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俄羅斯是一個不屑一顧而又膽戰心驚的綜合體,為什麼還要去西方呢?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對於德國而言,遠親比近鄰好太多了。

而這個遠親,名叫俄羅斯。

對於大多數歐洲國家而言,俄羅斯是一個不屑一顧而又膽戰心驚的綜合體。

從俄羅斯民族形成的那一刻開始,這些斯拉夫人就有著一個樸素的夢想,那就是“融入西方”。

為了融入西方,俄羅斯不僅透過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的方式繼承東羅馬帝國衣缽,以“第三羅馬”的身份自抬身價,更從彼得大帝開始,全面向西歐學習,甚至彼得大帝本人都冒充水手身體力行地去歐洲打工。

但,俄羅斯融入西方的熾熱之心非但沒有感化西歐,令高冷的西歐屈尊下顧,反而激起了西歐的強烈反感。它們一再表示和俄羅斯這樣的斯拉夫人同在一片屋簷下實在是丟人現眼,所以俄羅斯一次次的跪舔,終歸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無法融入歐洲的情況下,心灰意冷的俄羅斯最終放下了所有的底線,拾起了被西歐踐踏得支離破碎的尊嚴,開始了“打入”歐洲的努力。

尤其是葉卡捷琳娜時代,俄羅斯不僅三次瓜分波蘭,更頻繁參與歐洲事務、大舉擴張俄羅斯領土,成為真正的歐洲霸主。

當時的葉卡捷琳娜有句震驚歐洲的名言:“沒有俄羅斯的同意,歐洲的大炮不能發射任何一發炮彈……如果我能活到200歲,全歐洲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更要命的是,在俄羅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俄羅斯唯我獨尊的“大俄羅斯”主義甚囂塵上,而這種讓其他民族匍匐在俄羅斯腳下的思想必然也會引發歐洲乃至世界的深惡痛絕。

事實上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除了歐洲各國,世界上痛恨俄羅斯的國家加起來可繞地球三圈,因為俄羅斯不僅鄙視其它民族,更在擴張的過程中對周邊國家和民族進行了生吞活剝的侵略,其“噬土成性”的“優良傳統”讓俄羅斯的鄰國即便沒有死無葬身之地,最起碼也是元氣大傷、奄奄一息。

所以,亞歷山大二世的那句“俄羅斯最忠實的盟友,就是陸軍和海軍”,在讓人感覺霸氣側漏的同時,也深刻說明了俄羅斯作為“百年孤兒”在國際社會的眾叛親離。

但俗話說“秦檜還有仨朋友”,雖然理論上在國際社會很孤獨,但現實生活中俄羅斯還是有那麼幾個知心朋友的,尤其在歐洲,比如白羅斯,比如亞美尼亞,比如德國。

相比於這些俄羅斯陰影下的小國,德國的身份顯得尤其扎眼。這不僅是因為德國作為西歐國家,長期就是俄羅斯的眼中釘肉中刺,是你若安好,那還了得的存在;更因為德國和俄羅斯理論上應該不共戴天,因為兩國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得你死我活,時至今日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依然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這意味著德國的國運依然被俄羅斯牢牢扼在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理論上德國早應該和俄羅斯劍拔弩張了,但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非但沒有勢不兩立,反而有諸多共同語言,雙方在很多方面甚至惺惺相惜,比如北溪天然氣管道工程。

那麼,為何德國沒有和俄羅斯成為切骨之仇,反而曖昧不清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蠻夷身份的惺惺相惜

在歐洲“貴族”普遍對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蠻夷”不屑一顧的同時,德國之所以沒有隨波逐流,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德意志民族的前身,即日耳曼,本質上也是蠻夷。

在歐洲文明之母羅馬帝國看來,日耳曼人和我國古代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突厥和蒙古等少數民族沒什麼兩樣,都是嗜血成性的野蠻人。

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分為東西兩個帝國後,西羅馬帝國因匈人驅逐日耳曼人南下,進而最終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所滅。

而日耳曼人,就是今日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祖先。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前身基輔羅斯也從來是羅馬帝國眼中的野蠻人,和匈人本質上沒什麼兩樣。

所以,共同的蠻夷身份,再加上距離不遠,東歐地形平坦便於交流等因素,使兩國天生就有較多的共同語言。

而為了擺脫蠻夷的身份,日耳曼人也和斯拉夫人一樣很努力上進。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帝國在法理上進入“一帝”時期。直到公元800年查理在羅馬被加冕為皇帝,並費盡心思得到東羅馬帝國承認後,羅馬帝國才又在名義上恢復為兩帝制。

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利用拜占庭帝國女帝在位的情況奪得了西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從此有了“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也被後世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相比於俄羅斯的東正教法統,德意志皇帝作為羅馬天主教最高統治者的法統無疑更有影響力,所以德意志成功實現了烏鴉變鳳凰的蛻變。

2、刀光劍影的求同存異

在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後,德意志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而俄羅斯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消滅拜占庭帝國後雖然以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的方式自詡獲得了東正教世界的最高統治權,但沙皇雖然有“皇”,本質上還是名副其實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至少差了一個等級。

在低人一等的情況下,沙俄學習春秋時期楚國“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的搞法,從彼得大帝開始自封為皇帝,並要求歐洲皇室給予俄國平等待遇,尤其是政治聯姻。

在彼時的歐洲,家庭出身是皇室聯姻的首要條件,真正講究門當戶對,高攀或下嫁都相當丟人,所以雙方的公主都非常緊俏。

但神聖羅馬帝國創造性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自161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以來,神聖羅馬帝國逐漸蛻變為包含314個邦國的一盤散沙,王室更是星羅棋佈。

在這樣的情況下,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公主的搖籃,畢竟雖然王國可能很小,但地位不低,典型如葉卡捷琳娜二世。這個神聖羅馬帝國框架下的小邦國,為了錢,和其它邦國一樣,將公主嫁到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

大量公主的嫁入,使俄羅斯皇室中,德意志血統貴族佔有巨大比例,很多俄羅斯貴族只說德語,現在俄語中也有大量的德語詞彙。事實上直到今天,德語仍然在俄羅斯佔有重要地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嫁到俄國後,最終廢黜了同樣有日耳曼系統的彼得三世,最終登基稱帝,將俄羅斯帶上了帝國的巔峰。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沙俄夥同普魯士三次瓜分波蘭,在領土擴張上一拍即合;

拿破崙帝國崛起後,消滅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後沙俄最終擊敗拿破崙並消滅拿破崙帝國,成為德意志乃至整個西歐的救星;

當19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可避免地開始走向統一時,沙俄因波羅的海等地利益,曾支援奧地利維持德意志鬆散的聯邦狀態,但最終仍然未能阻止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不過,緊接著德法俄三國就在甲午戰爭後發起“三國干涉還遼”,其利益取向相當一致。直到威廉二世開啟了咄咄逼人的擴張,才迫使英法與沙俄放下嫌隙,組成協約國同盟;

而即便如此,德國也在深刻影響俄羅斯,比如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的發展。

可以說,自古以來德國和俄羅斯就有些藕斷絲連的聯絡,這讓兩國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

3、相互滲透的各懷鬼胎

第一次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分贓不均後的火併,也是德國為謀求歐洲乃至世界霸權的嘗試。而沙俄也從未放棄過重回歐洲的夢想,所以在西線塹壕戰打得血肉模糊的同時,東線俄德的廝殺也空前慘烈。

為了避免被兩線作戰徹底拖垮,德國開始策動沙俄內部革命,果然十月革命後,蘇俄單方面和德國媾和,德國得以抽身在西線對抗英法。

不過由於美國的加入,德國及同盟國的失敗不可避免。

一戰後的德國,繼續和英法美等國糾纏不清,蘇聯則被全世界孤立。直到希特勒上臺,德國東山再起後,蘇德兩國才再度走到一起。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秘密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秘密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隨後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蘇軍迅速出兵波蘭東部,導致波蘭第四次被瓜分。

只不過,德國發起蘇德結盟本意是吸取兩線作戰進而一敗塗地的教訓,是為了騰出手來橫掃西歐。而在法國等西歐國家陸續投降,英國也奄奄一息的情況下,德國就迅速東去,發起了慘烈空前的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作為二戰期間最慘烈的戰爭,給蘇德兩國造成了上千萬的慘重傷亡,直到今天俄羅斯男女比例依然失衡。

戰爭結束後,德國被撕裂,由於美蘇爭霸格局的到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作為兩大陣營的前沿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對抗,直到1990年才在英法等國的巨大阻力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

德國之所以能重歸一統,戈爾巴喬夫居功至偉,正是因為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遲鈍和麻木,德國最終成功統一。

為了報答當年的“不干涉”之恩,投桃報李的德國在統一後,開始不斷加大對俄羅斯的投資,包括修建北溪天然氣管道,甚至大力發展到加里寧格勒的旅遊,這讓半死不活的俄羅斯有了起死回生的空間。

因為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煙消雲散,所以美國對歐盟的親密感情也一去不復返,代之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於是追隨美國的英國成為瓦解歐盟的最大推手。

但德國作為歐盟的實際領袖,絕不願意看著幾十年苦心孤詣的歐洲一體化成果付諸東流。但問題是德國作為至今還有大量美軍駐紮的國家,根本不是個正常國家,沒有獨立自主的能量,想要維持歐盟並將這個高度一體化的國際組織打造成蘇聯這樣的國家聯盟,德國就必須有所依賴。

而放眼四周,除了時刻想著弄死自己的美國,就是貌合神離的法國和賊心不死的英國,相比之下,只有不遠處的俄羅斯能交朋友。畢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地位一落千丈,對於洶湧的北越和歐盟東擴,俄羅斯難有招架之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西方的炮口一步步推到家門前。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德國聯手,不僅能分化歐美國家的攻勢,還能找到眺望西方的視窗,對於俄羅斯重返歐洲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德國和俄羅斯的曖昧甚至聯手,本質上是一種相互利用的各取所需,而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這種惺惺相惜還將持續較長時間。

上一篇:緬北真的是一個富麗堂皇嗎?看看這些國家對緬甸的態度就知道了
下一篇:盤點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機器人,中國機器人居然跑了兩萬公里,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