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這樣回答孩子,堪稱“人生教科書”

作者:主創團

·

遇見小媛

前幾天,兒子從同學家參加完生日聚會回來,一直悶悶不樂。

問及他不開心的原因,兒子話裡透著羨慕:

“我同學過生日,有三層蛋糕,還有彩色氣球和炫目的舞臺,他爸爸還給他送了一雙限量版球鞋。媽媽,咱家到底有多少錢?”

聽完兒子帶著期待的質問,我告訴他:

“咱家條件還可以,養你一個孩子不成問題。但你想要的東西,需要靠自己爭取,爸媽只是你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兒子聽完後,進行了自我反思。

此後,他不僅沒再和其他同學攀比,還開始把零花錢放進存錢罐。

這種轉變,讓我感到安慰。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就是父母對他們的金錢教育。

想起教育家默克爾說過的一句話: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作為父母,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如果孩子問你“咱家到底有多少錢”,你一定不要選擇逃避或者欺騙。

因為父母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同的態度,也正在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兩種不同的回答

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電視劇《加油!媽媽》裡面的劇情。

全職媽媽秦薇,從孩子進入高檔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在製造一個“家庭富有”的假象。

即使收入有限,她還是會讓女兒去學習鋼琴,為的是和其他家長有共同語言。

為了面子,在接孩子時,她會等所有家長走後,再偷偷坐公交車回家。

表面是“富太太”,實際卻沒車沒房,連孩子上學都要掛靠親戚的戶口。

在這種偽裝之下,女兒也變得敏感而又自卑。為了不讓媽媽失望,她會選擇委屈自己。

當父母用脫離實際的方式“富養”孩子時,孩子並不會感到幸福,只會逐漸失去安全感。

有研究表明:

孩子金錢觀的萌芽期是在6歲以前,形成期是在6~12歲,12~18歲是發展期。

對孩子的金錢教育,是避不開的課題。

我有一個朋友,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

孩子3歲時,她就把家中收入告訴了孩子,並且當面把錢分成幾份:

還貸、家庭開支、教育開支,以及孩子可用來買零食的費用。

起初,孩子並不懂,買冰淇淋時都挑最貴的。

等孩子稍微大些,他就發現:如果選便宜的冰淇淋,同樣的錢可以吃幾次。

所以,朋友的孩子現在不僅知道消費要在預算內,做事也很有主見。

不得不說,成功的教育,不在於你給孩子提供了多優渥的生活,而在於你賦予了孩子怎樣的認知。

之前《奇葩說》中有一個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傅首爾的回答直戳人心:

“我覺得應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費,不要做慾望的奴隸。”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的引導,可以讓孩子的人生變得完整。

“咱家到底有多少錢?”這個問題,不應成為父母避而不談的東西,而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必修課。

因為,父母的不同回答,可能會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圖/攝圖網

孩子的金錢觀裡,藏著他的未來

有人說:

“金錢教育的實質是幸福教育和人格教育。”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僅能提高他的判斷力,還影響著他未來的人生走向。

每一個心繫子女的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但比起花錢,讓孩子知道錢本身的價值更重要。

企業家董明珠的兒子董鼕鼕,便做到了這一點。

有一次,董鼕鼕回家特別晚,被母親問及原因,他回答道:

“我在公交站等1元錢的車,2元錢的有空調,我不坐。”

為了省下1元錢的空調費,他多等了半小時。

這種刻進骨子的節儉,一直伴隨著他成長。

尤其是在畢業後,他也很低調:

選擇自己找工作,拿著5000元的工資,開著10萬元的小車,租房子住。

曾有人問過董明珠:“你給兒子留下了多少家產?”

她自豪地說:“他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兒子不需要我的一分一毫。”

短短一句話,能感受到這位母親的幸福和自豪。

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教授曾說:

“能夠駕馭金錢,就能更好地駕馭人生。”

父母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也是為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當孩子主動談及錢的問題時,父母會有兩種選擇:一是避而不談,二是如實相告。

顯然,比起前者,後者更有利於培養

孩子的

財商。

金錢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接觸到的資訊帶有偏向性,從而讓他們陷入消費主義陷阱或債務危機。

孩子擁有怎樣的金錢觀,就會擁有怎樣的未來。

圖/攝圖網

財商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富爸爸與

窮爸爸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缺乏財商教育,任何投資都可能面臨失敗。”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而財商教育,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金融顧問秦華在財商課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帶兒子坐飛機去旅遊。登機後,兒子在路過頭等艙時,略帶羨慕地問:“媽媽,頭等艙看起來很舒適,機票要多少錢啊?”

她告訴兒子要5000美金,是經濟艙的三四倍。

兒子接著問她是否有這麼多錢,她給了兒子肯定的回答,並且這樣給孩子解釋:

“我不想把錢花在機票上,因為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錢。”

兒子顯然知道媽媽的錢有限,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會認為:

只要父母的收入比自己的花費更多,就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也是孩子會認為“你明明有足夠的錢,卻故意不給我買”的根本原因。

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更加全面、理性地思考選擇呢?

1。 教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

在孩子還不能對一件事做出正確的判斷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比如,在面對零食和繪本時,有的孩子會選擇零食,這很正常。

但父母應該避免用否認的態度駁回孩子“想要”的需求:

“你這樣做不對。”

“你是錯的。

可以進行正確引導,告訴孩子“需要”的必要性,以及“想要”的可能性:

“這是你需要的還是想要的?如果我不能滿足你,會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就是“想要的”,反之亦然。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遠比指責更有用。

2。 要讓孩子懂得賺錢不易

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不一定是源於攀比,也可能是來自父母的默許。

父母的有求必應,會給孩子一種訊號:

我想要的都能得到,所以,掙錢一定很容易。

對於這種錯誤認知,父母應及時糾正,而不是把這種觀念當成一種個性縱容。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如果你想要零花錢,你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換。”

當孩子體會到了金錢的來之不易,也會明白賺錢並不容易。

3。 引導孩子正確管理零用錢

讓孩子自主管錢,比父母挪用孩子的“小金庫”更能讓他們得到成長。

零花錢本質上是屬於孩子的“財產”,父母的干涉,會讓孩子覺得利益被侵犯。

因此,父母只需在尊重孩子基礎上提些建議就行。

比如,孩子被超市的“限量玩具”吸引,要拿自己所有的零花錢購買時,父母可以建議:

“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其他的玩具?不如把剩下的錢存著,以後用來買更有價值的東西?”

父母給出建設性的意見,會讓孩子主動思考,繼而重新審視自己行為,正確地管理零花錢。

圖/攝圖網

曾看到有記者提問一名拿父母積蓄打賞主播的女孩:

“打賞都是要花錢的,你知道嗎?”

女孩無所謂地說:“知道,可我認為花不了多少錢。”

孩子對消費的不以為然,影響著他們的認知與未來。

而父母對於孩子的正確引導,也對孩子的財商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人說,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難,孩子卻越來越“

”。

說得很扎心,卻不是真相。

只要父母教育有方,孩子也一定能夠交出滿意的人生答卷。

釋出於:北京

上一篇:外星人z6手機引數-線上評測
下一篇:智慧化操作的汙水提升泵,與以往控制器操作的汙水提升泵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