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可能你誤解了孩子,他只是壓力太大

作者:嘟寶和嘟媽Gloria

以前,我經常覺得我女兒有點矯情,她對聲音很敏感。當她蹲在專屬的小河馬便桶上時,會對著我喊:“媽媽,不要發出任何聲音,不然我就拉不出來。”有時候,我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都會打擾到她,惹得她不高興。

我和其他人講話,聲音稍微大點,或者兩個人聊得很熱鬧時,她就會捂著耳朵喊,“吵死了!你們不要再說了,把我的耳朵都吵麻了。”有時候,我會順著她保持安靜,有時候會在心裡想,“小小年紀,咋這麼矯情?”

直到我看了《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這本書,我才知道我誤解了嘟嘟。她真的不是矯情,她只是壓力大。

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斯圖爾特·尚卡爾(Stuart Shanker),他是兒童發展領域的世界領先專家,曾以顧問的身份,為加拿大和美國的政府機構提供相關建議。

本書為父母提供了全新的教養工具——“自我調節”,讓父母能更好地處理孩子的壓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

事實上,孩子面臨的壓力,遠比大人想象的多和大。有些孩子經常處於焦躁、失控的狀態,父母有時候會暴跳如雷,有時候也無可奈何,會給孩子草率地貼標籤,覺得孩子“壞”、“自私”、“懶惰”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孩子焦躁失控,可能只是壓力負荷太大,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

尚卡爾博士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讓我想到我女兒嘟嘟,繼而恍然大悟。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尚卡爾曾經在有2000個幼兒園老師參加的會議上,分享自己的育兒觀念。有個老師說,“我見過一個壞男孩,可能因為他有個壞父親。”尚卡爾很有興趣,決定去看看那個小男孩,在老師的安排下,尚卡爾去學校見到了那個小男孩。

當小男孩慢慢挪進教室的那一刻,尚卡爾就發現了癥結所在。老師認定的小男孩的不良行為,只不過是壓力行為。這個小男孩對聲音很敏感,在坐下來之前,他曾有兩次受到教室外面聲音的驚嚇。另外,他還眯著眼睛,這表明他光線也很敏感,或者他有視覺資訊處理障礙。

他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動來動去,可能是覺得坐姿不舒服,或者是在硬塑膠椅上很難放鬆。而他的這種行為,極有可能遭到老師的訓斥,老師板著的面孔、提高的嗓門,只會讓他感到壓力更大。如果老師繼續用這樣的態度對他,後續小男孩只會變得越來越叛逆,或者具有挑釁性。

發現問題關鍵的尚卡爾博士,輕輕地關上了教室的門,關掉了頂燈(因為這個頂燈不僅有刺眼的光,還一直嗡嗡作響)。尚卡爾博士降低聲音說話,小男孩瞬間放鬆下來,而老師也瞬間恍然大悟。

先前這個老師認為小男孩壞,甚至覺得他遺傳了父輩的品格缺陷,當她得知小男孩只是對聲音和光線敏感時,她瞬間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跟小男孩溝通時,她滿臉笑容,說話語調溫柔。她重新“看見”了小男孩,和他建立聯結,並有良好的互動,小男孩也因此恢復到了正常狀態。

讀完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原來嘟嘟並不是矯情,她只是對聲音敏感,在嘈雜的環境中,她會覺得壓力大,她還不會調節這種壓力,所以會煩躁。

二、5種常見壓力源,讓孩子飽受煎熬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壓力。“壓力”指的是我們為了維持某種平衡而消耗能量時,我們面對的所有刺激源的總和。它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含我們熟知的工作、經濟、生活壓力,還有其他表現形式:周圍的環境、聽覺和視覺的刺激、積極和消極的感覺、無法掌控的東西、旁人對我們的否定等等,這些對於小孩來說,都會造成壓力。

尚卡爾博士將孩子經常遭遇的壓力根據來源分成了5種,分別為來自生物域、情緒域、認知域、社會域以及親社會域的壓力。

生物域:指的是消耗並儲存能量的各種生理過程和神經系統。涉及到吃、喝、睡以及感官的壓力源,都屬於生物域。

比如:營養缺失、睡眠不足或缺少鍛鍊等,運動、以及運動協調帶來的壓力,聽覺,視覺,觸覺,嗅覺,以及其他形式的刺激等等,都屬於來自生物域的壓力。

上面故事中的小男孩,對聲音和光線敏感,承受的就是來自生物域的壓力。

情緒域:這個很容易理解,孩子經常會情緒失控,大喊大叫,從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到調節情緒,孩子都是從頭開始,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

到挫折。情緒壓力包括緊張、陌生、困惑或者情感糾結等,高強度的情緒很消耗人的體能,不管是對大人還是小孩來說,都是如此。

認知域: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的壓力。

這些壓力包括對刺激的察覺有限,對接觸的資訊的認知感到困難等。當資訊太過抽象、含蓄,或者資訊量太大,處理資訊需要太多步驟時,孩子也會感到有壓力。常見的表現有:學習困難,自我意識缺失,在任務轉換和處理挫折方面有困難等等。

我女兒最近看《樹屋童話》,有個小男孩說了句,“我真不知道我的牙齒和河馬的屁股有什麼聯絡?”她後面問我,“聯絡”是什麼意思?看《女巫科爾娜杜耶》的故事,她有時候說不出女巫的全名,會著急得大哭。我雖然會安慰她,讓她不著急,但心裡也會覺得她有點小題大做。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嘟嘟正遭受著來自認知域的壓力,我應該幫她調節壓力,而不是對她承受的壓力不以為然。

社會域:涉及到是否有能力調節行為和思考方式來適應社會情境,比如社交智慧和人際關係等等。

社會壓力包括:對社會環境感到不適應,外界環境對自身要求太高,各種人際衝突等。值得指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社交生活表現焦慮,或者有所期待時,都會對孩子產生壓力。

這讓我想到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當家裡來客人時,有些家長會讓自家孩子表演節目,唱歌、跳舞或者詩朗誦之類,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長還會說孩子膽子小,不出眾等。這個時候,孩子就承受著社會壓力。

社會壓力的表現有:難以建立或者維持友誼,參與小組活動會感到困難,難以理解社交暗示,遭到排擠,遇事退縮,有侵犯行為,或者常恐嚇他人,欺負別人或被人欺負等等。孩子每天面臨著這麼多壓力,控制不住脾氣,真的情有可原。

親社會域:包括共情、無私、重視內在標準和價值觀、參與集體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先人後己,或者顧全等。

親社會域的壓力源包括:需要處理他人的強烈情緒,被要求優先考慮他人的需要,自己和同伴之間價值觀的衝突,道德的不確定性或者內疚。

看到這裡,真的感覺孩子太難了,這些事情即便對大人來說,都感覺壓力重重,更何況是孩子呢?我反思自己,有時候會對著嘟嘟發脾氣,這個時候,她就會一把抱住我,仰著頭,眼淚婆娑地說,“媽媽,我愛你,我愛你。”滿滿的求生欲,其實稚子何辜,小小年紀,自顧不暇,還要處理父母的情緒,這顯然超出了她們的能力範圍。希望喜歡發脾氣、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都能收斂點吧。(嗯,這句話也是對我自己說的。)

這五個領域代表了不同的潛在壓力源,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時,他們會表現出如下行為特徵:容易生氣、注意力缺乏、退縮、狂躁、焦躁不安、侵犯他人,或者喜怒無常。如果你細心觀察,識別出孩子的壓力源,並對症下藥,就能讓孩子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恢復正常。

三、5個步驟,教你學會自我調節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遭遇這麼多壓力,那麼,怎麼讓他們好受點呢?答案是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指的是我們管理自身所面臨的壓力的方式。要做到自我調節,首先要重新定義孩子的行為,以及我們自身的行為。家長要發現孩子對什麼感到有壓力,以及如何減少壓力,繼而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應對壓力。

自我調節可以分為5個步驟:

step1:識別跡象,重新定義行為。

step2:尋找壓力源。

step3:減少壓力。

step4:反思,發展自我覺察。

step5:找出孩子因為什麼會感到平靜。

我們繼續用上面那個小男孩的事情舉例,老師先前覺得小男孩是“壞孩子”,當知道他焦躁不安,只是因為對聲音、光線敏感後,老師意識到,之前的不良行為(misbehavior),實際上是壓力行為(stress behavior),這就是重新定義孩子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跟著尚卡爾博士找到了壓力源,那就是嘈雜的聲音,頂燈嗡嗡作響的聲音,以及刺眼的燈光。

尚卡爾博士關掉教室門,以及嗡嗡作響的頂燈,就是在減少壓力。

反思以及發展自我覺察,指的是幫助孩子識別低能量和高緊張的狀態,並知道採取何種措施應對。要做到這點,就得讓孩子知道平靜、正常的狀態是怎樣的,這樣,他們才能鑑別自己是處在壓力之下。

最後一個步驟是找出讓孩子平靜的原因,這裡需要強調下,安靜和平靜是不同的。安靜是不說話,不吵鬧,平靜是放鬆下來,並享受這種狀態。孩子吵鬧時,你丟給他一個iPad,他或許會安靜下來,但這不是平靜。

讓孩子進入放鬆狀態的事物,因人而異。做瑜伽、做呼吸練習、正念思考,或者專注做某事,這些都是不錯的放鬆方式。我發現,嘟嘟在畫畫的時候,會沉浸其中,這是能讓她放鬆的方式。

上述的5個步驟,適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教孩子應對壓力並不容易,不僅需要知識、技巧,還需要耐心。

寫在最後

我們經常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事實上,如果不去學習育兒知識,瞭解孩子的心理,很多父母是沒法對孩子做到感同身受的。我自己就是如此,舉個例子:嘟嘟穿襪子的時候,襪子縫沒有對準腳趾那條線,她都會焦躁不安,甚至大哭。我有時候會耐心地幫她調整,趕時間的時候,會覺得她矯情。

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孩子“矯情”的原因。書裡說,有些孩子的觸覺過於敏感,襯衫不舒適、襪子裡面有縫、吊扇的嗡嗡聲,或者時鐘的滴答聲,都會讓他們難以忍受。而我的孩子,就正好是這種敏感的型別。知道這點以後,我就能更心平氣和地對她。

期待所有的父母,都對孩子有點耐心。你的孩子不是壞,他只是壓力大,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你有責任教她學會處理情緒,自我調節。

上一篇:讓行業AI“觸手可及”,NVIDIA創新與實踐“從未止步”
下一篇:準格爾晨報|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