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蘇德戰爭中德國為什麼要向蘇聯表達友善?蘇聯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與蘇聯在歐洲東線的對峙被稱作“蘇德戰爭”。

從1941年到1945年,這場浩大的區域性戰爭成為了二戰後期歐洲戰場的主旋律,蘇聯的勝利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初見端倪。直到1945年5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蘇德戰爭才得以結束。

為了發動這場戰爭,德國也曾費盡心思。

首先,德國元是在國際上給蘇聯表演“友善”的戲碼,讓蘇聯與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與東歐國家的“聯合抗德”變為泡沫。緊接著,又重金增強德軍的軍事實力,讓軍隊的戰鬥水平直線飛昇……

實際上,在戰爭之初,誰也沒料到德國會落敗,因為在蘇德正式交戰之前,就德國的軍事潛力來看,德國軍隊完全有足夠的優勢贏得戰爭的勝利。

一、儲備豐足,實力雄厚

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德國為了這場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起初,德國用戰爭的手段將中、西歐國家的經濟資源都集中到了自己手裡,以至於在當時,德國的實力已經達到了歐洲國家的頂峰。加上其他被德國佔領的國家所生產的能源,德國當時儲備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煤產量4040萬噸,而石油產量更是達到一個超前的新水平。

蘇德戰爭以前,德國就擁有超過6389萬噸的石油。與德國相比,蘇聯的經濟實力則遠遠落後。

憑藉強大的經濟資源,德國打造出了實力雄厚的軍事實力。短短几年內,德國就建成了三百多個大型軍工廠,軍事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僅在蘇德戰爭爆發的這一年,德國就生產了一萬一千多架飛機,五千餘輛重型武器,包括坦克和裝甲車。

而輕武器的生產也沒有因此被忽略,德國元首命全國軍事工廠擴大生產,造出了七千多門火炮和一百七十萬支槍,這還僅是德國本土的軍事生產量。

除此之外,德國還在多次侵略戰爭中掠奪了大量武器和外國工廠,其軍事儲備之大,可想而知。

二、技術先進,裝備精良

但可能也有人會因此質疑德國的軍事實力,畢竟,二戰與一戰的最大不同點就在於,在二戰中,軍事科技的革新才是把握戰爭主動權的關鍵。僅靠德國生產的這些紙面武器,就能證明德國的強大了嗎?

事實上,德國能夠維持領先的軍事實力,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德國武器裝備的質量和先進之處。

在二戰時期,德國就率先將科學領域的新技術應用於軍事製造。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新型坦克裝甲車的國家,德國在坦克裝甲車上,安裝了當時最為領先的電臺裝置和光學儀器,與其他國家陳舊的重型武器相比,德國坦克不僅裝甲厚實,不易被敵人擊穿,而且它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攻擊目標,具有“效能好、火力強”的優點。

和陸軍裝備相比,德國的空軍也毫不遜色。德國首先研製出“噴氣式飛機”,速度快,靈活性高;著名的德國容克轟炸機的載重量也大大提高,在反應速度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軍事轟炸機。

而此時的蘇聯使用的仍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軍事裝置,它們大多陳舊老化,問題百出。

戰爭開始時,蘇聯的軍隊裡只有少量部隊裝備有先進的現代化T-34型坦克,蘇聯的裝甲車上也缺少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這就使得蘇軍在早期的作戰中時常處於下風。

雖然那時候蘇聯也有在歐洲領土上部署自己的飛機,但是這些飛機不僅過時,而且缺少可作為有效空中保障的武器裝置,非常不利於空軍的作戰。

不僅如此,蘇聯的運輸、通訊能力也不如德國發達,

德國軍隊通往東歐邊境的火車,每天可開出220列,而蘇聯前往東普魯士的鐵路,每天只能通84輛火車,兩國實力對比接近3:1。特別是在蘇聯這樣一個國土廣闊的國家,低下的軍事運輸能力無疑會成為阻礙陸軍行進的關鍵因素。

蘇聯的通訊裝置也不如人意,戰時根本沒有可供戰爭專用的地下電纜,只得臨時徵用民用電話和電報系統。在和德國的對戰中,甚至有蘇聯的司令官因為無法及時聯絡前線部隊,只能坐車前往戰場,大大延誤了戰機。

三、經驗豐富,素質領先

中國兵法強調,一場勝利的戰爭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顯而易見,德國已經用強大的經濟資源和巧妙的外交政策創造了“天時”和“地利”兩個要素,而“人和”正是德國軍隊本身具有的條件,那就是德國軍隊計程車兵素質。

當時,德國官兵的素質普遍較高,無論是普通士兵的日常訓練還是戰鬥精神的培養都被高度重視。

在德國,空軍要求每一個飛行員參加戰鬥的時間不少於450個小時,平時每天的訓練時間至少要達到3小時以上,德國陸軍和海軍同樣也有相似的訓練要求。

而且,德國軍隊指揮官經常在軍中發表演講,或者是做戰鬥動員,保證軍隊計程車氣始終處於高昂的狀態。再加上德國的軍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閃擊波蘭、法國戰役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特別是現代化軍隊的作戰經驗,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比蘇聯的軍隊更為先進。

相比之下,蘇聯的軍隊人員素質則較為落後。在三十年代的蘇聯整頓運動中,蘇聯著名的元帥哈切夫斯基、葉戈羅夫、布留赫爾全部被殺,十三位司令死於非命,一百五十七位軍長中有五十個被殺,一百八十六個師長中有一百五十四個被殺,其他因這場政治運動喪命的高層指揮多達一百三十位。一時間,蘇聯的整個軍事指揮機關幾乎癱瘓。

為了彌補人員缺口,蘇聯只能快速提拔年輕的軍官,然而正因為新軍官都太過年輕,所以他們缺乏深厚的軍事理論修養和指揮戰爭的經驗,在實際作戰中時常出錯。

到了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就果斷將2/3的軍隊從西線調往東線戰場,1941年4月1日,德軍正式向蘇聯發起進攻,德軍採用“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入蘇聯境內,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蘇聯軍隊就遭到了德軍的大圍攻。

十月上旬,蘇聯西部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七千四百五十萬的蘇聯人口全部被德國人拿下。在一開始,蘇聯在戰爭中顯得十分被動。

而德軍在開戰初期勢如破竹,屢戰屢勝,讓元首本人喜不自勝。他曾野心勃勃地宣稱,自己必能將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清除。

但是,當時誰也沒能預見到,最後蘇聯竟能扭轉戰局,反敗為勝,軍事潛力如此強大的德國最後竟然會被打敗。

可見,戰爭更像是一場賭局,手上握有好籌碼的一方未必就是贏家,正所謂“未到終局,焉知生死?”

德國的軍事潛力一度撼動了歐陸大地,但在比拼綜合實力的現代戰爭中,扛下壓力的蘇聯無疑比德國更具潛力。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試論二戰蘇德戰爭初期德國生理的軍事原因》,陳軍平

上一篇:我是薇安:創業2年年入百萬,創業2年年入8位數,還晉升為二寶媽
下一篇:盤點劉邦的奇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皇帝,主要成就軍事:劉邦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