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佛教中的我是什麼意思?佛教對印度宗教的定義是什麼?

「無我、無樂、無常敗壞」:「我」,這個字,我們通常說話時,常常說「我是如何如何,你是如何如何」,常用這個字。但是,印度的其他宗教對於「我」是有一個定義,這個我的定義是什麼呢?在阿含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常恆住不變異、有主宰作用者,名之為我」,它是永久存在而沒有生滅變化。

例如,我們看這燈光,感覺一直是在光,但實際上,光是有變動的;又例如,我們拿這張紙,看它現在是很新鮮,但過幾個月或幾年以後,這張紙就變陳舊,為何它會陳舊,就是因為它有變化,受空氣等汙染,所以它常常有變化,但是,這個變化是很微細的,你不能立刻感覺到。

「常恆住不變異」,就表示「我」的體性是有真實性的,沒有變化的;「有主宰作用」,就是它自己能作主,它能有支配的作用,這就叫做「我」。再明白的說,外道執著有我的人(「即我論」者),他的思想認為,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變化、這個臭皮囊是有老病死,但是,在有老病死有變化裡面,有一個不老病死、不變化、有實體性、有主宰作用的東西,這就叫做「我」,印度外道有如此思想。我們若不讀佛經,對於如此的思想,會有什麼感覺?可能會有歡喜心,「啊!我的身體裡面有一個不壞的、不老病死的我,這個不錯嘛!」,可能是如此想。但是,佛法是說「無我」,釋迦牟尼佛主張「沒有我」,在這個老病死的臭皮囊裡面,沒有那個「常恆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沒有那個東西。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說一件事,他說,佛為何在因地時行菩薩道、行六波羅蜜、行無量無邊的功德,然後成就無量功德莊嚴的身體,為何要如此?龍樹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他說:佛有如此功德莊嚴、大威德的境界,他來教化眾生時,他若叫你死,你就會去死,也就是說,因為佛的威力,他說什麼,你都會相信,會有如此力量。所以,佛說「無我」,你就會相信,因為你如此相信,就如此修行,就會得聖道。

阿含經、阿毘曇論、阿毘達磨論、大智度論、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都是說「無我」的,都是這樣講。能相信「無我」,是很不容易。就是現在的佛教徒,也還是承認有我,有些佛教徒是這樣思想的,也是承認有我,你告訴他是「無我」,他不相信。因為有的經論是強調「無我」,但是,有的經論並不強調這一點,所以,佛法裡面有不同的思想,因為有不同的思想,所以很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亂。思想混亂,又會如何呢?不容易修行!只好念阿彌陀佛!想要修止觀,就修不來!

我們看印順老法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裡面有一句話,他說「你修唯識觀,不能了生死」。我們看見這句話時,感覺到「啊呀!印順老法師敢說這句話!」,其實,你看嘉祥大師的「中觀論述」,也是常常有這句話,宗喀巴大師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有這樣的思想。

所以,我們佛教有不同的思想,你學什麼,就是什麼的思想,你學這部經,就是這種思想,你學那部經,就是那種思想。你不去廣學時,你的思想就永久不能穩定,「究竟是有我或無我呢」,沒有這種感覺。所以,如果我們只是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事情都不管,也可以。如果你在佛法裡面的思想要穩定下來,要有堅定的信心,非要廣讀、多讀經論,你才可以。因為,今日的佛法已有幾千年了,我們是業障深重多諸煩惱的人,看見經論,會有煩惱,會有這些疑問。古代的佛菩薩也是知道,所以,他們已經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但是,你若不多讀經論,你也是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那麼,你的思想也就不能穩定,「究竟是常或無常,究竟是有我或無我」,就是安不下來。所以,非要廣讀不可,廣讀就是一個問題。

此處,般若經說「無我」,我們的臭皮囊裡面,沒有那個常恆住不變異的我。現在這裡說修四念住,是你已經開始修行了,不是研究教義。研究教義、學習教義,是在修行以前,已經把佛法學習搞通了,思想已經穩定,然後開始修行。所以,此處不是辯論有我或無我的時候,而是內心已經肯定「無我」,然後在奢摩他裡面思惟。我們學習佛法時,奢摩他未成就,所以是散亂的分別心,現在修行時,是靜下來修奢摩他,在奢摩他裡面修無我觀。但是,我們現在是初開始學習,現在我們不是在靜坐,所以,我們對於「有我」或「無我」,仍是要辯論一下,否則仍是有疑問。

我以前說過,現在我想再重覆說一下。我在香港時,有人問我:「人死以後,並沒有斷滅,還會再有第二個生命體相續下去六道輪迴,為何會如此,人死後不斷滅呢?」,我沒有答覆,他也不再問。過幾天,他又與我見面,他說他已經得到答案了,他說他去見一位法師,那位法師告訴他:「因為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不斷滅而有六道輪迴」,他這樣告訴我。當然,我也是學過楞嚴經,我也講過楞嚴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句話是楞嚴經的話。他問我這個問題,我沒有答覆,他得到其他法師的答覆以後告訴我,我還是不出聲。

但是,顯揚聖教論,正好有說這個問題,說是,我們眾生是沒有「我」的。楞嚴經說「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文字是好,在我們的臭皮囊裡面有一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是好。但是,講「無我論」的經論是說「沒有我」。那麼,眾生為何會流轉生死呢?流轉生死是因為「業力」,你造善業,你這個身體死了,你就至人天的世界去受果報;你造惡業,你的生命結束了,你就至三惡道去受果報。「業力」使令你有新的生命相續下去,不是因為有「我」,業力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所以得到各式各樣的差別果報。如果是「常住真心」,那麼,常住真心都是一樣的,為何有差別的果報呢?你如何解釋呢?常住真心為何會得三惡道的果報,為何會到人天?這個差別的原因在那裡呢?所以,你用常住真心解釋仍是不圓滿。只能說是「不斷滅」,但是,得果報不是因為「常住真心」,一定要以「業力」來解釋,不是因為「我」的關係。顯揚聖教論正好是如此解釋,不是因為「我」的關係,因為業力的關係。

此處說「無我」,就是我們在靜坐時修如是觀,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念念生滅變化、有老病死,這裡面沒有不老病死、不變化、常恆住的「我」。你如此觀察,是因為你有信心,很堅定的如此想,你才能有作用。主張「無我」的經論說,如果你認為「有我」,那麼,這是一個無明煩惱。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來說,如果你執著有我,就無法得聖道。所以,斷愛煩惱與見煩惱,其中,見煩惱主要就是「我見」。我們出家人學習佛法,在煩惱的名字裡面,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執著有我」就是煩惱,但是,卻仍要執著有我,這是一個問題!修止觀前,你預先要學習這樣的佛法,必須肯定是「無我」的,然後你作如此觀,才有力量。因為你心裡仍有猶疑,那個觀就等於是零,就沒有作用了,因為你沒有信心。攝大乘論的最後面,也說到一些我們不常聽聞的佛法,雖然我們常常講經論或開示,但是,多數沒有提到那裡,但是,攝大乘論的最後面也關涉到「我」的問題。~《四念住講記》妙境長老

哈爾濱極樂寺所釋出的一切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文章內容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絡處理。文中內容不代表我寺觀點。分享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上一篇:朱元璋和他的開國功臣們,幾乎無一人倖免於難,只因他們疑心病太重
下一篇:李廣和霍去病都是西漢名將,為何兩人的結局相差甚遠,卻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