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從“蠻裔”到“神州”丨宋朝是如何逐步改變嶺南社會文化的?

我國的發展以清朝為分界線可以看成是從北方為發展中心轉變成了以南方為發展中心,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和封建社會中,

我國的發展中心出現了很大的遷移,其中嶺南地區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謂的嶺南指的就是兩廣地區及其周邊的一些地方,這裡可以說是我國最南邊的城市群了,如今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城市群,也是現在的經濟特區。

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嶺南地區並不是這樣,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的發達和重要,所以說在古代嶺南地區一直都有“蠻裔”之稱。

只不過到了新中國時期,我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於是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以嶺南地區為主體的一帶沿海城市就成了我國的重點發展物件

,甚至一改往日“蠻裔”形象,成為了“神州”。

其實嶺南地區的發展轉變並不是新中國改革開放而一蹴而就的,要在宋朝時期朝廷就對嶺南地區的發展十分重視了,

也可以說嶺南地區的真正的改變的開端是從宋朝開始的。

一、宋朝時期朝廷已經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管理

在宋朝之前嶺南地區因為遠離朝廷所以一直處於一種“山高皇帝遠”的狀態,因此朝廷對於嶺南地區的管理也是有心無力,這也是導致為什麼嶺南地區在古代社會時,發展相較北方地區來說確實非常落後。

所以說朝廷政府對一個地區發展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宋朝時期一直處於放養狀態的嶺南地區終於迎來了一個扭轉局面的機會。

根據史料記載在宋朝統一之後,雖然還是沿用了前朝留下來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對嶺南地區的管理上卻有著自己的想法。

“因其疆域,參唐制,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洞,凡五十餘所,推其長雄者為首領,籍其民為壯丁。”

從上述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宋朝朝廷對於嶺南地區的管理實行的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政策,

對於嶺南地區的官員任用或者是領事的選拔,還是採用嶺南地區的土著為主,而且還可以沿用世襲制度,只不過要得到朝廷的認可並且頒發了“文帖朱記”才可以。

這樣做不僅可以保持嶺南地區和中央政府的聯絡,還能達到收攏民心的效果,至於如何防止嶺南地區的官員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宋朝朝廷還專門派遣了經略使、提舉使等監察官員。

由此看來宋朝朝廷對於嶺南地區的管理已經十分地看重,並且透過各種手段達到了集權的目的,相較於前朝來說更是將嶺南地區牢牢地掌握住。

二、宋朝為了穩定嶺南地區而作出的努力

宋朝雖然加強了對於嶺南地區的管理和治理,但是嶺南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還是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說在宋朝初期,嶺南地區的治理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有史料記載宋朝初期嶺南地區的農業狀況為

“民田計口給民,不得典賣,惟自開荒者由己,謂之祖業口分田”。

這裡所說的意思就是嶺南地區的農民是自耕農的一種。

這種自耕農不僅要負責領主的俸祿,各種勞役和兵役等也要他們來承擔,而且他們只是享有土地的使用權,並沒有土地的分配權。

另外還有記載

“以攻剽山僚及博買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給田耕種,教以武伎,世世隸屬,謂之家奴,亦曰家丁。”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宋朝初期嶺南地區的階級情況還是非常嚴重的。

很多被稱為“洞丁”的人,他們沒有人身自由可言,一直受到領主的嚴重剝削,

所以總體而言在嶺南地區積貧積弱和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宋朝要想發展嶺南地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不然很容易引發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進而發展成戰亂擾民的情況。

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朝朝廷就實行了“收買人心”的妙計,

首先第一步就是釋放掠奪而來的牲口,讓這些牲口回到農民的手中繼續工作,之後又採用了“招之內屬”的方式,賞賜耕地耕牛等等一些列惠民政策。

光是惠民政策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所以要軟硬兼施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為此宋朝政策採用了

“以民官治理之,以兵官鎮壓之,以諸洞財力養官軍,以民丁備招集驅使,上下相維”。

除了對嶺南地區內部的人員進行重新的整理之外,宋朝朝廷還想到了人口引進的策略

,也就是從北方地區召集移民進入嶺南地區,為嶺南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知識。

三、宋朝治理後的嶺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轉變

宋朝時期雖然經濟發展很發達,可是宋朝卻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原因就在於宋朝時期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其他的政權一直存在,

因此宋朝大力發展嶺南地區也有了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北方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南方相對穩定很多,更加地適合發展經濟。

這也是特殊的時代所賦予嶺南地區的特殊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連綿不斷的戰亂,使得北方中原人民紛紛背井離鄉,來到了嶺南地區尋求發展。

中原地區的人相對於嶺南地區的人來說,掌握著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知識,所以大批次湧進的中原人士給原本落後的嶺南地區帶來了很多的先進生產力,對於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來到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自然就得到了提升,這時宋朝朝廷也抓住了機會,提出了屯田和獎勵機制。

根據《宋史》記載

“江北之民雜植諸谷,江南專種粳稻,雖土風各有所宜,至今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於是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民乏粟,麥、黍、豆種者,於淮北州郡絡之。”

有了朝廷的政策以後,嶺南地區的官員也很好地執行了這些政策,所以說這也是嶺南地區經濟發展得到改善的一個重要原因。

朝廷制定出了好的發展策略,基層官員嚴格執行毫無懈怠所以在宋朝時期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比如說在苧麻種植方面就有資料記載

“勸諭部民廣植麻苧,以錢鹽折變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萬餘匹。”由此可見自從政策出臺以後苧麻的收成非常地樂觀。

除此之外在礦產方面也有空前的發展“隋改為銅陵,以界內有銅山也。”“梧州生鐵,在則如流水然,以之鑄器,則薄幾類紙,無穿破。”“生金,出西南州峒山谷田野沙之中,不由礦出也。”

以上這些記載都可以看出,在宋朝時期嶺南地區的礦產資源開發之豐富,開發力度之大也可說是史無前例。

除了這些自然資源的發展空前繁榮以外,我國的一大驕傲瓷器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根據史書記載在宋朝時期,嶺南地區隨處可見宋窯,粗略估計有六百多處,根據每窯產量在2到5萬件可以知道,在宋朝時期每年的瓷器產量應該是在1。3億件以上。

不僅是數量上巨大,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在品類上也是豐富多彩的

,比如說有日常用品的碗、盤、瓶;還有文房類的硯、水注;工藝品有瓷像、雕塑等等。

四、宋朝時期嶺南地區的文化教育的發展

經濟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後,緊隨而來的自然就是文化教育的提高

,眾所周知在宋朝以前,我國主要是崇尚武將的,也就是說在前邊都是重武輕文的發展模式。

可是宋朝卻改變了這一社會模式,變成了重文輕武,根據史料記載

“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從這可以看出,

宋朝是吸取了前朝武將亂世的教訓,所以對武將有了一定的忌憚,因此文人就受到了朝廷的歡迎。

再加上隋唐時期已經完善的科舉考試,所以宋朝更加地重用文臣,畢竟文臣的選拔有著嚴格且正規的途徑。這些經過層層選拔而來的官員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之中,對宋朝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整個宋朝都是大興教育的氛圍,嶺南地區自然也就會連帶地大興教育

“興學校,立貢院,視事三年,以教養為務,未嘗逾逸。林守全州,日偕諸生講明道學,勉敦實行。”

而且根據資料記載在宋朝時期光是廣西就設立了41所學堂,廣東地區更是達到了63所,可見文化教育在宋朝時期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之所以要在嶺南地區大力地發展教育,除了協助嶺南地區的發展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人生其間,率皆半羸而不耐其苦,生齒不蕃,土曠人稀,皆風氣使然也。”

由此可知,雖然宋朝時期嶺南地區得到了發展,但是相對先進一些的中原人士還是對於嶺南地區有著忌憚的,畢竟嶺南很遠,發展也不去中原,移民到嶺南地區生活還是不太能被人所接受。

所以說大力發展教育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嶺南地區,開發和發展嶺南地區

,為此宋朝朝廷也實行了“南選”“攝試”等選官手段,為嶺南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綜上所述嶺南地區在宋朝時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宋朝之前嶺南一直是處於被忽視的狀態,所以發展非常落後,而到了宋朝,不管是處於北方戰事不斷不得不大力發展嶺南地區。還是因為嶺南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總之嶺南地區的發展終於被統治者提上了日程。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

[2] 《文獻通考》

[3] 《宋史》

[4] 《嶺外代答》

上一篇:燕雲十八騎有多神秘?只有十八個人,但戰鬥力卻是無比強悍
下一篇:武關古道究竟暗藏啥來歷?