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b站新宣傳片《後浪》播放量第一,做作還是沒資格被吐槽?

撰文/

楊皓然

編輯/

陳鄧新

在去年五四青年節的時候,B站釋出了宣傳片《後浪》,本想好好展示一下包容、多元的價值取向,結果卻因為“不接地氣”翻了車。

今年五四青年節, B站顯然是準備一雪前恥,再次推出了一部宣傳短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而這部新宣傳片的表現也的確沒讓B站失望,在頂著《後浪》的“Debuff”(減益效果)的情況下迅速衝到了全站播放量第一的位置。

不過,即便如此,網路上仍不乏吐槽之聲,認為該新宣傳片“做作”、“根本不是初中生能想到的”、“沒有資格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在當下,“雞湯文”似乎在年輕人那裡不吃香了。

“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冒犯了誰?

5月3日下午,23歲的Kuma從久違的懶覺中醒來,看到了影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和《後浪》不同,這一次的宣傳影片沒有名人出鏡,沒有不接地氣的鏡頭,只是讓兩位初中生出鏡,訴說全國955位初中生對於自己不想成為怎樣的人的觀點和看法。整部宣傳片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

不過,以Kuma自己的話來講,這部新宣傳片並沒有從他這裡“賺得多少好感”。

“這部片子,雖然自稱觀點全部是從初中生手裡徵集來的,但卻有違和感。”Kuma指出,片子中的觀點,指向了當下網際網路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很難想象十三十四歲、大部分時間處在學校生活中的初中孩子會將主要精力用於關注這些領域的內容。

圖片來源:《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其他社交平臺上對於這部新宣傳片的吐槽也與Kuma的觀點相近,對於影片表達的與初中生身份略顯違和的觀點。

事實上,那些作為被批評物件的網民並沒有全都按照 “劇本”構想的那樣進行著。

其中原因也相當明瞭:城市化程序推進,年輕人察覺到消費主義的陷阱,不願意成為帶刺的人,但也保有自己的驕傲和信條。

從“網抑雲”到“喪系愛豆”,正在被消費的“感傷”

用於反抗職場內卷、快節奏社會生活的“喪文化”,難免被消費主義惦記。

事實上,國內網民的老朋友網易就深諳此道。

旗下產品網易雲音樂就一直因為評論區被失戀、高考、考研失敗等負能量評論佔據,因而被使用者戲稱“網抑雲”。

網友們對此吐槽雖吐槽,但還是前仆後繼地下載網易雲音樂,想要一睹“網抑雲”的奇觀。

就這樣,雖然使用者量和版權資源遠不及QQ音樂和酷狗音樂,但憑藉“網抑雲”營銷異軍突起的網易雲音樂,使用者留存率相當高。

網易雲的諧音梗

而除了“網抑雲”,網易還曾和餓了麼聯手推出過為期四天的“喪茶”快閃店,盛況空前,被上百家媒體及自媒體報道,總體曝光量超過億次,活動期間,餓了麼新使用者激增20%。喪茶被業內認為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創意營銷案例,而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網易與餓了麼的專業團隊保障了方案的順利開展外,戳中15歲到35歲的年輕人痛點的“喪文化”毫無疑問是關鍵因素。

一方面,就像前文所提及的那樣,“喪文化”的出現,有其依託的現實基礎,是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產物。因此,“喪文化”很容易便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另一方面,年輕人是精力最旺盛的群體,他們喜歡“叛逆”——打破常規,挑戰權威,公開自己的態度。那些唯心主義的“雞湯”語錄,已經很難再打動追求獨立思考和豐富情感表達的年輕人的內心了。

不過,當一種文化成為流行,就勢必會有企業覬覦其流量。

先有網易“喪茶”,後有壹點壹客“湊合過蛋糕”、ZAKER“愛無能小酒館”,而僅快閃營銷還不夠,企業又推出了相關的文創產品,再後來,影視文娛也出現了相關的元素,比如李誕和他的脫口秀,甚至連真人秀節目也要插上一腳——比如《創造營2021》就推出了以“不想上班”為標籤的“喪系愛豆”利路修,因為其特立獨行的態度成功走紅網際網路。

圖片來源:《創造營2021》

如此看來,朋克文化的歷史,極有可能在喪文化上再度上演。在其流行後,市場抓住機會,將其變成一種具有商品價值的符號標籤,推出各種“喪”產品,讓“喪”青年為自嘲、感傷付費。

而至於這究竟是件好事,還是件壞事,恐怕就是見仁見智了。

兩元碰撞之下,心理健康類APP正在捕捉年輕人

B站的正能量雞湯,一部分年輕人嗤之以鼻。而“網抑雲”的過度營銷,在招來使用者的同時其實也招致了不少年輕人的反感。

作為一名在校生,莉莉雖然並沒有直面社會的壓力,但學業的重擔和複雜的感情問題還是經常讓她疲憊神傷。為了從這些麻煩事中逃脫,她開始觀看各種影視劇,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她接觸到了一系列影視作品,並進一步瞭解到了喪文化。

《馬男波傑克》

“看這些劇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共鳴,雖然動畫角色的人物設定距離我們現實的小人物很遠,但情緒卻是相近的,大家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那些問題,它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你的原生家庭,這些問題並不是像雞湯文裡寫的那樣,輕輕鬆鬆就能解決的。”莉莉嘆道。

在莉莉看來,不去關注年輕人“喪”的緣由,單純地去批判或是消費年輕人“喪”的情緒,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將年輕人的負面情緒打造成一種娛樂產品,並不會得到尊重。”

對於市場而言,想要洞察年輕人如此細膩的心思,不僅非常困難,還沒有什麼收益。

因此,兩元碰撞才會顯得如此不近人情。不過,在這樣的背景下,也有人看到了年輕人負面情緒衍生出來的可能性,並開啟了一項新的服務產品——即心理健康服務。

事實上,在“喪文化”背後的現實壓力的影響下,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

根據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2018年釋出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資料顯示,國內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城鎮居民佔比73。6%,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佔比16。1%,其中婚姻家庭問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尤為顯著,心理服務市場空間潛力極大。據相關資料估算,目前中國心理健康市場規模約為1800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於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藉助移動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機構開發出線上產品,方便快捷地為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提供諮詢服務。

據媒體報道,自2020年起來,心理健康領域共發生51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10。48億美元,同比增加76%。而這些獲得投資的公司中,則大多經營著心理健康類的線上產品。

這些新興的心理健康服務類產品,其本質更像是一個平臺,入駐的心理諮詢師透過平臺向用戶出售心理諮詢服務。此外,平臺也會提供心理測驗、電臺、電子書等產品,比起線下的心理諮詢中心服務更加多元。

不過,這些心理健康服務類產品目前也存在不少問題。由於缺乏監管,不少網友反映心理健康服務網站或APP上的諮詢師素質參差不齊,心理諮詢質量得不到保障,缺乏持續督導云云。心理服務類產品的未來,在令人期待的同時,也讓人隱隱有不小的顧慮。

這麼看來,年輕人不喜歡“雞湯文”情有可原,遠離消費主義陷阱,才能做回更真實的自我。

上一篇:【育兒】為什麼嬰兒抱起後就不哭了?這些常見的錯誤你有犯過幾個?
下一篇:進化論是什麼?達爾文認為的進化論是演化論,進化論的說法並不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