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慈禧太后的身世之謎:慈禧太后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慈禧的身世之謎?

慈禧太后的身世之謎

慈禧太后葉赫納喇氏,諡號孝欽顯皇后,作為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一位權傾朝野的女性,她的一生伴隨著許多傳說,給後人留下了種種謎團。

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慈禧的身世。

她究竟是滿族,還是漢族?

她究竟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大小姐?還是被人收養的苦命女孩呢?

在《清史稿》《清皇室四譜》等官方文獻中,這位老佛爺出身滿洲鑲藍旗,受寵之後蒙皇恩抬旗,成為滿洲鑲黃旗。

那麼,慈禧的本名是什麼呢?按照慣例,官方史書中不會記錄女子的名諱,只有其姓氏:葉赫那拉氏。在民間說書人和現在的一些影視劇中,她的乳名叫做蘭兒、蕙蘭、玉蘭等等,實則不然。據葉赫那拉家族的後人回憶,慈禧的乳名應為“杏兒”。

慈禧太后的父親名喚葉赫那拉·惠徵,在吏部任職,是一位勤勤懇懇的筆帖式,埋頭苦幹一十五載,才在道光二十六年升為文選司主事,此後又陸續擔任山西歸綏道、安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

正是由於惠徵曾經在京城、綏遠、山西、安徽等地做官,所以歷史上各地都流傳著許多慈禧的傳說,甚至連她的出生地也存在北京說、潞安說、歸綏說、乍浦說等等,莫衷一是。

少女慈禧與羊眼包子

在惠珍任職過的山西長治(潞安府),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慈禧太后身世的傳說與趣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少女慈禧和羊眼包子的故事。

作為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少女時期的慈禧(杏兒)就對美食格外青睞。她隨父親惠徵一起生活在潞安府期間,非常偏愛吃包子,幾乎是每日必吃,百吃不厭。

潞安城隍廟

然而,某日杏兒忽然直勾勾對著包子嘆氣,卻不動筷子。母親富察氏以為女兒生病了,驚問其故。

杏兒娓娓道來:您經常教導我,作為大家閨秀,舉手投足之間要注意自己的儀態。女兒亦時時謹記行莫回頭,語莫掀唇,踱不過寸,笑不露齒。

可最近我發現,每日所食的包子雖然美味,但個頭確實太大了,吃起來甚不雅觀,還是請廚房用同樣的餡料,明日蒸些個頭兒小些的包子來吧。

母親自是滿口應允,請廚房的師傅改進做飯。豈料廚師回稟道:這包子並非後廚蒸制,乃是小人每日去附近的一間回族包子鋪買來的。為了滿足女兒的要求,杏兒母親又專程差人到那家包子鋪,請他們給“少女慈禧”試蒸了幾個小號的包子。

既然是知府家的千金提出了要求,店家自然滿口應承。翌日,一盤精巧的小包子擺上了杏兒的餐桌,不但味道始終如一,外形更是玲瓏剔透,提起像盞燈籠,放下像朵菊花,色白如雪,精緻得像羊眼一般,於是得名“羊眼包子”。

到後來,杏兒入宮,受封為蘭貴人、懿貴妃,步步高昇,最終貴為聖母皇太后,垂簾聽政。母儀天下的慈禧太后,還掛念這道“羊眼包子”,時常命御膳房製作,當成點心享用。

慈禧的鄉愁與身世之謎

按照長治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儘管惠徵和富察氏對少女慈禧寵愛有嘉,但她確實不折不扣的養女。

原來,時任潞安知府惠徵,雖然官位不高,卻也不忍心見女兒進入紅牆受苦。但是,眼見親生女兒一天天長大,已經到了選秀的年紀,藏是藏不住的。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個名叫姓王的女孩出現了。據說,女孩家在長治縣西坡村,皆因家中貧苦,被賣入惠徵府中為婢。富察夫人見她面容清秀,言談之間聰明機敏,便計上心頭。

和惠徵商議將此女收為螟蛉義女,取名杏兒,在府署後院專設書房,請先生交她讀書識字。想的是日後選秀之時,用她代替自己的親生女兒,瞞天過海。這也就是日後的慈禧太后。

雖然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尚無定論,但慈禧太后格外青睞長治當地的特色吃食確實不爭的事實。

除了前面所說的羊眼包子之外,她對長治的臘驢肉、沁州黃小米也是格外鍾情,還專門選擇長治人作為自己的廚師,烹調美食。

或許慈禧獨特的味蕾,能夠為後人開啟一扇瞭解其身世秘辛的新的大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飲食之外,慈禧竟然還熱衷於聽上黨梆子。

這種梆子所用語言的地方性極強,晉東南以外的人,甚至是長治以外的人都聽不懂。可當年慈禧六十大壽之際,特意邀請長治壺關的“十萬班”唱上黨梆子,賜名“樂意班”。這其中的緣由,令人深思。

上一篇:西晉時期出現的殺胡令是怎麼回事?西晉時期的殺胡令是怎麼出現的?
下一篇:人到中年,才發現自己一無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