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當孩子說不願意住校時,家長要堅持這一個原則

住校還是不住校,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很多家長覺得,住校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節省孩子的時間,在學校專注學習。

於是,在孩子進入中學之後,開始送孩子去寄宿學校。 當然,也有的家長心疼孩子,害怕孩子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被同學欺負,於是不讓孩子住校。

其實,不管孩子住校還是不住校,關鍵都在於孩子願不願意。 如果孩子的選擇和家長的意願一致,那就是皆大歡喜;可是一旦產生分歧,那就會爆發衝突了。

前段時間,就有不少家長都諮詢過這個問題:

孩子不願意住校,一提就撒潑哭鬧,怎麼辦?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位媽媽也遇到了孩子不願意住校的問題。 她的兒子今年十六歲,讀高一。由於學校離家很遠,所以平時沒辦法每天回家,於是選擇了住校,而住校的這兩個月卻和同一寢室的同學發生了無數矛盾。

她說,“前兩天晚上十一點整,我還接到了兒子的班主任打來的電話,說你家孩子這麼晚了,還沒有歸寢,你趕緊聯絡一下!”

接到電話時,她被嚇得不輕:大晚上的沒回寢室,是不是出什麼事了? 懷著忐忑的心情打通電話後,才知道只是因為他和室友發生了矛盾,不想看到寢室的同學。

她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產生了深深的氣憤:“你為什麼跟寢室所有的同學都搞不好關係?“然後,命令他趕緊回寢室。

結果沒過兩天,班主任又打來電話,說孩子在寢室和同學發生了衝突,馬上到學校把孩子領回去。

聽到這個訊息時,她感到不可置信,一見到孩子,就質問道: “你怎麼回事?你知不知道今天老師差點讓你退學?平時我是怎麼教你的,讓你跟同學好好相處,跟室友多多交流,你就是這樣做的?”

兒子看著她氣急敗壞地樣子,很不服氣,理直氣壯地說:“他們拿我的洗臉帕子擦鞋子!我以後也不要住校了!”

看著孩子不知悔改的樣子,她並沒有相信孩子的說辭,只是嚴厲地告訴他這兩天好好反省,然後趕快回學校上課。

結果,幾天過去了,孩子還是堅決不再住校,並威脅到:“再讓我住校,我就不去上學了!”

當然,並沒有人同意,她還苦口婆心地勸道:

學校太遠了,每天開車送你都要四十分鐘;

晚上回家也會很晚,會休息不好;

有在路上的時間,還不如在學校抓緊時間學習…。。

結果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孩子的叛逆、不服管教,也一度讓她感覺崩潰!

直到無意之間刷到了一條短影片,正是講孩子不願意住校的問題。

於是懷著忐忑的心情私信了老師,並在老師的推薦下學習了自動自發思想的課程。

學習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衝突,並不僅僅是“住校”的問題,而是在跟孩子的交流中,缺少了一個原則:

那就是用愛表達,將愛給到位。

經過兩個星期的學習和實踐,在一天晚上,孩子主動跟她說:我想回學校了!

黃導說:“

找出原因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所以,在告訴各位家長怎麼做之前,我們要先找到孩子說“不住校”的原因,我總結了以下3點。

1、很多住校的孩子都是被逼的

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去寄宿學校,是因為家長工作忙,沒有時間接送孩子或者學校離家遠,不方便走讀。

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不願意也別無選擇。

但孩子從前都是在家裡居住,突然一天到晚都被迫要住在學校,跟那麼多同學朝夕相處,孩子內心肯定是不適應的,難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在學校可以說是老師說什麼孩子就要做什麼,比如: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必須回教室學習、幾點必須關燈睡覺。。。。。

這種嚴格的規則管理,使孩子的住校生活基本上沒有自由,難以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束縛產生逃離的衝動。

所以,剛住校的孩子跟父母說不適應、不想住校都是非常正常的,父母要以平常心對待。

2、對家的依戀感太強,獨立性差

很多父母非常的寵溺孩子,在家裡時會為孩子包辦一切,只讓孩子好好讀書就好,那這樣的孩子走出家門之後,就會對家產生極強的依賴感。

而寄宿學校是培養孩子獨立的地方,當把這些對家依賴非常強的孩子,送進去之後,這些孩子就會特別的不適應,甚至不知道要怎麼去打理自己的生活,怎麼照顧好自己,在這個時候就會非常想家,想念自己的父母。

另一方面,孩子在家裡被寵習慣了,缺乏獨立能力,也沒有獨立生活過,突然被送去寄宿學校,就會有種被拋棄感,覺得父母不管他們了。

那有這樣的心理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學校就開始出現各種叛逆心理,或者性格變化,脾氣甚至變得非常暴躁,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變差。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之前一直都乖巧懂事,但在學校住了一兩個月後性格就變了,不愛跟父母說話,還很暴躁,是不是在學校跟壞孩子學壞了?

所以,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不妨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原因。

3、人際關係差,不會跟同學相處

其實,不少孩子上了中學後,最大的煩惱不是學習問題,而是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只要努力就會有起色,但人際交往能力卻很難改善。

有時候,學生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過分的言行,可還是導致自己和同學的關係緊張。

為什麼中學生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容易出現問題?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所以常常會對各種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和他人的觀點無法達成一致,就有可能會因為年輕氣盛而產生矛盾。

也有的孩子,說話做事的時候,不會考慮那麼多,他們自己對別人不會有太多的要求,但是並不代表別人對某件事也沒有要求,所以就容易導致觀點不合,從而發生矛盾,也可能說話做事欠考慮,而得罪了其他學生。

孩子如果不能在和同學交往的時候,對自己的言行加以注意,確實容易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而學生們如果人際關係不好,也會帶來不少影響。

當然,除了所列舉的這三點,還存在很多其他因素。

而我們對原因的分析,也是想告訴家長們在處理問題時,要先看清孩子問題背後的真相,只有找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很多家長說:孩子死活不願意去住校,我們也給孩子做了很多溝通,卻還是難以說服,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你知道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或者不好溝通嗎?那時因為我們溝通的出發點錯了。

當孩子說住校吃不好、睡不好時,他們想聽的不是“

別人都能接受、適應,為什麼你不能”

;當孩子說不知道該怎麼跟同學相處,他們想聽的也不是“

多跟別人學一學,看人家是怎麼交朋友的”....

正確的回答是什麼呢?其實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用愛表達,將愛給到位。

1、不要責怪,多理解孩子

孩子不想住校,那一定是遇到了挫折,所以才不想或者不敢住校。

這個時候,最能關注、最能給到孩子支援的就是家長,因此,我們要掌握方法,給到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援,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當孩子說在學校吃不好、睡不好時,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也知道,學校的伙食和睡覺環境肯定比不上家裡,但是我們都知道,哪裡能有家裡舒服呢?可是你依然能夠堅持去學校,你說你厲害不厲害?而且你放心,等你每次放假回來,媽媽一定為你準備你愛吃的菜,也會提前把你的被子曬好,讓你在家裡好好休息,有力量迎接學校的生活!”

當說不知道怎麼跟同學相處時,家長也可以這樣說:

“在陌生的環境,面對那麼多陌生的同學,剛開始肯定會不知所措,但你在媽媽心裡一直是一個聰明有想法並非常善良的孩子,所以,你一定可以快速適應過來,找到方法,並用自己的真誠與人相處,喜歡你的同學一定會被你吸引而來,成為朋友。”

在這裡,我們只是列舉了孩子不願意住校的兩個問題,然後如何去跟孩子溝通。

透過上面這兩個例子,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明白跟孩子溝通的邏輯:

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關心他的感受,並告訴他這是正常的事情;然後給予孩子肯定,相信他也有能力處理好這一切問題。

2、給足孩子安全感

很多家長想要孩子住校是想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立能力,但在跟孩子交流或者鍛鍊孩子的方式並不妥當,讓孩子產生“父母怎麼這麼狠心?他們是不是不愛我”等想法。

那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極力反對住校。

在孩子的內心,有一種東西叫做“內在安全感”,這是很多父母並不瞭解的一個界定。

所謂的“內在安全感”是指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心裡會有一定的預判。

這種預判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逐漸波動,當孩子感覺到周圍的環境與自己產生分離之時,他們就會在內心建立起一道防線。

而當這個防線被無端的事情打破之後,他們就會感覺到內心防線的崩塌,從而只能夠用更加極端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行為以及內心的慌亂。

比如說透過哭鬧的方式,就是他們能夠想到的一個辦法。

一旦孩子的內心,出現了“內在安全感”上的缺失,那麼就會變得情緒暴躁、叛逆、自卑等。

如何給足孩子安全感呢?及時、積極迴應孩子。

對於孩子,父母要及時、積極地迴應,無論當時你在做何種重要的事情,都要用心迴應,不要試圖敷衍了事,這樣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覺得父母不夠愛他們。

比如,孩子說不想住校了,你不能要孩子等一等,即使當時在工作、在炒菜,也要放下手頭的事情,認真看著孩子,回答孩子的問題。

“你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

“那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呢?如果不去住校,你是怎麼安排上下學的呢?”

“如果你認真思考過了,並作出了決定,爸爸/媽媽肯定會支援你的。”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自己的,是在乎自己的。等孩子確定了自己在父母心裡的分量,就會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也不會牴觸住校了。

3、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

其實,網上對要不要孩子住校,和孩子住校有哪些影響議論紛紛,有的支援孩子住校,也有很多人反對。

但我想說的是,孩子住不住校取決於他自己,這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一個孩子被逼得住校,那他在學校裡能專心學習嗎?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衝突,無法靜下心來,甚至為了報復父母,在學校裡故意學壞。

如果一個孩子想要住校多和同學相處,但父母覺得住校不利於孩子學習而反對,那孩子也會產生被控制的憤怒感,難以專心學習。

父母是成年人,往往以成年人的想法做出決定,而孩子的想法卻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堅持。

就好比孩子喜歡音樂,想考藝術院校,但父母覺得學好文化課更重要。那你說是孩子錯了還是父母錯了呢?都不是,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選擇不同而已。

當雙方產生這樣的分歧時,可以如何解決呢

家長要始終明白一點:考試、上學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管孩子最終如何選擇,家長要做的就只是給孩子講清利弊,把握大局。

孩子是非常智慧的,是有能力的,而不是家長心裡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所以,學會放手,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父母的關愛會讓孩子從心底裡充滿力量和勇氣。

從小被愛包圍的孩子,做事情更大膽,他們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願意挑戰自我,他們不怕失敗,不怕經歷苦難和挫折。

從小被愛的孩子也更容易幸福,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愛,也能學會如何愛別人,從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愛的孩子從來不必擔心自己會缺失愛,同樣也不用為得不到愛而難過,這種感覺是其他事情上的成功所不能比的。

所以,有了孩子就要給孩子足夠的愛,這樣,孩子在今後的道路上才能披荊斬棘,順順利利。

釋出於:浙江

上一篇:五馬先生與他的科舉之路
下一篇:短道速滑世界盃匈牙利站:任子威1500米摘金 武大靖500米無緣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