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 天問一號 著陸後將如何巡視火星? 專家: 太空行

筆者 東邪

去年夏天,我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啟動發射活動,天問一號探測器於7月23日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幫助下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後,天問一號“一心”向前飛行,經過多次軌道修正後,越來越靠近火星。最終在2021年2月10日進入火星軌道,並在5月15日成功地在烏托邦平原著陸。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後,它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隨即準備出艙開始巡視,後面不出意外的話它也能夠順利進行巡視,這標誌是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基本成功了。天問一號成功登陸後舉國歡慶,許多人在新聞媒體、社交媒體上發表祝賀、表達喜悅之情,但有些評論區裡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這些聲音指出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的技術並非自主研發的,而是站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肩膀上。

奇怪的是,類似這樣的聲音不止一個兩個,有的人認為“這並不全是咱們自己的技術”,有的人甚至認為“我國抄襲了漂亮國的技術”。這些聲音雖然聽起來刺耳,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是國人對國際航天史和中國航天史的認知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一小部分國人的不自信。那麼他們到底是在闡述事實,還是在捏造說法呢?

美國和蘇聯早期的航天人才和技術是如何積累起來的?

要想判斷網路上一些言論的真實性,我們還需要自己去了解國際航天和中國航天的發展史,正所謂“讀史可以知興衰”。只有瞭解了人類火箭的起源、美國和蘇聯的航天發展、中國的航天發展,我們才會明白,實際上美國並非一直都是世界航天的“第一人”,美國和蘇聯都不是“白手起家”的,中國也並沒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講的第一個航天曆史發展階段是二戰末期,由於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宣佈加入戰局,這時候同盟國已經有蘇聯、美國、英國這些“大佬”了,但戰事還是不明瞭,因為德國的軍事實力實在太強了。二戰之後,有不少軍事專家專門研究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武器和技術,結果發現很多研發都超出了其他國家的水平,這一點從1944年的一次轟炸活動中得以體現。

1944年,德國發起瘋狂反擊,他們向英國發射上千枚導彈。據瞭解,這些導彈在試驗階段就已經飛入太空,這種導彈發射能力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還未具備的,被打擊的英國自然也沒有能力防禦這種導彈的轟擊。幸運的是德國的導彈精度比較差,上千枚導彈最終也只讓英國付出了死亡2000人的代價。

當時德國人用的是什麼導彈呢?史料記載,這種導彈正是V2火箭遠端導彈,它的出現引起了美國和蘇聯的高度關注。二戰結束後,美國專門組織了專家團隊前往美國執行秘密任務,這些任務就包括搶奪核心技術、材料和人才,目的是研發航天火箭。美國在“搜刮”活動中收穫頗豐,他們還獲得了V2火箭總負責人多恩伯格和總設計師馮·布勞恩這樣的火箭“巨匠”,為美國後面的航天發展奠定了基礎。

蘇聯那邊也沒有空閒著,他們同樣覬覦V2火箭很久了,二戰結束後便立即派出專家組前往德國,雖然蘇聯人落後美國人一步,但最後還是收穫了不少,包括火箭專家科羅廖夫以及V2火箭實體。在這些收穫上,蘇聯開始發展自己的航天事業。如果美國和蘇聯沒有搶走德國的航天人才和技術,估計後面的航天發展也不會那麼迅速。

因為航天發射的核心就是發射火箭,V2火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水平的火箭,美國和蘇聯對它進行復刻或進行修改,各自都獲得了成功。由此看來,美國和蘇聯的航天事業也並不是“白手起家”,如果硬是要說中國航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那麼美國和蘇聯的航天就是站在巨人的頭頂上發展起來的。

第一個登陸火星的國家真的是美國嗎?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快發起了“冷戰”,目的是封鎖像蘇聯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作為當時的社會主義老大哥,很快集結了多個小國一起成立了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進行較量。在航天方面,由於美國和蘇聯都獲得了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資源,因此這兩個大國搞起了太空競賽。

多年之後,我們回顧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印象中貌似美國勝利的次數多一點,例如美國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美國率先探索火星等。蘇聯解體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地位躍居第一,根本無法動搖,這加深了其他國家對美國航天史的既定印象。但只要翻閱上世紀中期以來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美國也不是贏得了所有的競賽,蘇聯反而多次領先。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兩年後順利將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這兩項成就都足以讓當時的美國望其項背。之後蘇聯更是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二號”,建造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這些成就都是搶在美國前面完成的,美國也是在蘇聯這些成就的壓力下迅速發展航天,因此在冷戰中美國並非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實際上,第一個成功讓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也是蘇聯,而不是美國。美國在60年代末期成功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后,在太空競賽上取得領先,然而蘇聯並沒有認輸,也沒有跟著美國搞載人登月,而是將目標轉向了火星,於是美蘇的太空競賽逐漸向火星轉移。1971年,蘇聯連續發射3個火星探測器,其中火星1號失敗了,但火星2號和火星3號都成功抵達火星。

其中火星3號最為成功,它雖然只在火星表面待了十幾分鍾,但已經探測到了火星的一些基礎資訊。更讓人驚訝的是,蘇聯連續發射3臺火星探測器,這種壯舉在人類航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美國是如何封鎖中國的航天發展?

說完美國和蘇聯的航天發展史,這時候大家應該清楚一點,這兩個國家的航天技術也並非完全白手起家。蘇聯解體後,美國在航天領域一家獨大,中國在航天領域有起色後,美國試圖封鎖中國的航天發展。2011年4月,美國國會透過“沃爾夫條款”,該條款明確規定禁止中美航天局之間的任何合作,之後該條款經過兩次修改,每一次修改變得更加嚴苛。

在沃爾夫條款之下,美國宇航局無法和中國航天局進行合作交流,我國的記者曾經想要採訪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只因飛機上搭載了由我國院士丁肇中和其他學者研發的阿爾法磁譜儀,但遭到了美方的拒絕。實際上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因此我國的航天專家和工程師才下定決心走出自己的道路,不依靠別人。

如果說我國的航天發展完全靠自己發展起來,你可能會不相信,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一窮二白”的問題不是短期就得到了解決。事實上我國確實依靠錢學森、鄧稼先這些有留學經歷的人才,但他們回國之後完全靠自己的本事造出火箭和衛星,在研發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外國技術參與。如今中國的航天也是如此,我們一直都保持自主研發的狀態。

國際上有哪個國家願意分享核心技術?

回顧世界發展史,技術的發展會帶動社會的革新,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擁有更多話語權、主動權,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生存優勢,因此實際上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分享自主研發的技術,過去的美國和蘇聯是如此,現在的美國也是如此。

因此探月工程和天問一號專案的成功並不能說是我國借鑑美國的技術和經驗,更不能說是抄襲了他們的技術,因為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當然,我們在網路上遇到這樣的言論時,先別急著開槓,讓他們先去了解歷史後再發言。

有一部分人受到這類偏頗言論的影響,當其他人因為天問一號的成功而歡呼雀躍時,他們卻不以為然,這表現出了他們骨子裡的不自信。過去一兩百年裡,中國人不自信是有理由的,畢竟國運衰落,國力下降,但如今中國人的不自信是沒理由的,我們的國家走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自主研發科技,而且還取得了許多領先全球水平的成就,為什麼我們要不自信呢?

上一篇:世界上最大的魚,身長2.5米,地球上已存活一億多年的史前活化石
下一篇:【創投行聚焦】maxhub總裁劉洋:為自己的廣告打x,我們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