紙巾會掉下來,第二層比較低,下面兩層比較高,因為下面兩層用的頻率更高,用來放更常用的物品。盒子的位置也是設計過的,既不會影響裡面檯燈的使用,也不會影響外側kindle的拿放。

對資訊和人際關係的整理

思考整理這件事有趣的點在於,思考的成果不僅會影響空間收納,還會輻射到資訊、人際關係、情緒等生活的各方各面。

整理資訊源

平時資訊主要有四個來源:B 站、公眾號、媒體網站、newsletter。他們也可以按照珍視的、喜歡的、無感的三類來分。

無感的是因為某篇文章或者影片點了關注,但其實之後就很少看的。這類內容通常是在時間線上刷看到,如果時間線上出現了比較多這類內容,時間允許的話我會把所有的關注都整理一遍,儘量保留自己感興趣的。

喜歡的是內容有吸引力的,但是沒有時間就不會看的。這類內容一般是在工作之於刷到,有空的話就會刷一刷看個大概,中間如果遇到了很好的內容會先點收藏,然後在每天固定的閱讀時間檢視。

珍視的是對自己有啟發的,會特地抽空看的。這類內容是對世界保持好奇心的養料,我基本上都會用 RSS 閱讀器訂閱,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公眾號則整理到了微信讀書上,有需要的再做筆記整理到筆記軟體中。

而在平時訂閱賬號的時候,也會保持著有增有減的習慣,由於訂閱賬號要比買東西頻繁得多,我通常會在出現有「最近新訂閱的有點多了」這種感覺出現後再進行整理,然後把一些沒有慾望繼續關注的內容取消訂閱,讓訂閱數保持在一個和自己精力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整理人際網路

珍視的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維護,能共同承擔情感中的責任的人。喜歡的是那些聊得來能相處的,日常中會願意經常見面,但還不願意主動承擔情感中的責任的朋友。無感的是那些因為工作或者日常活動有過一面之交,很難會再聯絡的人,這類不需要去刻意的維護,通常我會在定期清理微信好友的時候把這部分人刪除。

用晨間日記整理情緒

表達自己的憤怒,認識自己的痛苦,而不再是將所有的情緒都裝進盒子,鎖上鎖鏈,沉進大海。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情緒粒度」,指的事一個人區分並識別自己具體感受的能力。情緒粒度低的人難以辨認不同的情緒,也無法很好的處理這些情緒,不知道如何在不同的情緒下做出反應。而由於我在家庭暴力的陰影成長,大腦形成了一種保護機制,只保留最平靜的狀態,其他的情緒則全部被壓制。所以當自己遇到困難時,我不知道如何處理情緒,如何向朋友求助;當朋友分享喜悅時,我不知道如何迴應;當家人遇到苦難時,我不知道如何去反應。

今年一月我開始寫晨間日記,去記錄每天對人事物的感受,到現在已經持續了五個月。我把收集的感受像整理物品一樣,將一系列感受整理出來分類,對應相應的情緒型別,將其收納其中,透過這種方式去感知自己的興奮、驚訝、沮喪、痛苦、憤怒……。

而到現在,透過收集整理自己的情緒,我對情緒的感知有了不少的進步。逐漸開始能夠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悅,能夠表達自己的憤怒,認識自己的痛苦,而不再是將所有的情緒都裝進盒子,鎖上鎖鏈,沉進大海。

整理回憶是為了更好的再見

這種整理對我來說不是為了懷念,而是為了讓過去的回憶更好的與自己相見。

有些朋友會覺得我是一個很戀舊的人,因為我喜歡將舊的東西一直帶在身邊,比如揹包上的幾個小掛飾,是從初中到大學以來對我比較有意義的幾件東西。其實我倒覺得自己不是戀舊,把舊的東西帶在身邊對我來說更像是是一種特殊的整理回憶的方式。

我很少拍紀念照,但是我會留下某一段時間具體的一些東西,比如朋友送的禮物,一次出行中拾到的一塊好看的石頭或是蟲子脫下來殼。具體的物體既能夠起到像照片一樣喚起當時的回憶的作用,又能夠聯絡到當時具體的場景,這像是把過去的時間和感受都壓縮在了一件小東西上,相比於照片,我覺得這些具體的東西能夠感知到的資訊要更加豐富和立體。而這些物品我會整理收藏好,這樣當我拿起某一件物品的時候,透過觸感就能夠喚起當時的回憶。

除此之外,寫宿舍改造和種菜經驗對我來說亦是一種對過去時間整理。寫總結就像拍紀念照一樣,在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凝結在一張影象當中。而總結,是對過去一段經歷或是經驗的整理,透過這種方式去感知過去的付出和收穫,在某一個時刻劃下句號,然後再帶著過去的經驗開始走向下一段路程。而這種整理對我來說不是為了懷念,是為了讓過去的回憶更好的與自己相見,在未來的時間能夠帶著這些記憶讓對自我的認知更加的豐富和立體。

後記

本文的內容亦是一種對過去關於收納的想法的整理,不過這些想法目前還尚未成熟,需要更多時間的積累發展,但也算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希望下一次書寫的時候,能夠帶著這篇的想法做一次更成熟全面的梳理。

上一篇:【燒友評測】68鍵黑爵k650鍵盤,出差出行的時候小鍵盤也很方便!
下一篇:618買什麼真無線耳機很難嗎?這幾款我覺得比較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