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西伯利亞發現巨大爆炸洞,科學家發現了吸水漩渦背後的真相揭秘

筆者 東邪

自然界偶爾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讓人類百思不得其解,例如西班牙海域上曾經出現過“吸水漩渦”,該漩渦每天都在吞噬海水,但一直以來

科學家

都無法確定它吸水的原因是什麼。但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現象經過科學家的深入探究後,其背後的原因最終被揭開了,例如去年在西伯利亞北部地區發現的一個巨大爆炸洞口。

點選載入圖片

說到西伯利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涼、寒冷。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途徑,西伯利亞不少地區已經出現凍土融化現象,凍土融化之後地面往往會冒出綠色生命。而去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北部的亞馬爾半島發現了一個半徑至少有30米的巨坑,經研究後它的形成可能也是凍土融化導致的。那麼該洞口具體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呢?

西伯利亞出現的巨大爆炸口是怎麼回事?

根據科學家的介紹,這個巨坑位於亞馬爾半島的永久凍土帶,從去年新聞媒體公佈的圖片來看,該巨坑的內部是一個漏斗狀的圓形爆炸坑,坑的底部完全漆黑一片,因此無法透過肉眼直觀地感受巨坑的深度。後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研究所的科學家瓦西里·博戈耶弗倫斯基到現場勘察後,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提出了巨坑形成的原因。

點選載入圖片

其實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氣候變暖導致亞馬爾半島上的永久凍土帶出現部分融化,而出現巨坑的地區下面當時儲藏著大量的

甲烷

氣體,當凍土融化後,由於地層的壓力減少了,聚集已久的甲烷氣體衝破了底層,一次性發生了巨大的爆炸,把土壤、和殘存的冰塊都炸翻天了,從巨坑周圍的環境來看那裡確實存在許多土堆,像是被炸開的情況。

點選載入圖片

如果巨坑的形成是因為地下甲烷炸開了地表土壤層,那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嗎?這說明亞馬爾半島地下存在豐富的甲烷儲量。然而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研究所的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反而擔憂這種情況在西伯利亞地區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去。要知道,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可怕的溫室氣體。

為什麼甲烷是溫室氣體?

大多數人認為溫室氣體只有二氧化碳,其實不然,溫室氣體只是一個總稱,它還包括多種氣體,例如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甚至水汽也是溫室氣體。那麼該如何定義溫室氣體呢?這些氣體通常聚集在大氣層中,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層照射在地面上,地面會反射長波輻射,如果有氣體能夠吸收這些長波輻射,然後再重新向地面發射這些輻射,這些氣體就是溫室氣體。

點選載入圖片

這麼說可能有點繞,可以這麼去理解,溫室氣體的存在讓大氣層形成了一層類似溫室大棚的保護結構,讓大氣層之下的熱量大部分都保留住,隨著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溫室效應也就越明顯。根據研究發現,二氧化碳具有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的原因是工業化以後人類大量開採和使用化石能源。

而有研究指出,甲烷是一種吸收長波輻射比二氧化碳還要強的溫室氣體。許多人家中使用的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應該對它也不陌生,但許多人只知道甲烷是一種燃料,它透過燃燒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但不知道其實甲烷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科學研究表明,甲烷吸收紅外線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6倍。

點選載入圖片

同等單位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對比,前者對溫室效應的貢獻要高出22倍左右。目前地球大氣層中甲烷佔到了溫室氣體總量的15%左右,而且出現逐年增加的跡象。甲烷在地面上的來源有很多,例如在缺氧環境中甲烷細菌透過生化反應生成甲烷,或者生物體腐敗產生甲烷,此外,牛羊等牲畜的消化系統透過發酵過程也會產生甲烷氣體。

這次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巨坑中發現大量甲烷,這些甲烷很可能是地下微生物的生化反應或者動植物的遺體腐敗後產生的。此外,早期的研究表明,北極地區也存在儲量可觀的甲烷,但不少科學家認為北極地區的甲烷在現在的氣候環境下很可能變成了“不定時炸彈”。

凍土融化會造成什麼影響?

為什麼說北極的甲烷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呢?因為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和冰蓋發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地下的甲烷逃逸到大氣中去。這種現象已經在北極以外多個地區出現了,上面提到的亞馬爾島上的天然巨坑就是其中一起案例。甲烷的釋放不僅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還可能增加發生森林火災的機率。

點選載入圖片

凍土融化除了會導致被封存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之外,還可能釋放史前病毒。根據地球氣候的演化史,地球在冰期和溫室效應之間不斷交替,因此如今被冰封的地區在過去的環境條件並沒有這麼苛刻,因此不少生物曾經生活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北極圈內的冰層上。而病毒是一種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生物,有細胞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可能出現病毒。

這意味著永久凍土和冰蓋中可能存在史前病毒,其中永久凍土存在史前病毒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因為土壤是一切微生物滋生的溫床。實際上科學家在發現南北極冰川出現大量融化時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也分別在南極和北極海域的海水中檢測到未知病毒的存在,這說明科學家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點選載入圖片

凍土融化會讓土壤裡一些休眠的生命獲得復甦的機會,但同時也剝奪了原本生存在凍土之上的生物的生存機會。這些生物為了適應冰原的環境,不得不主動進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他們的食性、行為習慣都與冰原息息相關。一旦冰原融化後,它們的棲息地很容易被破壞,導致它們之中有些物種無法適應這樣的改變而被推向滅絕的深淵。

西伯利亞爆炸口的出現向人類傳達什麼資訊?

根據亞馬爾半島的居民反映,這不是該島嶼第一次出現天然坑口了,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多個坑口。那一年夏天亞馬爾半島的溫度提升到了史上最高的水平,讓不少島民感到震驚。不過令他們更震驚的是,冰凍上千年的永久凍土消失了,還出現了一些坑口。而去年發現的巨坑是亞馬爾島上目前最大的一個,後續的探測結果顯示它的深度達到50米。

點選載入圖片

氣候專家表示,這些巨坑的出現在向人類傳遞一種訊號,溫室效應已經進入了惡性迴圈的地步了。所謂的惡性迴圈指的是,起初的溫室效應還不那麼明顯,但仍然導致凍土融化,甲烷被釋放到大氣中。甲烷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效應,導致高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進一步升高,然後又加快凍土的融化。凍土融化得越多,被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氣體就越多。

點選載入圖片

去年2月份,NASA科學家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了研究報告,該報告稱他們在過去兩年裡動用飛機對北極地區地面的甲烷熱點進行偵探,經過超過400次飛機的探測,最終在北極發現了大約200萬個甲烷熱點。如果將這些甲烷熱點放在一幅圖上進行成像,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北極地區應該會被密密麻麻的點給覆蓋住。

以上的研究和發現都在向人類傳遞一種訊號,如今的北極氣候已經不同以往,但這種差異並不是好事,反而很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正在進入新氣候模式

同樣在去年,九月份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公開一份對北極氣候的研究報告,科學家在報告中稱北極的氣候已經處於過渡時期,未來可能進入新氣候模式。那麼什麼是新氣候模式呢?對此科學家解釋道,這種氣候模式不同於北極地區以往的氣候,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人類已經不能用現有的理論對北極氣候進行預測了,換而言之北極氣候的演變有點不按章法了。

點選載入圖片

在研究中,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收集了過去二十年裡北極氣候的相關資料,並將這些資料用於計算機建模。透過建模他們發現,現在的北極氣候已經偏離了原來的預測趨勢,一旦這種偏離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那麼北極的新氣候模式就會形成,屆時人類又要花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去重新研究北極氣候。

點選載入圖片

北極氣候只是地球上氣候變化的一個區域,但僅透過對它的研究已經足以窺見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情況。人類未來是否能夠戰勝氣候變化,就要看是否能應對好北極氣候的變化了。

上一篇:太陽帆飛船,人類的夢想,太陽帆飛船,這是一個傳說中的飛船!
下一篇:中俄聯合研製的新型寬體遠端飛機cr929在t-128號風洞進行風洞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