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王朝,那麼夏朝的起源是在什麼時候呢?

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王朝,而我國也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現有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考古學者將夏朝的起始年代劃在了公元前2070年左右。

但遺憾的是,確切自證夏朝的文字目前並未發現,即使是在被認為是夏遺存的二里頭遺址,也沒有找到“夏”作為一個朝代標記出現。而眾所周知,商朝這一朝代的得名,正是源自甲骨文中商人自稱“大邑商”。

所以,西方學者在描述中華文明時,往往將商朝算作中國文明的起源,而把夏朝算作神話。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夏朝不存在呢?

當然不是,殷墟未進行考古之前,西方同樣也不承認商朝。西方的單邊看法,並不影響夏朝事實上的存在。陝西的石峁遺址(公元前2300年)、山西的陶寺遺址(公元前2300年)、浙江的良渚遺址(公元前3300年),都以雄辯的考古事實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具備國家形態的文明,這比夏朝的時間上限還要早。

既然夏朝之前我們就已經進入了滿天星斗的文明時代,那麼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朝之間,必然存在一個王朝政權。只不過,這個王朝不一定叫“夏朝”(下文依然暫時稱作夏朝)。

先秦以前,國家稱號並沒有那麼嚴謹,舉個例子:西周的封國曾國因封地在隨,所以也叫隨國,“曾隨一國還是兩國之謎”甚至一度成為困擾史學家數十年的難題。同樣,戰國時期,魏惠王因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被叫梁國。

而夏朝這一稱呼,是自稱夏後裔的周人追記,但周人說自己是夏朝後裔,本身就存在一個矛盾。因為周人是姬姓,夏人卻是姒姓,姓氏不同。《國語》有云:“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

夏朝根正苗紅的後裔是姒姓杞國。《史記》記載:“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杞國不僅存在於商朝的甲骨文中,而且在西周的文獻中明確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找到了大禹的後裔,封杞國。公元前445年,杞國亡於楚。

只可惜,作為大禹直系後裔的杞國曆史實在微不足道,連司馬遷都認為“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並沒有留下關於其先祖夏朝的任何有價值的資訊。

連直系後裔都沒有關於夏朝的隻言片語,難道夏朝就這麼失蹤了嗎?

陝西出土的西周史密簋揭開了夏朝失蹤的真相。史密簋是西周中期青銅器,刻有93字銘文,內容是周王命師俗和史密東征,“會南夷盧、虎會祀夷、舟夷”。“夷”是對東方異族方國的泛稱。

自稱夏後裔的周王朝稱大禹的直系後裔為“夷”,恰恰證明杞國是被排除在華夏之外的,換言之,周天子並不認同自己和杞國同源。著名先秦史專家沈長雲教授據此就認為:周族自稱的“夏”與古代夏后氏之“夏”名同而實不同。

顯然,周朝口中的“夏”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出於政治需要,以夏後裔身份去討伐商人更加理直氣壯;二是夏本身就是周人對商朝之前的王朝的追記,夏朝人並一定稱自己是“夏”。

正如曾侯乙青銅器自稱“曾國”,而《左傳》卻稱之為“隨國”一樣,如果不是出土文物和《左傳》同時記載了楚昭王逃亡至本國,讓歷史學家最終確認了只存在於文獻記載的隨國其實就是考古發現的曾國,那麼隨國恐怕也會類似夏朝一樣至今“失蹤”。

所以,我們在考古遺蹟中苦苦尋找自證“夏”存在的文字資料,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誤區。商朝以前我國存在國家文明,已經被證實了,但它的國號並不一定是“夏”。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曾提出著名論斷:“世界上考古遺址的屬性不能夠只設想從文字上來證明,很多的遺址就沒有文字的證據。例如考古學先驅德國的施裡曼對特洛伊城的發現,到今天為止,那個遺址也沒有出過特洛伊這個名字。可是所有人都相信,肯定特洛伊就在那幾個地層裡面。”

很多網友都對西方在文明判定上執行的雙重標準提出了質疑,特洛伊沒有文字自證“特洛伊”,但西方卻篤定特洛伊文明存在,而同樣只有遺蹟沒有文字自證的夏朝,在西方學者眼中卻成了神話傳說,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偏見。

上一篇:【歷史人物】對功臣屢下殺手的劉邦為何沒殺張良?張良的一生計謀!
下一篇:他是漢朝的重要謀士之一,卻因為一個女人,讓漢朝和匈奴保持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