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有車一族】汽車內飾全屏化,究竟是未來?還是行業的政治正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前幾年開始,

汽車的車載螢幕開始越做越大。

從原來的幾英寸做到了現在的十幾英寸,並且隨著智慧化的推進,

全屏化內飾

(零物理按鍵)更是成為了當今的主流。

不過全屏化雖然成為了行業的發展主流,但是這個設計方向卻一直爭議不斷。現在,我們就簡單的探討下,

內飾的全屏化,究竟是未來?還是隻是行業的“政治正確”?

其實車載螢幕很早就出現在了汽車上(首款車型為1987款的豐田皇冠),只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螢幕和按鍵共存的狀態。

螢幕將人們需要的資訊顯示出來,如導航資訊、車輛資訊、娛樂資訊等,方便人們閱讀,按鍵在人們操作時提供充足的物理反饋(如按壓的回彈感),方便了人們在駕駛時的盲操作。

彼時的螢幕雖然也是越變越大,

但仍只是內飾設計中的一部分

,給車輛增添了一種高階感和科技感。

現在小編都還記得,小時候坐過一臺CRV,當時看著車上的液晶屏,就覺得這車真高階。

個人覺得賓士的雙連屏設計是此類設計的巔峰

但隨著

特斯拉

的成功,其極具可玩性的

中控大屏

,不僅成為了人們熱聊的話題,更是成為了智慧化的代表。看到這,各車企就開始腦洞了:消費者既然喜歡有可玩性的大屏,那不妨去掉按鍵,給消費者

全面屏內飾

,讓消費者能一次玩個夠。

於是各個車企都開始走上瘋狂堆螢幕的不歸路。

在各車企將內飾全面螢幕化以後,人們不用再面對密密麻麻的按鍵。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螢幕進行自定義。

透過不同的組合方式,讓“固定”的中控變得“靈活”。

並隨著螢幕的變大,和ai演算法的進步,中控螢幕不僅能支援越來越多的功能,而且還能將他們同時顯示出來,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拓展性得到進一步提高(例如EQS的零層級設計,透過智慧推薦省去了人為尋找功能的步驟)。可以說,內飾全屏化,讓汽車的

網聯化、智慧化

在車內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輸出空間。

但對於大眾而言,全屏設計真的就是他們需要的嗎?

不一定。畢竟在螢幕越來越多的今天,人們對大螢幕的新鮮感正在逐漸消退,對內飾的認知也在逐漸恢復理性。

此前,許多車企藉著“極簡設計”的名頭,認為內飾設計只需要放一塊螢幕就足夠了,忽略了內飾的層次設計,導致許多車輛的內飾連基本的和諧美都做不到。

這樣的內飾,不僅沒能讓其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還丟掉了自己長期積累的家族設計,可以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對於這種情況,就有不少人提出疑惑,

全屏化之下,汽車內飾還有前景嗎?

肯定是有的。因為螢幕的數量和大小,與內飾設計並不是衝突的,只是需要設計師花費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內飾如何佈局,以及UI螢幕介面如何設計等,如保時捷就以經典設計為底,去鋪設螢幕,既有傳承,也

是創新。

但很可惜,更多的車企彷彿都在“極簡設計”中迷失了自己。

除了內飾設計問題外,全屏化也帶來了不少的安全隱患。

就像特斯拉Model 3,把所有功能集中到中控屏裡,但其車機一旦在使用過程中出現

宕機、黑屏

,那你就無法看到車輛的

所有

資訊(包括車速、擋位等)。

這時就算能啟動車輛,你敢開嗎?

並且由於是一整塊的液晶屏,不同功能沒有按鍵上的形狀區別,

你難以在第一時間看清哪一個是你想操作的按鍵,

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物理反饋(震動反饋的效果較物理按鍵差距太大),就導致駕駛員在駕駛時

難以實現盲操作

,增加了行駛的風險。

綜合上述資訊看,全

屏化內飾既帶來了便捷,但也同樣帶來了一些不便和危害,

那繼續發展全屏化內飾還有意義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隨著智慧駕駛研究的逐漸深入和普及,駕駛員的身份最終會轉向乘客,

車載語音控制也會越來越智慧好用

,那時人們在車上就需要更多的娛樂休閒裝備,而全屏化的內飾正好能滿足這一需要。

但對現階段而言,智慧駕駛還處在試驗階段,人們還是需要自己駕駛,車載語音控制也並不完善,

此時全屏化就顯得有一些不妥。

保留部分實體按鍵,如空調、音量、警示燈等,將大螢幕(可以保留現在全屏化的尺寸)與少數按鍵結合,可能才是一段時間內最優的內飾設計方案。

所以現階段全屏化內飾可能只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它同樣也代表著未來。

上一篇:全球智慧手機銷量暴增,oppo成績不敵o系品牌,但這是oppo的一場硬仗!
下一篇:吉利全新電動品牌將在下半年上市,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觀念存在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