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生之變;從勞累及不幸的中年走向輕鬆幸福的晚年

最近有一本美國出版的書被翻譯成了日文,書名為《幸福的轉折點》(CCC媒體房間1800日元+稅/392頁)

該書的原作者是Jonathan Rauch。Rauch是位記者,寫過相當多的關於公共政策、文化論等方面的文章,主要給《紐約時報》等報紙雜誌供稿。2005年獲得了全美雜誌獎。本書的翻譯為多賀谷正子。

在幸福感的研究方面,通常人們認為個人的幸福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年代,個人的幸福感也特別的強,但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后,突然這種幸福感開始消失,人們更多地對焦灼、失落、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有共鳴。社會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充滿動盪,各種暴力事件在這個時候會突然出現。其實,相關的暴力事件在人均收入未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人們未去關心,媒體報道不轟動而已。

好在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在獲得了1萬美元以上的收入後,也還有繼續獲得幸福感的時候。Rauch就認為,走過中年階段的人,往往會有一個U字型的幸福感回覆過程。也就是說,過了40〜50歲這個階段後,幸福感會回到已經進入中產階層的人們的身邊。

作者是從幸福經濟學、心理學及生物學的角度做的相關闡述,認為靈長類動物大都有類似的現象。

每個人對未來都會有種期待,這種期待與現實之間出現的落差越大,不滿、抱怨、抑鬱的可能性就越高,但這種不滿、抱怨並不是永久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開始理性地看待自己,當不滿變得少了以後,幸福感也就開始再度能夠感受到了。

從人的年歲上看,50歲前後是最無奈,最消沉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冷靜下來,漸漸地有了一種自我滿足的達成感,幸福感跟著開始增加了起來。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各種知識層面的東西外,需要有認知力、感情控制及對未來的理性期待、判斷方面的能力。古代社會往往比較重視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見識多,能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更貼近現實。老年人本身並不會從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少好處,利他的特點在這樣的人群中會更多一些,社會的穩定也往往需要5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智慧。

怎麼過都是人生,50歲以後進入老年,能在這個時候得到兒時曾經有過的幸福感,和在這個時期依舊怨天尤人,最後都是從社會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但人類的智慧讓更多的50歲以上的很多老年人能再次獲得幸福。始於幸福,終於幸福,人生不亦樂乎。

上一篇:女人“好不好追”,其實只要對她說這3句話,就能試探出來!
下一篇:妻子自盡不能昇天,德拉古伯爵:我將吸血重生,唾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