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是怎樣的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漢朝的時候,為了帶聯合西域各方政治勢力來圍攻匈奴,朝廷準備派人出西域打通路線。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帶隊出使西域,但出使過程並不順利,他們遭遇了各種挫折,一路走到西域不僅傷亡很大,而且最後還被困在匈奴腹地。

匈奴與漢朝多有戰爭發生,張騫在匈奴可以說是凶多吉少,不僅人生地不熟,而且常有匈奴人的威脅,但他從不言棄一直不忘使命,即是在匈奴腹地也為自己打氣,他透過各種方法與匈奴貴族周旋最終在匈奴倖存十年。天不絕人路,最後他藉助機會從匈奴得以逃脫,並最終返回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十分曲折,他在荒無人煙的西域絕境經歷了各種艱辛才活了下來,這種幸運,不僅僅是靠著他的運氣加成,更重要的是靠著他頑強的求生意志。

這一絲信念,往往照亮了他的求生之路

古往今來,有很多類似和張騫一樣的人,他們在絕境之中頑強抵抗,從不言棄,憑著一絲信念奮勇反擊命運,最後走出了困境。在一百年前,也有一位這樣的男子,他在絕境中用意志力和智慧活了下來,他的故事一直在海南一帶流傳,而且還沒美國人稱為“中國的魯濱遜”。

這名男子名叫潘濂,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士,他出生於1918年,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那時候的海南民生比較艱難,為了謀生,他的父親帶她去了香港。在他21歲那年,他和英國的“貝洛蒙”船隻簽訂了協議,成為了一名船上的服務生。

這隻船時常往返於大西洋沿岸,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作為英國的客船,敵軍德國時刻緊盯著這隻船隻。儘管貝洛蒙號在海上行駛十分小心謹慎,但不幸的是,這隻船在1942年還是被德軍用魚雷擊中了船體。

眼看著這隻船搖搖欲墜即將爆炸沉海,船上的所有人驚慌失措,只有潘濂沉著應對,他迅速找出來潛水衣穿在自己身上,縱身一躍跳入了海里。船上總共55人,最終活下來潘濂一個。

在海里潘濂就這樣漂浮了兩個小時,終於看到了一隻救生筏,而且上面有不少食物、訊號彈和手電筒。潘濂十分欣喜,這些食物足夠自己支撐好一陣子。在救生筏裡,潘濂還用帆布給自己做了個臨時帳篷,這個帳篷雖然小,但可以遮風擋雨。

很快手電筒沒電了,這時候潘濂的食物也吃得差不多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潘濂用手電筒的彈簧做了個魚鉤用來釣魚,他還將吃不完的魚掛在船頭做成魚乾。很快連淡水都喝完了,聰明的潘濂就用帳篷帆布來儲存下雨的水源。

古人言“船破又遇頂頭風”,這種事情很快發生在潘濂身上,有一回一場巨大的海浪襲擊了這隻小救生筏,潘濂的所有家當幾乎都被海浪打翻出去,萬幸的是,潘濂和救生筏得以存活。缺乏食物和淡水的他,憑藉智慧用釣上來一條魚,再用這條魚吸引到了一隻海鳥,他透過喝鳥血來解渴並得以延續生存時間。

令潘濂沒想到的是,鳥血吸引了很多鯊魚過來。眼看著那麼多鯊魚將整個救生筏圍成了一個圈,別無選擇的潘濂只能奮起一搏,使出了僅存的力量搏殺了一隻小鯊魚並將它拖到救生筏裡,飢渴勞累的他當喝到鯊魚血那一瞬間,又重新燃起了對生的渴望。

其實潘濂在海里有過兩次救援機會,第一次是遇到了一艘英國船隻,這夥英國人開著船駛過來,但在看到潘濂的東方面孔後,立馬放棄了救援,就這樣,離他最近的一次救援沒有成功。他就這樣抱著渺茫的希望,在海上繼續漂浮,白天以捕魚捕海鳥為生,晚上睡在救生筏裡,長期的營養不足和漂流生活讓他得了嚴重的膿瘡,但他仍在繼續堅持著那種信念。

天無絕人之路,直到有一天他發現海水變淺,這意味著自己已經快到達陸地了。1943年4月6日,在他整整漂浮了133天以後,一家善良的巴西漁民向他伸出了援手,他在淺海最終得以被救。

潘濂的漂浮經歷很快被世人皆知,人們都說他打破了世界紀錄,但善良的他卻說希望這個記錄永遠沒人打破,也不希望這類事情發生,畢竟無論誰遇到這種事情都是一件糟糕的經歷。

古人說過,車到山前必有路。人在絕境時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抱著樂觀的態度調整思路積極面對,態度決定一切,態度也決定出路,任何時候都不要言棄。

上一篇:【哈爾濱身邊事】有一次下課打鈴,大家都要回家,下樓梯時我. . .
下一篇:古代太監為什麼都是不長鬍子的難道說他們不怕被閹割的時候不長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