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讓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動”起來

禹唐體育注:

在溫州市第十七中學綜合樓8樓,有一家名為“正人”的跆拳道俱樂部,已是放學時間,俱樂部裡依舊人聲鼎沸。課時“關門”服務學生,課外“開門”接納社會學員。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溫州市第十七中學,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早已成為現實。

早在2008年,溫州市第十七中學就開始嘗試把社會力量引入校園,學校出場地,社會俱樂部負責建設運營。在校長周青旦看來,學校透過與社會俱樂部聯辦的形式,一方面盤活了場地資源,解決了學校發展特色體育專案的師資和裝備難題,也讓俱樂部有了更廣闊的人才選拔、人才儲備平臺。透過課時“關門”服務學生,課外“開門”接納社會學員的方式,也進一步提升了俱樂部的造血能力,讓俱樂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奠定了基礎。

競技體育的發展,塔尖固然重要,但也離不開塔基的豐厚。對於後備人才培養來說,痛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渠道單一,過度依賴體校;社會俱樂部的運動員、教練員通路受限;運動員難以順暢流動……儘管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國家對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和體教融合高度重視,出臺了一攬子政策,但許多矛盾仍需要調和,許多短板需要補齊。在這方面,溫州積極探索多元化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透過大膽創新,讓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動”起來。

拓寬體育後備人才“入口”

多年來,我國競技體育苗子選拔“入口”過於單一的問題亟待解決。在擴大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基數方面,溫州嘗試全面打破過去單純依靠各級體校培養人才的路徑依賴,透過政府定標準、供場地、授牌子、派教練、給獎補等途徑,支援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育。

溫州市第十七中學就對射擊專案進行了有益探索。作為射擊奧運冠軍朱啟南的母校,學校發展射擊專案擁有天然土壤。2014年,朱啟南與母校聯手建起了啟南射擊館,溫州市體育局也將市射擊隊的訓練組隊一併交由學校。如今,市隊校辦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敢於把射擊這樣的“特殊專案”落戶校園,溫州又一次開了全國的先河。

射擊隊教練楊靜是溫州體育運動學校派駐溫十七中的專業教練。她告訴記者,市隊落戶校園一方面為射擊這樣的小眾專案打開了多樣化選材渠道。在普通學校上課、訓練,也打消了家長對孩子文化課學習的顧慮,讓“入口”更為通暢。目前設立於學校的射擊隊約有20名隊員,學校還建有射擊社團作為人才補充。

據瞭解,截至2020年9月,溫州市已有153家社會體育機構承擔競技人才訓練任務,涉及22個專案,在訓人數5890人,佔總競訓人數的66%。

開啟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通路”

“入口”問題解決後,下一個要破除的壁壘就是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的成長“通路”。在溫州龍港市,這一問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我們當地有20幾所小學,幾乎全都在發展校園足球,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校隊,每個班還有自己的班隊。”說起當地的足球發展,龍港市社會事業部訓競中心負責人陳廣東無比自豪。作為新生代“國腳”張玉寧的故鄉,龍港的足球氛圍非常濃郁。

說這話時,陳廣東正站在龍港實驗中學的操場上,背後的足球場上,實驗中學的校園足球聯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由於參賽隊伍眾多,賽事需要持續好幾天時間。而操場的另一邊,坐落著張玉寧青少年足球基地,更高級別的訓練也從未停歇。

但即便是在這裡,也逃不開校園足球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缺乏相關政策支撐,小學的優秀苗子很難進入特色初中,初中的優秀苗子很難進入特色高中,優秀體育人才的升學出口成為難題。

陳廣東坦言,由於政策壁壘,造成近些年龍港的足球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從幼兒園、小學練起的孩子,到初中、高中找不到自己的歸屬學校,有的不得不放棄,有的則去了外地尋求發展。面對這樣的情況,目前龍港正在嘗試打造小學、初中、高中貫通的體育特長生入學模式,通過當地政府和體育部門的強力政策,實現優秀足球運動員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一條龍”升學體系,保證其不會因為升學中斷足球道路。

除此之外,溫州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方面打破的政策壁壘還有很多,比如全面清理歧視性政策,做到兩個“一視同仁”,讓民辦公辦公平分享公共資源的“陽光”:在運動員等級認定、參賽選拔、成績獎勵、培養輸送等方面,實行與公辦體校一視同仁的政策;對社會體育訓練機構教練員和體校在職教練員賦予一視同仁的權益,支援體校等事業單位在職教練員到社會訓練機構兼職,其兼職或在職創辦社會訓練機構所取得的成績可以作為職稱評聘、考核評先的依據,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機構還會給予資金獎勵。

這些實踐和創舉,已在溫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國很多地方推廣開來。

讓體育後備人才“動”起來

2017年,溫州成為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全國試點,為溫州民營資本投資發展體育事業提供了契機,也為溫州打破人才流動的區域壁壘奠定了基礎。

作為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典型,溫州體校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是最大的受益者。俱樂部負責人徐炳興告訴記者,在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改革以前,註冊運動員是不能跨省交流的,送不出去,導致大量的優秀苗子“窩”在手裡,而其他有需求的省市隊又“可望而不可及”,無形中造成人才的浪費。他坦言這在當時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因為我的老本行是搞運輸的,所以對‘輸送’二字情有獨鍾。”就在徐炳興處於放棄的邊緣時,2017年,體育改革的春風吹到了溫州。試點落戶後,各級體育部門高度重視,多次到俱樂部調研,溫州市政府更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跨區域後備人才輸送。

一通百通。近年來,僅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一家就為浙江省隊輸送了200多名優秀體操人才,更有15名跨地區交流到外省,讓競技體育人盡其才。

受益於此的不僅是心橋俱樂部。在興華羽毛球俱樂部,秉承著“培養好每一個人才”的理念,俱樂部在為浙江省隊輸送苗子的同時,還向其他省區市輸送人才,無法繼續走競技道路的孩子,俱樂部則會努力向高校輸送,掃除學生、家長的後顧之憂。而在溫州的另一所“老牌民辦體校”——平陽育英體校,跨區域輸送也為更多孩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走上了更大的舞臺。多年來,學校學生不僅在國內外眾多武術、散打比賽中爭金奪銀,更為全國各高校和公安、保全等系統培養了數千名人才。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是平陽育英體校董事長謝孝財的座右銘,這句話不但讓平陽育英體校“破圈”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文武學校,體育教學和文化課教育並駕齊驅,也讓有教無類、改革創新的溫州體育理念、教育理念走向全國,為體教融合、體育強國建設提供了生動的實踐和案例。

本文轉載自中國體育報,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路,原標題:讓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動”起來

上一篇:梅威瑟徹底完了!拳擊名宿:梅威瑟已經不行了,他不該再打了
下一篇:湖人模仿籃網升級進攻:除詹眉都可交易 跟詹姆斯奪冠必須投籃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