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遼國軍隊的數量是怎麼樣的?為什麼遼國的軍隊能夠保持全年的備戰?

引言

遼國由於人口數量的限制,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自然能夠真正實現脫產參與軍隊的人口很少,因此依照遊牧民族軍事組織的傳統形態和模式,遼國的軍隊一般來說也都是兵農合一的。

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解決有關日常生活的生產供給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保證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因此雖然遼國軍隊數量不多,但是卻能夠保持全年備戰。

除此之外,在《遼史》中記載了遼國軍隊的明確數量,整體規模能夠保持在五六十萬人,這對於一個遊牧帝國政權來說已經不是小數了。

要知道整個契丹帝國雖然勢力範圍廣大,但是其所佔領的地區都是人口數量比較少的地方,因此能夠保持五六十萬的軍隊還是很不容易的。

常備軍隊不多,但都是精銳

但是現在也有學者開始質疑這一數字了,因為相比較《遼史》,更值得信任的史料有了不同的記載。

《遼史》載:“時宮衛內虛,經營四方,未遑鳩集也。后皇後述律氏於居守之際,故摘蕃漢精銳皆為屬珊軍;又太宗益選天下精甲,以諸爪牙為皮室軍,是合騎五十萬。”

這就是記錄在《經略幽燕》中的資料了,按照此史籍的記載,遼國的軍隊遠沒有能夠達到五六十萬,其軍隊的常備數量大致在二十萬左右。從兩部史籍的記載來看,似乎後者對於遼國軍隊數量的記載,更加真實和貼近實際一些。

如果按照二十萬來說的話,遼國的軍隊數量其實是一個不算特別高的水平的,要知道與其同時期的北宋王朝的常年軍隊保有量能夠達到百萬之多,光是東京的軍隊就能夠達到八十萬。

不過雖然遼國的軍隊數量不高,但是憑藉著遊牧民族天然的馬上作戰優勢,其整體的軍隊素養和質量還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經過歷史考驗和證明過的。

民族本身具有遊牧屬性,所以兵源質量非常高

在與北宋進行長期的軍事作戰中,很少能夠看到遼軍敗下陣來,這和契丹人強大的馬上作戰能力和強悍的身體素質有著直接關係。

再加上飲食習慣以及日常訓練,遼國軍隊素養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隊數量不足的劣勢。

遊牧民族由於自身生活方式的影響,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對於騎射、摔跤等技藝的重視,中原漢族人民出現騎射,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發動胡服騎射改革運動之後實現的,在此之後中原地區才算是有了騎兵這個兵種。

與此同時,隨著騎兵這個新兵種的出現,在此後的封建王朝當中,騎兵作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場上往往起到了衝鋒陷陣的重要功能。

契丹人既然屬於遊牧民族範疇,自然打小兒就非常重視騎馬射箭的基本功的訓練,因此遼國時期計程車兵起碼在招募之時,就不需要做過多的篩選。

只要年齡合適的話,身體、作戰基本素養上都沒什麼大問題,這就是和中原士兵很大的區別。

畢竟漢族人民並不是打小兒就練就了一身馬上功夫,這種技能恐怕只有大戶人家和官宦子弟身上才會出現的,因此漢人從軍還是需要嚴格篩選的。

作戰方略靈活多變,士兵的武器裝備精良

除了士兵自身的作戰素質較高之外,契丹軍人的武器裝備還是比較精良的。雖然依照當時契丹人的製造水平,不會產生太好的裝備,但是他們卻注重與北宋、西夏的邊境貿易,更願意出高價購買精良的武器。

契丹人擅長騎射,他們的弓箭非常精準,而且也隨身配備彎刀,供近戰使用,戰馬質量也是非常優良的,北宋方面在受到遼國的戰馬限制之後,很難買到品種優良的馬匹。

遼國軍隊主要以騎兵為主,這和北宋的步兵軍隊在作戰策略和戰術執行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得益於騎兵的機動性強、靈活性高、衝擊力猛,特別是遼國的戰馬品行優良,身形高大,因此遼國的騎兵部隊在作戰起來十分勇猛。

良好的騎兵素養為契丹人在戰場有所發揮,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前提,遼國在作戰之時,所秉承的思想就是千變萬化,迷惑對手,這讓北宋軍隊吃了不少虧。

點評: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最大,使得北宋無力反擊

遼國騎兵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作戰策略,便是散而復聚,這幾乎是遊牧民族及其政權,一貫的作戰方法。

就是即便前線部隊戰敗了,但是依靠騎兵的機動性,仍能夠迅速集結起來新的部隊,這給對方形成一種打不散、打不贏的錯覺,進而最大程度上消耗敵人的耐心。

除此之外,一旦前線騎兵部隊戰爭情況不妙,他們可以利用戰馬的強大機動性迅速轉移,這讓北宋軍隊常常被耍得團團轉。

憑藉著騎兵的機動性,遼國軍隊能夠組織起有效的進攻和反擊戰略,前線部隊被擊潰之後,後方部隊迅速接替上去,這給了對方一個敵人打不完的錯覺。及時的救援和戰術運用,是遼國軍隊在與宋軍交戰中,長期保持優勢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乾隆皇帝為什麼會在位時長達六十年,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帝之一?
下一篇: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後,慈禧如何對待手無縛雞之力的後宮妃子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