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企業家為什麼要多懂一點“解釋的鐵律”

作者:田濤

“實驗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

300年前,“科學的化身”牛頓和哲學家培根,及其同時代一批偉大的科學思想家,為“科學”確立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價值觀:摒棄所有的世界觀,包括宗教的、哲學的、美學的。它只信賴基於資料的、實驗的“經驗性研究”,《知識機器》一書將這種科學價值觀與方法論稱之為“解釋的鐵律”。

邁克爾·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

《知識機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現代科學》

正是這套“剁肉刀”似的粗暴鐵律在科學研究領域所強扭的非理性共識和普遍遵循,推動了近現代科學革命的崛起。《知識機器》是一本與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相媲美的科學哲學鉅著,對於塑造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觀念的現代性會帶來很多啟迪和幫助。本人在此摘錄書中一些精彩觀點,供各位參考。

“科學家是為了毀滅才去創造的,

他們是吞食自己智慧結晶的怪物”

提起科學,很多人都會想到“證偽”二字。科學理論如果沒有被證偽,就永遠只是猜測。科學本質上是一個反證的過程,科學家就是反駁者、揭露者和破壞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家是為了毀滅才去創造的,他們是吞食自己智慧結晶的怪物。這是大屠殺,是對傳說的大規模清洗。

托馬斯·庫恩認為,科學之所以能改變世界的進步,只是因為科學家完全沒有能力質疑學術權威。而按照卡爾·波普爾的說法,科學知識機器是由強烈的批判精神與無情的證偽原則驅動的。在科學過程中,對證據的權衡(這是法庭的任務)很難做到客觀公正,也很難做到特別有條理,而總是會受到個人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然後做出一個既為私利所左右,也受邏輯驅使的決定。

商業利益團體有時會資助獨立的科學研究,希望找到有助於他們獲利的事實。

例如,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或其他汽水生產商資助的研究者發現飲用含糖汽水與肥胖之間沒有關係的可能性是其他研究者的 5 倍;

受菸草公司資助的研究者發現二手菸對健康無害的可能性是其他研究者的 7 倍;

在沒有企業資助的情況下研究新藥療效的工作人員可能會發現藥物在大約 80% 的研究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然而由藥物發明者資助的研究人員會發現藥物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有效的。

看起來似乎有某種東西操縱著科學,它凌駕於冰冷無情的事實之上,而與冰冷無情的金錢如影隨形。

科學過程的結果就這麼一直被其實踐者的目標與利益深刻影響著。

我們應當深刻認識科學本質上的主觀性,與科學思想的客觀性抗衡的除了人的本性以外,還有邏輯規律本身。儘管資訊有限,但還是要做出決定,因此要決策的人只能選擇他們認為最合理的結論。根本不存在客觀準則。

​鐵律統治科學的法門:

實驗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科學爭論中去除主觀性的過程叫作“殺菌”。

鐵律可以規定科學爭論應當殺菌,消除所有的主觀性;然而,科學推理的現實是屬於普通人的故事:偏見、背景,以及包含慾望與恐懼、敵意與忠誠、取悅需求和信仰意志的人心,共同構成了一整個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

神經學家卡哈爾和高爾基在仔細研究同樣的神經組織時,兩個人都只觀察到自己的大腦理論所預測的結果,然後痛斥對方嚴重缺乏客觀性。

鐵律肯定就是一種掩飾,一種偽裝成客觀的科學審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騙術。一個“原始”部落中那些捍衛他們所謂“神的律法”的成員……和一個訴諸“客觀”標準的理性主義者之間幾乎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前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後者則不知道。

鐵律的作用是什麼呢?那就是讓科學家感覺良好,讓資助科學事業的國家感覺良好,讓西方文明對克服了原始的情緒、偏袒與偏見從而獲得去除了人類來源的崇高知識感覺良好。意識形態上,科學爭論只涉及經驗性檢驗的客觀含義。而現實是:科學推理基本上依賴於對經驗性檢驗的主觀解讀。

就鐵律而言,爭論和推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推理是科學家在頭腦中進行的過程,目的是從檢驗結果得出觀點、看法和行動計劃。他們透過這種方式來判斷某個理論是一定錯誤、可能正確,還是不太確定;判斷某個研究專案是過時、愚蠢,還是有風險但很大膽;以及判斷某種療法或者實驗步驟是可靠、徒勞,或者只是未經證實而已。合理性排名對於這個過程至關重要,它會提供科學推理依據的所有輔助假設。正是因為合理性排名本質上是主觀的,所以科學推理本質上也是主觀的。相比之下,受鐵律規範的科學爭論則出現在科學界公開研究成果的正式渠道,也就是科學期刊和會議報告上。只有在這樣的場合,在印出來的白紙黑字和專案演示報告上,才需要客觀性。

只有經驗性檢驗才算數——在整個科學界,很多人以各種形式反覆表達過這種思想。

“實驗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

不管多麼有理有據,不管多麼客觀,都禁止任何形式的不以經驗性檢驗為基礎的說理。鐵律力圖透過經驗性檢驗來解決所有的爭論。

鐵律要透過經驗性檢驗在一對假設之間做出選擇,需要進行實驗或者測量,實驗或測量的結果可以用某個假設(和所屬的理論群)而非另一個假設來解釋。

不管科學家有怎樣的智性偏好、文化偏見或者狹隘的野心,在什麼算是有意義的實驗或觀察的問題上,鐵律為所有科學家提供的建議是相同的。但是,它並沒有裝模作樣地規定根據這樣的檢驗該相信什麼。它只限制了人們做什麼,而沒有限制人們想什麼。

儘管這種程式共識表面上沒什麼雄心,但它恰恰是確保近現代科學取得勝利的因素。

科學鐵律將個人的

希望、憤怒、野心的火焰

都引向一個目標:實驗性證據

鐵律規定的程式共識帶來的第一個好處很簡單直接,就是連續性。

科學爭論與大多數其他形式的爭論不同,它會產生一種有價值的副產品,那就是資料。只要參與者在從事科學研究,他們的爭論就必須透過實驗手段來進行,包括他們對勝利的渴望和想要獨佔鰲頭的決心。鐵律利用了最古老的情感來驅使人們對過程和細節予以特別的關注,從而讓科學成為錯誤觀點最優秀的辨別者和破壞者。

獲得諾貝爾獎的吉耶曼和沙利與他們那些沒能完成這個專案的對手之間的區別在於對勝利的渴望。沒有玩家會浪費時間去思考或者討論規則,他們只需要遵循規則。玩家得以把大量的精力解放出來,用於解決如何在既定規則內發揮出最佳水平的問題。

科學的博弈並不總是在對抗直接的競爭對手。有時候,它更像是一屋子的單人紙牌遊戲玩家,每個人都努力在競爭中超越其他人,以解決大自然帶來的各種問題。但是,只有當所有人都在不變的監管制度下努力時,這場比賽才有意義。

由鐵律造就的程式共識驅動科學知識機器的方式:

第一,共識確保了連續性。如上所述。科學領域不存在決鬥或者離異,也不會出現宗教、政治和哲學領域歷史上發生過的那種對立陣營不再溝通,甚至更糟糕的分裂狀態。即使是最尖酸刻薄的對手也會同意進行下一步工作:再做一次檢驗。

第二,鐵律將希望、憤怒、妒忌、野心、憤恨等人心中燃燒的種種火焰都引向了一個目標:提供經驗性證據。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只要按照科學劇本走下去,他們對彼此複雜的情感就一定會驅使著他們邁向實驗室、野外或者天文臺,進行下一步的實驗或觀測。

第三,遊戲的基本規則,也就是合法的證據處理方式,始終都是固定不變的。這會讓玩家,也就是科學家對他們事業的基礎有一種剋制但堅定的信心,他們可以在這個穩定的知識和道德平臺上,帶著自己在經濟、情感和物質上的所有需求,開創偉大的科學實驗事業。

鐵律要求,在科學爭論中剔除一切主觀性。

這些因果原理不需要透過任何的哲學檢驗,甚至不需要完全被理解—因此,儘管牛頓沒有解釋引力本身的成因,但他認為自己已經用他的引力理論解釋了行星與潮汐的運動。

禁止科學家在科學期刊等正式場合發表觀點時,用解釋力以外的其他標準來評估理論。哲學和宗教論證尤其要被排除在外,無論它們在科學家和全社會看來多麼有說服力。同樣,科學家在提出論點時,也不會考慮個人、文化或者其他的地方性因素。鐵律要求在科學爭論中剔除一切主觀性。

革命後的科學論證對解釋力的理解更加淺顯,而接受或推翻假設和理論的理由範圍則收窄了。儘管這種約束乍一看並不起眼,但事實證明,它們為一種極其有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上層建築。

結語

以斯特雷文斯的視角來看,正式、公開的科學寫作應該只涉及赤裸裸的事實,不受作者的觀點和意圖的影響,這是殺菌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鐵律在改造人類思維時用的是邏輯上的剁肉刀,而不是手術刀。向各位推薦《知識機器》這本書,希望重新認識的科學鐵律,可以成為你我邏輯上的“剁肉刀”。

這又是一次思維的大碰撞。

歡迎大家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感想,你將有機會獲贈這本《知識機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現代科學》。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上一篇:凜冬散盡辭舊歲,暗香浮動迎新春
下一篇:韓國玩家用炸雞來形容《英雄聯盟》DK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