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關注】歷史上的今天,建江縣發生了什麼?百年來最大洪災在建江!

據史料記載,自宋建隆二年(961年) 至1990年的1030年間的不完全統計,境內發生較大的洪災有40次, 約每25年1次,其中解放後41年中,共出現11次,約每3。7年1次。洪澇水災出現時間約在4~8月份,其中5月份佔全年的50%,6月份次之,佔全年的20%。主要發生在湘江、灌江、萬鄉河、建江等江河流域,而又以建江為最。建江兩岸的蕉江、安和、鳳凰等鄉低窪地帶受害尤深。

歷年全縣洪災情況如下:

宋建隆二年(961),全州大雨水。(這是有史記載最早的一次洪水)

宋乾德三年(965)二月,全州大雨水。

元延祜二年(1315)七月,全州江河水上漲,傷害莊稼。

明嘉靖元年(1522)五月,四都山崩,大水沖壞水田數百頃。

明嘉靖十六年(1537)夏四月大雨水,城牆沖毀過半,田稼大傷。

明嘉靖十七年(1538),大水。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暴雨。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六月大雨水,四都山裂,水湧三道,洪水沖壞升鄉民屋,土田成河,計400餘畝。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二十六日大水,城內水深5尺,逾時方退。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十一日大水,城內水深7尺,六日方退。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十九日大水,城內水深4尺,即日退。

清乾隆十四年(1749)夏,建鄉大洪水漂沒數村。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初九日大雨水。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十九日大水,城內水深丈餘,一日一夜方退。

清咸豐十年(1860),長萬區桑村大雨,洪水沖壞莊稼。

清同治二年(1863)昇平區四都洞大水,廟市(今廟頭鎮廟頭街)水深五、六尺;建宜區宜鄉大山崩,沖壞古留洞田禾百餘頃。

清同治七年(1868),全州大水,南門城崩塌十餘丈。

清光緒十一年(1885)四月底五月初,連日大雨水,城內水深數尺丈餘不等;小南門外,下河街鋪屋及統稅局均被水淹;建宜區白塘村水浸莊稼。

清光緒十四年(1888)夏,長萬區百福村洪水沖毀田禾。秋,顆粒無收。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八日夜,萬全鄉大水。鍋頭源小源水勢尤猛,江梅村適當其衝,田廬、人畜、樹木、禾稼被漂沒無數。十九日,昇平區文橋水口村,洪水進入村內,田禾多被沖壞。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月十八日酉刻,雷電交加,大雨淋漓,長萬區蘭谷村西北角猴子山一部崩塌,水漲丈餘,沖壞水田五十餘畝,漂沒九人,拱橋被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昇平區雙橋村大雨,水浸田廬。

清光緒三十一、三十二年(1905、1906年),恩德區連年大水,漂沒水田五百餘畝。

民國2年(1913)3月19日,大水。縣城(水文(二)站)洪峰流量達6820立方米每秒。建江洪水暴發,四所袁家防洪堤潰決,江河改道,沖走房屋6座,死3人,毀田202畝。

民國11年,建宜區宜禮鄉大雨水,沖壞莊稼。

民國19年6月,外建(鄉)大水,傷害莊稼。

民國21年3月,建宜區白塘村、恩德區永強鄉大水。

民國22年3月、4月,昇平、恩德、建宜、長萬、西延各區,均遭大水,沖壞水田無數,橋樑屋宇漂沒者亦不可數計。

民國24年8月1日,長萬鄉炎井大水,漂沒田廬人畜。

1952年5月,自22日開始降雨,至6月5日共降雨343。5毫米,加之湘江上游興安一帶也突降暴雨, 以致境內出現少見的洪災。越城嶺一帶大山崩塌數百處,谷口堵塞、洪水湧集。6日凌晨, 湘江洪峰達5100立方米每秒,最高洪水位156。6米,這次水災全縣有150個村1。7萬人受災,共沖壞水田2。53萬畝,旱地0。51萬畝,倒塌房屋798間,沖走耕牛18頭,堰壩941座,塘80個, 水溝138條,堤防33處,筒車276架,影響9。8萬畝水田無水灌溉,死於洪水12人,傷42人,水災給正值土改複查的全縣人民帶來了嚴重的困難。水災發生伊始, 縣委、政府立即決定以救災為中心,抽調縣、區幹部151人,組成救災工作組,分赴災區。同時動員組織非災區農民自帶工具、糧食,前往災區 (二、五、六區為重災區)支援、協助搶修水利和農田、屋舍,縣政府還發放賑糧12。5萬公斤,解決災民生活。經過25天突擊搶救, 共出動民工13。72萬人,恢復水田2。18萬畝,旱地0。25萬畝,其中三分之二的田重新栽插禾苗, 五分之一的田播種雜糧;修復水利0。14萬處,保證9。6萬畝受災田的灌溉;還恢復房屋40座,災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生產得以恢復。

1960年5月12日,降雨182毫米,13日洪水成災,湘江洪峰達4870立方米每秒,全縣受災0。38萬戶, 淹死8人, 倒屋214座, 沖走耕牛12頭,豬188頭,木材0。26萬立方米,淹禾苗14。29萬畝,其中毀壞1。99萬畝,旱地受損1。35萬畝。

1970年5月1日,境內部分地區暴雨成災,受災的有城關、永歲、梘塘、廟頭、龍水、才灣、 紹水等公社。共沖壞水田2。24萬畝,死1人,倒屋13座。灌江東干渠衝壞10處,以永歲公社受災最嚴重,沖壞禾田1。15萬畝,佔受災總田畝的50%。全縣因水災減產116萬公斤。

1974年7月18湘江洪水成災。這次洪災由於湘江上游暴雨,1713興安仙人掌水文站日雨量138。1毫米, 縣內鹹水雨量站自7月15日至17日三日連續降雨360。6毫米,全州鎮部分街道淹水,全縣倒屋47座,死2人,傷11人,沖走耕牛8頭,豬41頭,淹沒稻田9。33萬畝,其中沖壞1。3萬畝, 損失稻穀259。95萬公斤,沖壞旱地0。19萬畝,沖壞橋樑11座,浸淹倉庫47座。當年因災減產糧食240萬公斤。

1975年5月, 上、中旬連續降雨,共降水409。4毫米,5月14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災。湘江洪峰流量3170立方米每秒, 全縣倒屋393座,壓死5人,淹田4。64萬畝,其中沖壞0。7萬畝, 沖壞旱地0。74萬畝。當年因災減產糧食307萬公斤,災情嚴重的有文橋公社,淹田1。01萬畝,沖壞田0。35萬畝。

1976年5月和7月連續出現兩次約50年一遇的洪水,損失慘重。5月中旬,縣內連降暴雨。14~15日兩日降雨271。3毫米(石梘水庫水文站),龍水一帶14日一天降雨為168毫米。山洪暴發、河水暴漲,15日湘江洪峰流量達6890立方米每秒,洪水水位上升到152。52米[縣水文(二)站],縣城洪水位高達157。21米(東門),為境內建國後最大的洪水。縣城三條街大部分被淹,十字街水深0。6米,全縣有15個公社163個大隊1429個生產隊受災,其中特別嚴重的191個生產隊,水田損失在50%以上。這次洪水,倒塌房屋136座,死9人,傷11人,沖垮大小水利工程558處,早稻受損7。02萬畝,旱地作物沖壞1。26萬畝,損失種穀12。5萬公斤。機關、廠礦和農戶物資損失38。15萬元。在水災面前,各級黨政領導,深入災區,組織幹部1437人,師生2。11萬人,非災區農民0。39萬人與災區人民投入救災。苦幹10多晝夜, 搶救了禾苗5。93萬畝,其中挑土整田重插的有0。62萬畝,並修復水利工程108處,只有部分早稻受損。7月上旬, 正值早稻抽穗揚花之際,境內又遭受連日暴雨,石梘站7月5日至11日共降雨483。6毫米,全縣平均降雨在400毫米左右,以致山洪暴發。7月9日,湘江洪峰5950立方米每秒,雖然流量少於5月份,但由於湘江下游洪水壅塞,水位反而比5月還高出0。08米 (縣城東門157。29米),縣城3街再次被洪水浸淹,災情比5月更為嚴重。據統計,1878個生產隊受災,共淹田9。88萬畝, 佔早稻總面積的21%, 其中有4。38萬畝傷苗或失收,晚稻秧苗種谷損失12。5萬公斤, 洪水衝倒房屋200座,橋樑51座,水利工程524處,死於水災14人,傷6人,沖走木材286立方米, 沖走生活用品折人民幣37萬元。面臨連續出現的澇災,縣委、政府領導親臨災區全力以赴,組織生產自救。安和公社蕉江大隊是重災區,水田被沖壞一半以上,在縣、社領導帶領下,重整家園,及時播種重插,基本奪回了損失;鳳凰公社有8個大隊受災,淹田1。07萬畝, 公社黨委集中全力,恢復搶救禾苗0。64萬畝,補播種谷1。1萬公斤,為晚稻生產準備條件,把水災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全縣在抗災工作中,共動員幹部、師生、農民群眾6萬多人,投入抗災搶修,奮戰10多天,恢復禾苗5萬多畝。整田重插0。37萬畝,補播種谷16萬餘公斤,發放水利款2。5萬元,修復水利工程146處,以保證灌溉,同時對晚稻加強管理、增施肥料。當年因災僅減產623。5萬公斤。

1978年5月15日, 境內及湘江上游連降大雨,17日,湘江縣城段洪峰流量達5780立方米每秒, 最高洪水位156。6米,河水外溢成災。椐鳳凰、石塘、才灣、梘塘四個公社統計,淹沒水田3。79萬畝,其中沖壞1。16萬畝,沖壞旱地0。23萬畝,倒塌房屋19間,死1人。

1979年5月12,境內部分地區暴雨成災,降雨量114。3毫米,據統計,全縣共淹水田5。85萬畝, 其中沖壞0。867,沖壞旱地作物0。18萬畝,倒塌房屋37座,死於水災4人,傷1人,沖壞水利工程133處,橋樑17座。

1981年7月21日晚, 白寶、城關、永歲、梘塘等地突降暴雨,在10小時內,白寶一帶降雨量232毫米,城關降雨193毫米,22日凌晨,山洪暴發,分水嶺三級小(二)型水庫,因洪水沖垮庫壩, 水勢洶湧,以致灌江總乾渠沖垮120米,出現大災。共淹田2。61萬畝,沖垮水利工程22處,倒塌房屋39座,死7人,傷1人,沖走豬16頭,農具1683件。

1982年5月10日, 安和、石塘、兩河、朝南、梘塘、城郊等地連日降雨,至15日共降雨220。3毫米, 以致山洪暴發,湘江洪峰流量達3660立方米每秒。全縣淹田6。23萬畝,旱地為0。22萬畝,成災2。47萬畝,倒屋42座,沖垮水利工程314處。

1983年5月4日至5日, 境內連降暴雨,龍水一帶僅5日一天降雨252毫米,洪水暴漲,湘江洪峰為3690立方米每秒,全縣共淹田10。15萬畝,成災1。53萬畝,沖垮水利設施307處,倒塌房屋44座,死於水災9人,傷2人。以龍水公社災情最為嚴重。

1985年5月27日,境內發生特大洪水。5月27日零時起, 境內的湘江、灌江、建江上游連降暴雨,磨盤水庫一帶27日一天降雨394毫米,海洋山的全灌交界處的大源村,降雨在600毫米左右,以致境內各條河流洪水陡漲,建江上游磨盤水庫27日8時半,進庫流量達1838立方米每秒,出庫從3。8立方米每秒逐漸加大到679立方米每秒。加之下游山洪彙集,江水四溢,四所村堤防從袁家潰決,江河改道,直瀉沙田村,建江沿岸成為一片汪洋,給蕉江、安和、鳳凰人民帶來了慘重災難。湘江、灌江也同時洪水猛漲,縣城(東門)水位由26日20時的150。44米到27日24時增加到157。69米,28小時增高7。25米,比1976年7月9日之洪水還高出0。4米。洪峰流量達6760立方米每秒。縣城3條街全部被水淹。十字街水深1。1米,半邊街深達3。1米,為數十年罕見的大水災。據統計,全縣受災416村,3。78萬戶,15。76萬人;倒塌房屋0。17萬座,水淹後成為危房的0。47萬座;死於水災27人(其中蕉江鄉桐木江曾廣新一家七口無一倖免),傷11人;沖走豬0。08萬頭、牛0。11萬頭;沖走木材0。52萬立方米;衝去糧食187。5萬公斤;淹沒、沖壞水田14萬畝,其中當年不能恢復的3。45萬畝。早稻損失2884。5萬公斤。沖壞旱地2。1萬畝。全縣因洪水損失總共5062萬元,災情之廣,損失之重,空前罕見。水災發生後,地委副書記秦洪親臨前線,組織搶救。駐桂部隊0。21萬多名指戰員到重災區支援。縣委常委分工帶領1037名幹部赴災區搶救。經過1個多月奮戰,對1。72萬戶災民,發放賑糧181萬公斤,救濟款10。24萬元,各類生活用品3。7萬多件。給1450戶安置了房屋,分發捐款2。71萬元,捐糧5。5萬公斤,安定了災民生活。在恢復生產中,堅持生產自救的方針,修復水利工程827處,恢復農田3。51萬畝,旱地0。82萬畝, 搶救禾苗7萬畝,改種0。8萬畝,補插2。23萬畝。搶修公路145公里,用於水利的投資155。48萬元,安排災民生活款34萬元。共投工30萬個。

1991年後,全州縣境也發生了許多大洪災。1991-2005年,全州縣境發生6次較大的洪澇災害,有4次在1994年。其中1994年5月20日-23日,6月12日-17日,6月24日-27日,8月17日-20日。全州縣遭受4次大暴雨襲擊,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46萬公頃,成災面積0。75萬畝,絕收面積0。21萬公頃,毀壞耕地面積0。33萬公頃;群眾受災15。856萬戶,受災人口63。66萬,死亡12人,倒塌房屋922間,14008平方米,損壞和沖毀水利設施497處,沖毀小型堰壩72座,山塘土壩決口9座,損壞防洪堤33。2千米;損壞公路117條829。3千米,橋樑5座。計總經濟損失1。58億元。

2002年6月18日,全州境內突降暴雨,當時的19個鄉鎮2586個自然村受災,受災人口41。4萬,倒塌房屋19630間,造成危房312間,沖走糧食16910噸,農作物受損面積5。61公頃,失收1。05公頃,果樹受災2886。67公頃,淹沒魚塘1722。8公頃,損失牲畜4。2萬頭,家禽46。53萬羽,沖壞水利設施646處,沖壞公路路基423。3千米,直接經濟損失7。3億元。

2004年7月17日一20日,全縣境內連降暴雨,降雨量135毫米,區域性地區140毫米,山洪暴發,小江流域改道。全縣損壞水利設施近200處,損壞公路長110千米,倒塌民房1920間,死亡大牲畜810頭只,農作物受災面積2。95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1。95萬公頃,農作物絕收面積1080公頃,毀壞耕地面積190公頃,受災人口38萬,遭雷擊致死4人,傷12人,被困村莊4個,被困410人,飲水困難12萬人,因災傷病860人,造成經濟損失1。99億元。

2011年全縣共遭受2次強降雨。“5·9”洪水湘江洪峰水位達150。34米,超警戒水位1。24米,這次洪水讓全縣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水利設施損失慘重,共發生渠堤跨塌、空洞、塌方、沖壞107處,累計受災人口8。09萬人(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81億元。

2015年,全州縣湘江河7次超警戒水位,其中5月4次、6月2次、11月1次。11月12日22時43分,洪峰水位151。93米,超警戒水位2。93米,洪峰流量3680秒立方米,為全州水文站建站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水位,也是2009年以來的最高洪峰水位。2015年訊期,縣內有全州鎮、黃沙河鎮、廟頭鎮、大西江鎮、龍水鎮等17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7。56萬人,倒塌房屋83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907公頃,成災面積1115公頃,絕收面積309公頃,減產糧食4656噸,經濟作物損失1745。15萬元;死亡大牲畜1712頭,水產養殖損失112噸;公路中斷26條次,供電中斷13條次,通訊中斷10條次;損壞堤防64處6。58千米,損壞護岸16處,損壞水閘5座、機電井11眼、機電泵站14座。災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75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2795萬元,工業交通業直接經濟損失357萬元,水利工程直接水毀經濟損失1213萬元。

2017 年6 月 30 日至 7 月 1 日 24 小時內,全縣普降暴雨、局 部特大暴雨,面雨量平均 147。2 毫米,暴雨中心位 於全州、才灣、龍水、大西江、永歲、文橋等鄉鎮,24 小時降雨量超 300 毫米的站點有 7 個,最大為龍 水鎮全佳田村和才灣鎮新村,雨量 332 毫米。2017 年 6 月 25 日至 7 月 1 日,受持續強降 雨和短時特大暴雨的影響,造成全縣境內各中小 河流水位暴漲,萬鄉河、山川河、長鄉河、宜湘河 等河流水位 12 小時內漲幅平均 3 米,其中萬鄉河 龍水站水位 7 月 1 日 5 時 35 分到 15 時 45 分從 163。91 米快速上漲到 167。94 米,10 個小時漲 4。03 米,超警戒水位 2。44 米,為建站以來最大洪水,全 州水文站最高水位 153。3 米,超警戒水位 2。8 米, 洪峰流量每秒 5290 立方米。這次強降雨造成全縣 18 個鄉鎮全部受 災,其中全州鎮、龍水、才灣、文橋、黃沙河、永歲、 廟頭、紹水、大西江等 9 個鄉鎮受災嚴重。縣城老 城區 60% 區域進水,全縣受災人口 55 萬餘人,倒 塌房屋 1027 間;農作物受災面積 16。76 千公頃, 成災面積 1。9 萬公頃,絕收面積 0。28 萬公頃,糧食 減產 3。3 萬噸,經濟作物損失 50090 萬元,死亡大 牲畜 2686 頭,水產養殖損失 121。14 萬噸;鐵路中 斷 7 條次,公路中斷 155 條次,供電中斷 53 條次;損壞堤防 413 處 84。18 千米,損壞護岸 288 處,衝 毀塘壩 6 座,損壞灌溉設施 873 處,損壞機電泵站 7 座,損壞電站 5 座。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38。46 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水毀經濟損失 4。91 億元。

注:1991年後為新的計量單位。

蔣廷松(綜合地方史志年鑑資料整理)

上一篇:清朝最有成績的皇帝,康熙在位時間最長,乾隆在世時曾培養了一個人
下一篇:因為砍一棵樹差點引發一場戰爭,這個小山村居然差點引發了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