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懂得處理親密關係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越愛,越傷害?

作者:彬彬有理

一個女孩子失戀後,給前男友寫了一段話:

對不起,沒長成你喜歡的樣子,沒養成你喜歡的性格,沒你想的那麼有錢,也沒有讓你心動的感覺;我對自己挺失望的。

網友在下面心疼回覆:太卑微了太卑微了。你要相信能等到欣賞你的人。

根據女孩的這番話,我們可以腦補一個心理學畫面:

在一整條的自戀譜系上,女孩和前男友分別站在自卑和自大的兩端,遙相對望,觸碰不到彼此。

兩個自戀的人,以愛的名義,自傷,互傷。

不是對方有多好,是我們對TA讚譽過高

也許男孩真的自戀到近乎“苛刻”,也許女孩自戀性地以為,如果自己沒有滿足那些條件,對方就根本經不起關係中有瑕疵的存在以及帶給他的“摧殘”。

實際上更普遍的真相是,人們在投入戀愛時,經常把光環戴在了對方頭上。

用心理學的說法,是將大量的自戀力比多投注到了所愛的物件身上,目的是成全自身一些未實現的願望。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自我變得越來越謙卑,而對方也越發顯得高不可攀。

弗洛伊德認為,戀愛的標誌是一個人把對方放在了自我典範的位置上。

那就是說,一戀愛,勢必要給對方好評;我們愛的,不是對方這個人,而是經過自己美化之後的理想中的人。

進一步看,這個理想化的人,終究還是為了滿足我們自戀性的需求,只不過方式和手段上曲折了一點。

愛一個人,其實是在迂迴地愛自己。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心理過程呢?

當幼兒還處在原初自戀的時期,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完美和力量無窮的,並且從這些全能的幻想中獲得自我滿足。

但好景不長,隨著幼兒不斷體驗到外界帶來的挫折,就不得不把目光從自我關注轉向客體以確保繼續滿足。

那麼孩子自然將養育者作為早年最重要的愛的客體,雖然父母並不是完美的,但孩子可以藉助父母的力量,或者想象他們是完美的,來保持對最初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的深深懷念。

從自戀的角度,這可以理解為一個成年人去談戀愛的精神動力原型——

我想透過去愛一個人證明我是好的。

如果放到客體關係中變成:

透過去愛一個人證明我是值得被愛的。

最好能看見和承認自己在愛裡的深層需求,才不至於妄自菲薄,或者佈下“都是為你好”的控制。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當下很多年輕人對婚戀保持距離的態度,大概是因為現實的種種因素,讓兩個人在一起的生活質量,拉低了單身時的自在。

這直接等於自戀的受損。

如果談場戀愛結個婚,讓自己更加不喜歡自己了,是不是寧願一個人跳舞?

自戀,將真實的關係拒之門外

當然,我們也在孜孜以求找到愛、擁有愛的途徑。

無論是在大量的文學作品還是日常生活裡,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就是:人們總是不知道如何去愛,一旦去愛,又總是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們很希望自己所愛的人是以如己所願的形象,和自己在一起。

而且要命的是,對方和我們一樣,同時抱有這般自戀的幻想,這就很麻煩。

如果一段關係中大量呈現的是自戀的投射,就無法做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去愛具體的人”,要麼分手,要麼痛苦糾纏,很難突破自戀這層關卡,持續向深度發展。

關於自戀,會讓人想起古希臘神話中最俊美的男子納西索斯。

儘管有那麼多貌美的女子向他示愛,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終有一天,他忍不住赴水求歡而溺水身亡。

眾神對納西索斯感到同情,讓他死後化為水仙花。

這個版本似乎在告訴人們,愛上自己將導致毀滅。

但在另外的版本中,從更加豐富的關係角度揭示了這個神話的深刻寓意。

納西索斯愛上自己投射在水中的倒影,他並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直到他意識到那個倒影只是幻想,並且不能離開他而獨立存在時,他徹底絕望自殺了。

這一次,神是在懲罰一個不具備愛戀真實客體能力的人。

自戀者難以接受別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也因這般自戀而難以被愛感到痛苦。

對於他們來說,去和具體的人建立長久的關係,是非常艱鉅的挑戰。

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好或者做不到,和紛亂的現實勾連在一起,就構成了屬於每個個體的獨特命運。

走出自戀之愛

回到現實中,所謂具體的人、真實的客體是什麼樣子呢?

年輕人一戀愛,節日就格外多。

每逢需要禮物的日子,有些女孩子就不免跟男友鬧彆扭:我不說你就知道我要什麼,這樣的愛才是寶貴的,如果我說出來那還有什麼意思!

從心理上看,這種思維是嬰兒期的殘留。還沒有發展出語言功能的嬰兒,不用說話媽媽就立刻明白孩子要什麼,這的確非常寶貴。

這個時期的自戀得到滿足,將更有利於孩子後期的成長。

但成年人想要讓別人滿足自己願望的最佳方式是,清晰地告訴對方要什麼。

男友的真實情況是,他在缺愛的家庭中長大,記憶中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情形都少見;第一次去女孩家吃飯,當看到她的父母互相夾菜時,先是懵,後心酸。

假設女孩總是自戀性地執著於把男友改造成能將禮物及時送到心坎上的人,這段關係多半走不下去。

一個具體真實的人,總是會挫敗我們想象中的完美。

女孩需要面對的是,男友可能會在瞭解了她的需求後滿足她,也可能因為某些限制只能做到部分滿足。

不管結果如何,適時放棄自戀性的幻想,決定在真實的關係面前重新思考,就是邁向人格成熟的一大步。

親密的倆人,演繹人世間最複雜的關係

一位丈夫一邊享受著來自妻子對他生活上的妥帖照顧,另一邊又抱怨妻子控制慾太強。

對丈夫而言,這位既周到又控制的妻子,就是具體的人,無關對錯,這只是她真實的客體樣貌。

丈夫嚮往的生活,是孩童般自戀的隨心所欲,外出不需要時時向妻子報備,回家就有可口的飯菜和乾淨的衣服,自由永遠存在於家庭之外的女人那裡。

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裡面寫道:“祥子曉得婦女的厲害,也曉得婦女的好處”。

正如所有人在所有關係中都曾體驗過“天堂人間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難以溝通”的對立與衝突。

自戀者的習慣是儘可能利己,無法在關係中深度相容。

即使相容,使用的也是平行表淺的方式,比如丈夫處理不了來自妻子的控制,轉身去別的女性那裡尋求放鬆。

雖然在哥們兒眼裡,好像他能做到家裡家外遊刃有餘,但在心理水平上,只是“這個不行換那個”的二元思維,還未發展好應對複雜多元關係的能力。

在親密關係中,不是人多才複雜;愛情和婚姻恰恰在兩個人之間,考驗彼此和一個具體的人展開深度關係的能力。

對於丈夫來說,能夠嘗試和妻子一起去理解她的控制,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這才是深度的開始,雖然並不容易。

而一旦有所突破,這種走向深度的意識,也將幫助我們在親密關係以外的其他場景中獲益。

最後,沒有人不自戀,放到關係當中,它就是個程度的問題。我們需要承認人的有限性,包括自己的和對方的。

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透過對方來滿足自戀的需要,倆人在一起互相圖點啥也沒毛病。

同時也要知道,合乎現實的理想關係,是需要運用一些勇氣和智慧,自己有能力創造一部分,雙方合力實現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彼此達成理解。

不要一愛就傷害,而是越愛,越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新浪女性(微博)

上一篇:4-2!伊藤美誠淘汰印度黑馬,3連勝挺進決賽,再戰國乒爭冠軍
下一篇:選購保暖內衣有訣竅!五大技巧幫你挑選合適又暖和的保暖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